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之所见
2019-06-14朱双荣赵良斌
朱双荣 赵良斌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新;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考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基础》课对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基础》课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创新教育理念
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尚存在大量和创新教育格格不入的陈旧教育观念亟待改革。首先是要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形成重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观。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让学生应用学到的各种原理与方法去提出、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其次是要彻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育观,切实建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新型教育观。仅仅注重于教师的中心地位,确实难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做到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就能更好地激发出大学生投入这一课程学习的动力。最后是要从共性教育转向共性与个性教育共同发展。要树立起具有个性空间的新型教育观。因为原有的教育理念过多地注重于共性却很少强调个性,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所以,必须做到尊重个性,才能将大学生培养为创新型人才。
二、确定合理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国情并热爱国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豪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对学生来讲,上这门课不需要死记硬背某些理论,上课没有压力,只要了解就足够了,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应该运用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如精美的课件、生动形象的视频、典型案例等。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结合地方、学校和学生实际,结合学生专业、兴趣、特长、期望,广泛收集资料,拓宽教学思路,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还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在严格遵循思政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素质、能力、知识和教、学、做“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式。构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性。《基础》课由于其理论地位,其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更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构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式。《基础》课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从开展主题探讨式教学,以学生最为关心、关注的话题为课堂授课切入点,组织专题性的研究与探讨,在研究与探讨中实现知识的传授、教育教学的完成:可以组织辩论式、头脑风暴式教学,针对网络或新媒体的突发事件,引入教学内容,指导、调动大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见解,在辩论和头脑风暴中感悟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理论核心,同时也使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可以开展案例式教学。案例式的教学能充分实现学生的代入感,使他们能充分沉浸于案例知识,在互相交流中感悟,获取启示,进而更新观念,建立自我价值判断。
四、创新评教方式。实现学生更多的教学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还是教学后的参與,教学评价的参与。教学评价是检验日常教学的重要衡量尺度,也是加强教学的重要反馈手段,更是促使《基础》课实效性提高的砝码。现在的《基础》课评价过多的流于形式,不能实现评教的真正作用,因此,需要在传统的教学评价基础上,改革创新,建立新的评教方法、制度。一是,改革以前单一的学生评价模式,变为授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听课人员的多元综合评教方式,这样从不同的评教主体,可以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也更能充分地反映《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效。二是,可以采用多样的评教方式。现行的评教方式比较单一,多是调查问卷形式,虽然能够丰富评教选项,但却也规定了评教的内容,不利于充分反映学生的评教实际。因此,可以用“研究性报告、闭开卷知识能力运用的测验、当堂测验、随堂问答等,这些方式都重点在检测学生的学习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即学生对于提出问题、解析问题、判断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侧重于每个学生在认识、感情、态度等方面的多元化感受,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价值的多元与个性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全方位发展,主动完善人格。”
五、依托德育基地,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基础》课自身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身行动行为的准则和标尺:实践教学效果的实现,则需要借助于德育基地平台充分验证和践行理论知识,真正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高职院校建立的德育基地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法律实践基地以及素质拓展实践基地等等。学生通过基地的切身体验学习,既提升了品格修养、增长了才华学问,又锻炼了意志毅力、加强了自我约束,进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心。思政课与德育基地的积极联系,促使理论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针对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