APP下载

史诗气质与世界格局

2019-06-14高永刚甘露

出版广角 2019年9期
关键词:徐则臣京杭大运河保罗

高永刚 甘露

【摘要】 《北上》是70后代表作家徐则臣的最新长篇力作。作为一部书写运河与历史的文学作品,它兼具文学和历史的双重价值,呈现了阔大的史诗气质与世界格局。文章从运河史折射民族秘史、“外域视角”与世界格局的构建、交错分散的叙事结构三方面探讨徐则臣对京杭大运河、对中国百年历史的陌生化书写及其所产生的文学效果,进而观照该小说的出版价值。

【关  键  词】《北上》;运河;历史;叙事

【作者单位】高永刚,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甘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9.026

70后作家徐则臣自幼在运河边长大,对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多次将运河放入自己的小说中,由此更加深了对运河的了解和研究。多年来,他将与运河有关的文字、影像、专业研究甚至民间传闻认真收集起来并加以揣摩。在对运河多年关注的基础上,作者倾囊而出,将大运河作为故事的主角推到小说的前台来,完成了《北上》[1]这部长篇作品,集中倾诉了自己对大运河的别样情感。

《北上》是一部历史叙事作品,但与以往同类型作品有所不同,它首次为京杭大运河作传,并构建和使用了一种“外域视角”,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中,从他者的角度观照和反思中国历史,实现了对大众所熟知的百年中国史的陌生化书写,令人眼前一亮。在叙事方面,《北上》这部小说采用了交错分散的叙事方法,两条甚至多条线索并行,以大运河为中心,将几个零散的故事串联起来,扩大了文本的叙事空间,让历史与现实对话,将平面的历史变得立体生动起来。这些书写特色,既拓宽了小说阅读的纵深度,也使得小说拥有了出版价值与传播价值的标识度。

一、以运河史折射民族秘史

以运河史映射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北上》区别于其他历史题材作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在现当代文学中,书写中国百年秘史的作品司空见惯,它们大多以战争、革命、运动等为切入点,实现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叙述和反思。《北上》在众多记述历史的文学作品中另辟蹊径,将京杭大运河作为主人公,以其百年发展史为中心,映射出自晚清衰落至中国崛起以来坎坷曲折的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

徐则臣在书写京杭大运河历史的过程中,力图实现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的完美交融。小说开篇以一段摘自2014年的考古报告正式拉开序幕,考古文件的介入彰显出一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写作风格。该书的作者与编辑力图将关于运河的历史知识落到实处,避免凭空杜撰,以求在理性的史实基础上进行感性的文学发挥。在作者看来,文学写作反映一个作家的能力,而关于历史真实的处理体现着创作者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他花费大量时间对运河的水文、历史等进行了由南到北细致的实地考察,实现了真实与虚构的兼顾。

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徐则臣充分发挥想象进行了文学虚构,以人带史,将家族史与运河史捏合在一起,在人物的活动中细致而立体地刻画出京杭大运河的面貌,在家族的谱系脉络中勾画出运河百年时间的发展变化。虚构部分从1901年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的中国运河之旅开始,他怀着对马可·波罗的敬意远涉重洋展开对偶像的追寻和效仿,立志游遍京杭大运河。保罗·迪马克召集中国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谢平遥作为翻译,并聘用底层平民邵常来为厨子兼随从,以老夏与两个徒弟为船夫开始了一段自杭州、无锡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运河之旅。此后因越靠近北京,“排洋”形势越严峻,老夏及两个徒弟中断租约,保罗·迪马克等人改租用陈改鱼一家的船只,并与前半程频频挑衅的孙过程化解恩怨,接受其作为随行护卫,继续北上。在整个北上航行的过程中,他们目睹了运河之上往来船只的繁盛景象、展现中国人民智慧的闸口建筑、沿途百姓热火朝天的日常生活景象……运河的历史以及百年之前中国的历史画面徐徐展开。而随着船只一路北行,政治形势愈加紧张,清政府官员的虚伪和不作为、贫困败落的村庄与饥乏无奈的平民、越来越浓烈的“排洋”情绪、清朝廷对义和团从利用到剿除等也逐一得以呈现。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百年前的中国也陷入与列强纠缠的水深火热之中。

跟随保罗·迪马克一行人的步伐,京杭大运河的自然史、人文史以及晚清时期的战争史或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京杭大运河上繁盛的漕运景象令人赞叹不已,清政府官员对运河的治理无力则令人义愤填膺。小说以京杭大运河为窗口,映射出百年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使逝去的时光流动起来,通过为京杭大运河作传记的方式,用文字赋予读者关于历史的想象。作者还借助小说人物谢平遥对知识分子、运河发展及民族危机等展开讨论,引导读者沉入历史当中进行反思。

作者以构造家族史的方式在对北上一行人后代的描述中接叙京杭大运河的现代发展历程。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渔民邵秉义父子、制片人谢望和、大学教授兼摄影爱好者孙宴临、小博物馆连锁民宿客栈老板周海阔、七旬老人马思意与考古学家胡念之母子等人先后出场,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因为京杭大运河而逐渐产生联系。各个运河人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厨子邵常来在北上之旅结束后置办下属于自己的船只开始从事运输,并一直延续到邵秉义,几代人常年生活在运河上,将运河深深融入家族的生活乃至生命当中。随着时代发展,河运行业逐渐衰弱,邵秉义的儿子虽曾试图放弃河运,走上陆地从事工厂经营,但最终无法放弃祖业,在改变对现代河运行业的看法后重新回到运河上;谢望和作为谢平遥的后代,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投入全部精力与财力搜集材料制作《大河潭》纪录片,在京杭大运河申遗之际,以此向其致敬,并向观众重新介绍这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孙过程在保罗·迪马克去世之时获得一架相机作为告别礼物,为后代与摄影、艺术的纠缠埋下伏笔,孙宴临虽然最终在小爷爷的劝告下选择了绘画,但始终无法放弃对摄影的爱好,并将相机镜头对准了运河;老夏的二徒弟周义彦当年显示出对意大利语的好奇,拿走保罗·迪马克的记事本,从此为后代立下规矩,每个子孙都要学习意大利语,其后代周海阔基于对民间收藏与运河文化的兴趣开设小博物馆连锁民宿客栈,为记录民间历史做出一份贡献,并因为懂得意大利语而收藏了百年前费德尔·迪马克的信件;七旬老人马思艺临终之际坚持将名字改回马思意以追念先祖,其子胡念之因为母亲的改名和小博物馆一封收藏的信件隐约感觉到自己和运河、和百年前北上一行人的联系……此时,中国各界也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沉默多年的京杭大运河再次回归大众视野,即将焕发新的生命。跨越百年的先祖与后代因为运河清晰地联系在一起,伴随着对家族史的讲述,运河在百年间从繁盛到沉寂再到重生的过程被展现出来,与之相应,中国自晚清至现代的历史变化也被勾带出来。可以说,《北上》將运河史、家族史乃至民族史联结起来,实现了人与史的完美融合,引人深思。

二、“外域视角”与世界格局的构建

对于个人的创作,徐则臣自称:“首先,我的小说始终带有理想主义的气质。其次,不论离开故土,还是走向异国,‘到世界去都是我创作小说的一个总方向。最后,别样的视野和格局也是我特别追求的”[2]。《北上》完整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创作理念。当代作家在书写国家与民族历史时,往往局限于家国内部对历史进行再现或讨论,即使是书写列强侵华的抗战史时,也常常站在本民族底层平民的立场上,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思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缺乏更加开阔的视野。徐则臣的《北上》则有所不同,他在该小说中试图构建更加宏大的世界格局,跳出受害者视角,对参战双方都进行观照,由此更加深刻地揭示出战争非人性的一面。

在人物的选取上,徐则臣表现出个人独特的文化考量。他塑造出两个意大利人的“他者”形象,以“外域视角”展开对异质文化空间的审视。一方面实现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书写的陌生化,给予读者别样的阅读体验,达到从更加阔大的世界格局的角度重新考量中国历史的目的。另一方面,“外域视角”的构建和使用使读者站在本民族历史的对面进行遥望与反思,客观上产生一种间隔作用,以文化比较的方式进入20世纪的中国历史,令人抛下偏见,更加冷静和理智地展开思索。

小说首先以保罗·迪马克的视角对晚清社会现状进行切入。他以不掺杂政治考量与民族歧视的个人角度观察中国的自然风景,考察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中国人民的智慧、贫困、愤怒、无奈等状况一并展现在这个“外国人”眼中,更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保罗·迪马克对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崇敬与羡慕,但与几个世纪之前曾经见证了中国的富足强大与辉煌傲岸的马可·波罗相比,同为意大利人且一样对东方充满好奇与憧憬的迪马克兄弟,却在20世纪初期目睹了东方神话的破灭与大清帝国的颓败,这其实象征着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轮回。而北上一行中的两个知识分子保罗·迪马克和谢平遥,一个以他者的眼光观看中国,一个从自我的角度思考中国,二者的碰撞与交流使晚清历史在中西方文化的交错中得以重新解读,也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方式。

对于战争,作者并未局限于展示其发生之时中国平民的绝望与愤怒,他将视野扩大至侵略者本身,保罗·迪马克的弟弟费德尔·迪马克以及弟弟的好友大卫·布朗随军入侵中国的所见所闻构成“外域视角”的另一个重要部分。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初,大清帝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情势危急。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等一批批侵略者先后进入中国,或明火执仗,或趁火打劫。相比侵略者队伍中的成员,费德尔·迪马克和大卫·布朗更加认同自己单纯作为“人”的身份,因此在参战过程中或多或少表现出无奈与无力,他们明确认识到己方發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在面对战争给两方造成的生命吞噬时,既震撼也羞愧,费德尔·迪马克最终选择成为一名逃兵,将自己无限“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妇女秦如玉结为夫妇,在乱世中谦卑、努力而平凡地生活着。直到几十年后日军再次到来,毁掉其苦心经营的家庭,他出于对妻子的爱,挖出被掩埋已久的枪支,独自走向日本军营展开报复。大卫·布朗作为参军入伍者继续留在军队中跟随入侵队伍不断前进,最终也在信件中坦承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在这个层面上,徐则臣不仅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上,更从施害者群体出发,抨击世界战争的残暴与非人道本质。

迪马克兄弟的人生均与大运河结下不解之缘,作者让身为异邦人的“他者”形象以不同方式参与到中国历史中,洞悉运河的秘密,体悟中国百姓的生活,进而在比较视野中将京杭大运河,乃至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了文化性、日常生活化的文学表达。“外域视角”的引入实现了作者“到世界去”的创作意图,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担当,更为读者提供了阐释历史的全新思考方式。

三、交错分散的叙事结构

曹文轩认为:“《北上》写的是一条蜿蜒中国南北的大河,写它很容易就会顺流而下,按河流的流淌方式写成一条河的构架。《北上》却让人尤为惊喜,它的结构很特别,作者如同骑在马背上,这匹马并非朝着一个方向、顺着一条直线一路向前,而是在一个状态里面,不时调转马头,在多个时间段里头来回奔跑。正是这种别出心裁的构架,让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沧桑,读出了人事无常却有常的感叹以及人世间永恒的悲欢离合。”[3]

《北上》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中,1901年和2014年跨越百余年的两个时空内的故事交叉在一起呈现于作者的笔下,第三部则以一封信照应故事开端的考古报告,前后呼应,形成完整的叙事回环。

这部小说交错分散的叙事结构首先体现在双层时空的架构上。作者使相隔百年的晚清时期先祖们的故事与当代后人们的故事并行推进,两条线索相互呼应。20世纪初,意大利兄弟哥哥保罗·迪马克的北上之旅以及弟弟费德尔·迪马克与中国女子秦如玉的爱情纠葛在小说的前半部与后半部分别得以呈现。北上之旅以保罗·迪马克为中心,串联起谢平遥的郁郁不得志、孙过路和孙过程兄弟的家破人亡与流亡北上、“大胡子”等更多中国人民与“洋人”的恩怨……费德尔·迪马克则带出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老秦一家与邻居的纠缠以及日军侵华的残暴行为等。虽然都是历史上于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故事,但以迪马克兄弟为主的两条线索几乎互不交叉,而是各自延伸。保罗·迪马克偶然的口述和费德尔·迪马克的一封信件则将两条在事实上并没有叠合的线索从逻辑上勾连到一起,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与历史相对应的是迪马克兄弟等人的后代们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他们分散于不同的行业中,有着各自几乎完全不同的生活。孙过程的后代孙宴临因为拍摄运河而结识了邵常来的后代邵秉义父子,谢平遥的后代因为制作《大河潭》纪录片而找到孙宴临并发展为情人关系,邵星池因抵押家族重要物件——罗盘而与周义彦的后代周海阔产生交流,考古学家胡念之对周海阔的小博物馆客栈慕名而来并发现疑似为祖上的信件……祖先们因京杭大运河之旅而初次结缘,后代们则因为《大河潭》纪录片再次聚集。

因此,整部小说虽然看似被分割成诸多小单元,交错分散,甚至可以独立成为一个个完整的小故事,但实际上,它们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罗盘、信件、相机等物件更是作为直接线索将不同的时间、空间联结起来。这种交错分散的叙事结构,与传统的依据因果逻辑来进行简单的线性叙述的方法相比,会使得小说更富有层次感和时代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文本的叙事空间和容量。同时,交错叙事不断给读者留下谜题,引起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在运河的兴衰问题上,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对于运河与历史的重新思考,由此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徐则臣以《北上》为京杭大运河书写文学传记,在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重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他一直表现出明确而独特的现实诉求与迫切的问题意识。作者试图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里找到中国文明和历史的主体性,试图在世界格局的高度和广度上,以一种全新的地缘政治和空间关系来重新把握晚清的屈辱历史以及京杭大运河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从这个层面来说,作者以大运河为切入点,再述中华民族史与百姓家族史,绝非简单地怀旧,“而是试图发掘运河历史内部的‘现代性,体现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4],以此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为国民增加文化自信,为民族找寻精神支柱,也为这部小说赋予重要的出版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则臣. 北上[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2] 张宝峰. 徐则臣携《北上》再归来[N]. 大公报,2019-01-07.

[3] 蒋肖斌. 徐则臣《北上》:京杭大运河流淌着中国近代史[N]. 中国青年报,2019-01-19.

[4] 王冰冰. 对京杭大运河的文学“考古”——小议徐则臣新作《北上》[N]. 中国艺术报,2018-12-21.

猜你喜欢

徐则臣京杭大运河保罗
成长、转徙、回望
——论徐则臣文学的发轫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评徐则臣小说创作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