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米饼

2019-06-14魏伯娣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9年5期
关键词:锅子主人家男主人

魏伯娣

“打米饼”是什么意思?现在的中小学生也许有这个疑问,但对于八十年代前出生的地道增城客家人来说,“打米饼”这活儿却是熟悉而美好的回忆。

在物质生活并不太富裕的年代,零食比较罕见,最吸引孩子们的,是过年时做的米饼、糖环、油角仔、蛋散等年货。每当临近春节,村子里便家家户户弥漫着米饼的香气。乡村邻里早已约定俗成,今天我家打饼,明天你家打饼,彼此帮忙。

刚放寒假的孩子们成了村民争相拉扯的对象,孩子们自然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因为难于推搪主人家的盛情邀请,大家也乐于感受热闹的氛围,更多的还是因为嘴馋——帮忙打饼时不但能吃上浓浓米香味的饼团,还能吃上让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的年鹅、土鸡大杂烩粥。热情的主人家为了犒劳大伙儿的辛劳,天还没亮就起来忙活,宰好了年鹅、土鸡,用柴火煲起一大煲粥。等打饼一结束,就撒上些葱花,调好味,招呼大伙儿吃粥。主人家还不忘用大碗装着给邻居送去,尤其是附近的孤寡老人,除了给他们送去味道鲜美的大杂烩粥外,还会送份鹅腿或鸡胸脯肉之类的,以表心意。

打米饼用的大桌子是自己搭的,用几条长板凳充当桌腿,上面铺几块面积较大的木板,有些爱干净的村民会再铺上塑胶纸或台布。打米饼准备功夫非常重要,不可小觑。费时、耗力不说,还讲究技术。洗米、炒米、磨粉、熬糖、和粉样样都不能马虎。以前是要用大石磨磨米粉的,每个村子总会有那么几户人家在自家庭院或天井里摆着个大石磨。但用石磨磨米粉太费劲、耗时了,后来人们就改用机器磨米粉。打米饼用的糖浆是按比例用黄糖和水熬制而成的,熬糖浆时需要两人分工合作:一人坐在灶边负责添柴火,另一人则手执锅铲,不停搅拌大锅里的糖浆。这样糖才不会糊,如果稍有疏忽就前功尽弃了。

和粉,就是将磨好的米粉、碾碎的花生、熬好的糖浆放在一个稍大的瓦缸里,用一根长木棍不停搅拌,直至米粉与糖浆均匀混合。毋庸置疑,这讲究手臂功夫的活儿是男主人干的。和好粉后,男主人便抓出一个个米粉饼,分别放进饼印中。

饼印和饼锤都是打米饼的必备工具。饼锤制作比较简单,没有特别的要求,而饼印就复杂多了,要用上等好木材手工雕刻而成。木材中间被凿成饼状的圆圈,圆圈边沿和底部雕刻有祥禽瑞兽、花草树木等精美图案。饼印的图案越精美,打成的饼就越美观,既可供人欣赏,也能提高人们的食欲。有这雕刻饼印手艺的人并不多,因此做饼印在以前也是一种能够养家糊口的手艺活。记忆中,我外公就是这方面的好手,家里用的饼印、糖环印、饼锤都是他一手雕刻打磨出来的。

为了提高打米饼的效率,得有足够的饼印供人使用。一个个洗净、晾干、制作精美的饼印摆放在男主人面前,帮忙打米饼的大伙儿各就各位,手持饼锤,围着大桌子端端正正坐好,等着男主人将和好的饼粉装入饼印中。饼印一装好,大伙儿就比赛似的争抢着,坐得近又手疾眼快的自然会先抢到,坐得远的就只好再稍等一会儿。

拿到饼印后,左手握住饼印手柄,右手持饼锤,沿着饼印边沿用力敲打起来。大家可以想象,一人入饼粉,一群人打米饼,那场面可热闹了。男主人入饼粉动作稍微慢了,便惹起小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催促。这边顾上了,那边的小孩又恶作剧地起哄抗议。入饼粉的男主人真恨不得自己是八爪鱼,或用香甜的粉团塞住这帮小家伙的嘴。大部分人都会把米饼打成平平整整的,但有些喜欢搞怪的小孩,却特意把饼敲成小山状,四周斜,中间高,还油嘴滑舌地辩解要增加米饼的美感,不能千篇一律。主人家对类似的事司空见惯,亦没责怪。咚咚当当的打米饼声音混杂着小孩的嬉笑、吵闹声,像一首快乐的交响乐。

敲打了一会儿,米饼被敲压紧了,最后一项功夫就是把米饼从饼印里敲出来。这也是讲究力度的活儿:用力大了,米饼会从饼印里腾空跃起,掉到桌面,或摔在地上,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用力小了,米饼就和你较上劲了,纹丝不动,非得要你出出洋相不可。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是易事。但初生之犊不畏虎,小孩子们不服输的犟劲一涌上来,经过几次反复尝试,很快就在互相传授经验和观察、揣摩中琢磨出门道来。把敲出来的米饼用小手捧着,小心翼翼、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个个铁质圆盆内……这种成功感和乐趣,可以久久地留在记忆里。

小孩子们手不停歇地忙着,嘻嘻哈哈互相说笑着,两三个小时后,打饼这工序就大功告成了,剩下的烘焙功夫是大人的事。不过,习惯凑热闹的小伙伴们是不舍得走的,会站在大锅子旁边观看,或者直接坐在灶台旁当起烧柴工,做事、看热闹两不误。传统烘焙米饼的做法是先将大锅子洗干净,用柴火将锅烧干、烧热,然后将米饼顺着锅子形状自下而上一一摆放在大锅里烘烤。这通常是女主人做的。女主人一边叮嘱放柴火的人怎么放柴火,放多少,注意火势,一边将米饼放进锅子里,直至米饼一圈圈呈螺旋形满满当当地铺满整个大锅子。大约15分钟后,再用铲子一个一个将米饼翻面再烤,两面均烤到微黄即可。有些人为了使米饼保存的时间更长,会将米饼烤干点,烤的时间也稍微长些。一锅是烤不完的,一般要烤两至三锅,人多的家庭会再多烤些。

烤好晾涼的米饼,村民会用干净的瓦瓮或瓦缸装好,还会在瓮塞或缸塞外缠绕上几圈干布,以便更好地保存米饼。除了闲时拿出来过嘴瘾外,村民还会把米饼当早餐,有时上山砍柴割草,或者去远点的地方干农活儿,都会带上些米饼充饥。在那时候,米饼可以作为一天两顿的食粮。

打米饼是项民间习俗,一家老小、邻里乡亲围坐一堂打米饼其乐融融。如今经济日益发达,物资充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很多人已不再热衷打米饼这一活儿,也逐渐将之淡忘了。但我依然怀念这充满传统味道的活动,喜欢这富含乡情的传统食品。

猜你喜欢

锅子主人家男主人
好桶与破桶
勤俭匾
着急的锅子
杯子
月色溶溶
月色溶溶
如此保姆
捉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