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边书(连载三)

2019-06-14胡庄子

延安文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毛泽东

胡庄子

★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不同凡响,不仅因为他是领导人,而是因为他是一群人、一群精英、一群官员、一群武夫中的品质超群的“诗人”。

1936年初,陕北下了一场大雪。这场大雪,下在山上,下在山沟里,下在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沁园春·雪》以诗抒情,以诗预言——预言是将众人远远甩在后面,自己一个人的心灵与智慧的提前抵达。

毛泽东身在现代政治,文学趣味却归于中国旧体诗词。他挥毫落纸,笔走云烟,矢口成章,上干气象。他那独立词坛的形象,令人望其项背。《沁园春·雪》,炼雪成玉,把毛泽东带到了诗的颠峰。词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展千百年眼,上阙,俯视锦绣中华大地,生出“江山如此多娇”之叹。下阙,通过点评几个英雄人物,把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娓娓道来,以吞吐六合、上下千古的气度,对话天地与历史,推倒万世豪杰,横绝古今,气象乾元。

柳亚子作为第一个得到毛泽东《沁园春·雪》赠诗的人,他第一个点评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淌小令、南宋慢词矣。”吴祖光作为第一个公开编发毛泽东这首词的人,他在《新民报晚刊》1945年10月14日副刊上发表《沁园春》时,特别加写了一段说明:《沁园春·雪》“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古老历史造就的深邃的历史胸怀,美丽深沉土地培养的宽阔目光,唯我(人民)独尊意识打造的英雄史观,身为草莽而心在庙堂的创世纪意识,枪杆子笔杆子横扫一切的伟大气象,在这首词中水乳交融般完美体现,营造和呈现出自然美、历史美、英雄美、今朝美、雄心美等诸美“美美与共”的美妙意境。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之陕北,首发在1945年11月14日重庆的《新民报》。当时,毛泽东正与中国最高行政长官蒋介石进行重庆谈判。“雪”降重庆,卷起千堆雪,在雾都引发一场“雪战”。在中国现代史上,诗歌有分量的年代并不多,因诗歌引起轰动更是少见。

蒋介石隐约地看到毛泽东把自己的身影放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国之天骄的行列里,还要摇乾荡坤,甚至吞却乾坤,心中颇不舒服。他说:“我看他的词中有帝王思想,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他要求手下的文人骚客写诗填词,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不久,数十阕“唱和”之作出现。名为“唱和”,实为“围剿”,鸦鸣蝉噪罢了。蒋的手下,缺乏又精通政治又擅长诗词的文曲星,官气有余,文气不足,没有拿出一首可以与毛泽东《沁园春·雪》抗衡的诗作,倒是留下一些笑柄。

这些年来,许多人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自己的解读甚至批评,但都不能不承认它是一首杰作。

哲人是概念的提出者,诗人是世界的命名者。毛泽东这首目空千古的词,以画史描雪之好手,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地打造出一串密集得让人透不过气的熟语、词语,为汉语词典增加新的血缘。如:长城内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代天骄、弯弓射雕、看今朝……真的是美不胜收。高度的诗意,令人愉快,并且引起人们广阔的意念与美丽的联想。如今这些美词,已被广大人群日常运用而不觉。

这首词中,“江山如此多娇”一句,为伟大祖国写生,为庄严国土自豪,尤为人民所喜爱。

《沁园春·雪》一词,真气流注,性情飞动,到末尾,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可一世,猛地刹住,与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呼应,真乃绝妙好辞也。读到此刻此处,读者的思绪却刹不住了。它让人聯想到佛陀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联想到谁是中国壮丽山河的主宰,联想到毛泽东所说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

1941年6月3日上午11点左右,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在开会,一阵雷电击进会议室,延川代县长李彩云当场死亡,还有几人被击伤。

雷公打死李县长的消息传开后,有的老百姓说:“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

当时,边区保安机关准备抓人,打击散布这种攻击领袖的言论。毛泽东知道后,立即予以制止。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抓人,不是管控舆论,而是老百姓为什么说“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

经过调查,毛泽东发现,农民公粮负担过重,老百姓对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有意见。于是,毛泽东党中央决定,把发展经济建设,减轻人民负担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抓紧抓好。不久,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就开展起来了。

毛泽东在七大的口头报告中专门说到这件事。他说:“1941年边区要老百姓出20万石公粮,还要运输公盐,负担很重,他们哇哇地叫。那年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死了。有人家说,唉呀,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我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征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毛泽东接着说:“我们还没有学会搞经济工作。没有学会,要学一下吧!不然雷公要打死人。”(见《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4月版)毛泽东在七大的结论讲话中又一次提到这件事。

1953年8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第二次财经会议上,再一次谈到这件事:“过去在延安,雷打死了一个县长,有人说,雷怎么不打死毛泽东。我得出一条结论,公粮是要的重了!”(齐得平等:《我管理毛泽东手稿》)

毛泽东通过正确处理“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找到了大生产运动的路子,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赢得了广大农民。

★毛泽东活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自嘲诗中的两句。

毛泽东喜欢这两句诗。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这两句诗,并且脱胎换骨,把它推向更加辽阔的境界。毛泽东说: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话,曲解了鲁迅的诗意。

1944年1月24日,山东省文协致电中央总学委,提出疑问:“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鲁迅两句诗,第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解‘千夫指为敌人。惟细读原诗所用‘千夫指典故,似即‘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若然,则千夫是大众,而千夫所指的家伙则是敌人。这样的解释,虽不违背毛主席话的精神,但千夫的解释恰恰相反。请问明毛主席,电示为盼。”

毛泽东亲自回电,他解释说:“鲁迅虽借用‘千夫指古典的字面,但含义完全变了,你们的解释是不适当的。”

曹聚仁解释说:毛泽东引用这两句诗,“境界比鲁迅原意广大得多,但也是引诗,和鲁迅的本意并不相同。”“是引诗人的意思,并非‘曲解。诗,有作为诗人的本意,有引诗人的新义,也有断章取义。”(曹聚仁:《书林又话》)

与鲁迅关系密切的冯雪峰解释说:毛泽东的解释是“一个天才的解释”(盛巽昌、朱守芬:《学林散叶》)。因为,毛泽东不仅改变了“千夫指”的含义,也改变了“孺子牛”的含义——鲁迅诗中“孺子”的本意是指儿子海婴。

★毛泽东发明“亲爱团结”

《毛泽东年谱》上说,1941年9月底,毛泽东在延安接见陇东分区士绅参观团,毛泽东讲的“亲爱团结”四个字,给代表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亲爱团结。这个词,好亲切,好温暖。

查辞典,毛泽东之前,没有“亲爱团结”这个词。

毛泽东当时是如何讲的?笔者一直没有找到原文。隐隐约约记得,毛泽东在其他地方好像也使用过这个词。连忙翻书,还真的找到了——

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对中央党校学员的演讲指出:“统一战线一方面讲亲爱、讲团结,另一方面又要斗争。”(《反对投降主义》)这其中已经包含着“亲爱团结”之意。

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就陈伯达的《孔子的哲学思想》致信张闻天说:“知仁勇被称为‘三达德,是历来的糊涂观念。‘知是理论,是思想,是计划,方案,政策,‘仁勇是拿理论、政策等见之实践时候应取的一二种态度,‘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勇像现在说的‘克服困难(现在我们说亲爱团结,克服困难,都是唯物论的,而孔子的知仁勇则一概是主观的)……”

这一席话,可能是毛泽东较早地將“亲爱”与“团结”两个词捏在一起,组成一个新词。

从当时的语境看,毛泽东使用“亲爱团结”一词,为的是维护抗日战争统一战线,这是从民族大义出发的。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他创造了一个美好的词语。

亲爱团结,是“亲爱”与“团结”两个词的并列一起,属于并列词组。如果把“亲爱”作为动词,“团结”作为宾语,这样“亲爱团结”就是一个动宾词组,似乎也说得过去。

亲爱团结,字好,内容好,词的框架也好。毛泽东辞典里这样柔和的词语不那么多。

亲爱团结,则莺歌燕舞,太平盛世,天地同和。

亲爱团结,就没有战争,没有恐怖,没有流血。

亲爱团结,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具有普世性。

全世界亲爱团结,全世界更加美好。

亲爱的,让我们——亲爱团结!

★毕加索送给毛泽东的油画哪去了?

据说,毛主席评价著名画家毕加索说:“毕加索是一名伟大的共产党员!”这句话的出处,我还没有查到。

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973年),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加入共产党,最早是1944年的法国《人道报》报道出来的:与艾菲尔铁塔齐名的大画家毕加索宣布加入法国共产党!

那一年,毕加索63岁。他在《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一文中说:“我以前没有加入共产党,是我的单纯无知。现在我骄傲地声明,我从没把绘画当作单纯消遣的艺术或是逃避,我想通过绘画和它的色彩,作为我的武器,深入了解世界与人类,以便使这种了解,越来越能够解放每一个人……”“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因为我们的党比其他政党都更努力了解世界大众,使他们成为清醒的思想者,使他们更自由幸福。”

中国共产党偏居于延安一隅,却是目光如炬,放眼全球。毕加索进入共产党的消息,延安《解放日报》立即报道。1945年1月11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发表署名“祜曼”的文章《庆祝名画家皮卡索加入共产党》。这篇文章一开始披露说:“皮卡索加入法共消息传来,延安美术工作者同志们都很高兴,特于1945年元旦,在延安鲁艺举行皮卡索画展,因写此文以资纪念。”毕加索当时译为“皮卡索”。延安“皮卡索画展”中的展品,当然都是临摹品。(案:笔者从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延安文艺档案·延安美术家》中获悉,“祜曼”其实是胡蛮(1904—1986)的笔名,胡蛮,又叫王钓初,时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兼美术教研组组长,曾游学法国。《鲁迅日记》中的王弘、王凡,都是胡蛮。)

据说1945年,64岁的毕加索特意为毛泽东创作了一幅油画。毕加索委托出席巴黎世界工人联合会成立大会的邓发带给毛泽东,以表达他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邓发(1906—1946),当时是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民运工作委员会书记。他是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

1946年1月,邓发将毕加索送给毛泽东的油画精心包裹,带回国内。

1946年4月8日,邓发同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在重庆登上了返回延安的飞机。邓发随身携带了毕加索的画油,准备把它交给毛泽东。不幸的是,这架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毕加索赠送给毛主席的那幅油画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一段佳话戛然而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轶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个老词。毛泽东用它来形容革命形势,预言革命前途。

“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问地是不远了。”

这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信中的话。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当时对时局的悲观思想,对革命前途进行乐观预测。1948年2月12日,已是知名将领的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毛泽东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照顾了他的情面。1951年,《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时,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其实,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有一篇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章,是新华社1947年11月6日为庆祝十月革命三十周年发表的社论。这篇社论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应该是从毛泽东1930年1月5日给林彪信中受到的启发。不过,新华社这个社论初稿中,通篇没有使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毛泽东对这篇社论稿进行修改,他加写了两段文字,其中写道:

中国人民现在正在进行伟大的革命战争,其目的是打倒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这个战争,业已取得伟大的胜利,必将继续胜利,直到打倒一切敌人,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中国民族是一个能战斗的民族,俄罗斯人在十月革命以来所创造的战胜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派的伟绩,中国人亦能创造出来;今后数年的时间,必能证明这一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已是燎原的时候了!

毛泽东加写的这一段,从行文之道来说,是对社论题目的呼应;从内容上看,表达的意思更为完整了。更重要的是,它是毛泽东对当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战略预见的历史回应和现实肯定。

笔者猜想,毛泽东加写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想起了他17年前他在井冈山上的那段话。这时候,他可能露出了胜利者的微笑……

★赶考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从西柏坡出发,走向北京。

临行,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说罢,信心十足地登上北上的汽车。(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

毛泽东赶考上路了!

“进京赶考”是科举年代学子们都熟悉的一个词儿。

科举考试的程序大致是:县试、府试取“童生”。“童生”有资格参加“院试”,考“生员”。“生员”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举人”。《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中举》,说的就是中了举人之后的故事。“举人”意味着一只脚踏入仕途。“举人”才可以于次年进京,参加“会试”;“举人”考取是“贡士”。“贡士”可以通过“殿试”,考取“进士”,头名进士称状元,次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举人”进京赶考,考好了,所谓“发达”,鲤鱼跳龙门,金榜题名,正式进入朝廷“公务员”队伍,端上了“铁饭碗”;考砸了,只剩个功名,还是布衣身份。

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进京赶考”这个词也随之被废弃。毛泽东把共产党入主北京面临的执政考验,称为“进京赶考”。这里面,有历史传承,有革命忧思,有文化思考,有自我勉励,有巨大期盼,话语也很形象。

赶考之路多艰险。毛泽东拿“进京赶考”说事:“进京”是说坐了江山,成为执政者;“赶考”是说,面对人民和历史这个考官,面对执政这个全新的考试题,共产党人能不能考出一个好的成绩?如何才能考一个好成绩?

当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下江山,进京称帝。他的队伍进城后抢美女,抢金银财宝,腐化掉了,结果屁股还没有把龙椅暖热,就丢了江山,被赶出北京,被一路追杀,再没有复兴的机会。教训惨痛。毛泽东认为,李自成是“考”砸了。他在1944年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印发中共高级干部,“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毛泽东以“赶考”为命题,开启了中共千秋大业的有力程序。

毛泽东进京后,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下午三点,却是毛泽东的正午。一时间,紫气缭绕,万民欢腾。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它原来叫承天门,当年被李自成一把火烧掉。改朝换代烧旧朝物件是“革命”的“传统”: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燒长安城……。毛泽东将这座古老的城楼修葺一新,把它安置于中国政治版土的中心、安置于共和国国徽的中央。毛泽东与李自成等,两厢比较,高下自见;初肇应考,已见胜负。

毛泽东从天安门城楼开始,书写“安邦治国”的考卷。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贾谊)。毛泽东以九百六十万公里乃至整个地球为考场,以建立一个防范外国侵略者和摧毁封建势力的现代化人民民主国家为试卷,以人民民主专政为笔墨,以工农兵当考官,在一个具有五千里历史的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里,开始了自己的考试路。

一张考卷,无限风光;转瞬之间,已是黄昏;暮色四合,霓霞十色……

★谁给新中国起的名?

新中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个名是谁起的?

1949年9月22日,在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上,董必武介绍说:“国家的名称问题:本来过去许多人写文章或演讲都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黄炎培、张志让两先生曾经写过一个节略,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在第四小组全体会议讨论中,张奚若先生以为用中华人民民主国,不如用中国人民共和国。我们现在采用了最后这个名称。”张奚若是法学家、无党派人士,当时任清华大学教授。

其实,最早将新中国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是毛泽东。

1948年8月1日,毛泽东致电香港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钊、马叙伦、王绍鏊、陈其尤、彭泽民、李章达、蔡廷锴、谭平山、郭沫若等并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无党派人士,电报中说:“现在革命形势日益发展,一切民主力量亟宜加强团结,共同奋斗,以期早日消灭中国反动势力,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立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个电报中,第一次出现“中国人民共和国”一词。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中没有说过“人民万岁”?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主席高呼“人民万岁”。这个史实已为人们所熟知。

前几年,有人考证说,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没有呼“人民万岁”,证据有二:(1)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一版,报道开国大典的有关原文是“当群众队伍经过主席台时,‘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响彻云霄,毛主席在扩音器前大声回答‘同志们万岁!”并没有“人民万岁”4字。(2)1949年10月6日《大公报》对开国大典的报道,也是只见“同志们万岁”而不见“人民万岁”。

报纸上没有报道毛泽东说“人民万岁”,就能够否定毛泽东在10月1日说过“人民万岁”吗?不能!我也找到一些证据,证明毛泽东那天说了“人民万岁”。

其一,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央广播电台的江炎回忆说:整个开国大典一直持续到傍晚。正当夜幕来临,天安门广场上空放射出五颜六色的焰火。人们欢呼着拥向金水桥边,向城楼上的人民爱戴的领袖招手欢呼,毛主席和几位领导人一起走到城楼边两侧向群众亲切招手,毛主席高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城楼下的观众欢呼声更高昂,楼上楼下,互相呼应,经久不息。

其二,王一岩在《电影胶片上的国庆——文献纪录电影【国庆纪事】创作琐记》中说:为了寻找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呼喊“人民万岁”的资料,他反复观看电影胶片,当时纪录电影还没有同期录音,“我仔细地审视着每一个资料镜头。突然,画面中毛泽东激动的神态让我感觉到什么,不断回看,终于清晰,他口中真真切切地说着‘人民万岁!……‘人民万岁'的口型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历史的镜头中。加上后来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找到的现场录音资料,一个毛泽东主席高呼“人民万岁”的镜头有声有形地出现在影片中。”

可见,毛泽东在1949年10月1日呼喊了“人民万岁”的口号。

毛泽东不止这一次地呼喊“人民万岁”。1949年7月7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召开的纪念“七七”抗战十二周年并庆祝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大会上,带领大家高呼“中国人民万岁”。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信步武汉蛇山,老百姓看见了,一遍遍高喊: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回应道:“人民万岁!”

“万岁”历来都是臣民呼于帝王的,毛泽东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在毛的心中,人民是主人,人民是上帝,人民比天高。

★话说《毛泽东选集》(一)

我收藏有《毛泽东选集》1——4卷,一版一印,人民出版社出版,竖排,繁体,25开平装本。新华印刷北京第一厂印刷。品相完好。

《毛选》四卷的出版,经过漫长十年。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1952年3月,第二卷出版;1953年2月,第三卷出版;1960年9月,第四卷出版。《毛选》四卷还以26种语言出版,成为一本世界性的著作。

《毛选》第一版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其中每篇文章都经过毛泽东审定与修改。毛泽东说:“《毛选》,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

陈伯达评价《毛选》说:“中国自有印刷术一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曾出版过不少的书,但由中国人写作的最伟大、最好的书,就是这本书,就是《毛泽东选集》。”陈伯达的话可能大言耸听,不过得承认,《毛选》中的思想已经融入了民族的血脉,成为民族的基因,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毛选》中的语言艺术,也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汉语,影响了人们说话的方式。

花絮1:《毛选》四卷,共有题解118篇,注释827条,大多是由出版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如胡乔木、胡绳、艾思奇、田家英等起草的,也有一部分是毛泽东亲自撰写或修改的。

“毛选四卷”中的引文、成语、典故,引自《左传》48条、《史记》42条、《孟子》26条、《论语》22条、《礼记》14条、《尚书》13条、《诗经》9条……作家余华说,小时候,没有书,他最喜欢读《毛选》的注释:“《毛泽东选集》里的注釋引人入胜。……这些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注释,比我们小镇图书馆里的小说有意思多了。这些注释里虽然没有情感,可是有故事,也有人物。”

花絮2:《毛选》封面。最初《毛选》的封面设计比较豪华,毛泽东在看了清样后,提笔批了一句话:“我的书是简单点好。”后来,封面设计的任务交给了张慈中。他的思路是:要简单大气,要有中国元素,要有金色。他动手写了封面上的“毛泽东选集”几个字,人民出版社领导看后加了个烫金的小五角星,送给毛泽东审查,顺利通过。《毛选》封面之外,还有一个淡黄色套封,这个书衣上最醒目的是毛泽东浮雕头像。毛的头像是王朝闻创作的。王朝闻1942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过大型毛泽东浮雕像,《毛选》套封上的浮雕头像,是在1942年毛泽东浮雕像基础上稍微修改而成的。

★话说《毛泽东选集》(二)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51年10月出版,书号1—1,1版1印20万册。25开本。定价:一万五千元。同时,印布面紫色硬精装本6000册。

《毛选》第一卷收入毛泽东1926年3月至1937年7月(也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6篇著作。

1951年10月12日,《毛选》第一卷在全国发行。原定的发行日期是10月10日,改为10月12日,这个变化中起作用的是时间政治学。

这天,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举行“毛泽东选集出版庆祝会”。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致辞,“毛选”编委会的田家英介绍了编辑《毛选》情形。

花絮1:1951年3月初,毛泽东离开北京,来到石家庄,住进胜利公园(华北军旗烈士陵园)东侧的保育院,用了两个月时间,精力相对比较集中地编辑修改《毛泽东选集》1—3卷。其实,《毛选》的选编工作,早在党中央在陕北及西柏坡时期已经着手。到1949年6月,一百多万字的文稿已经三校。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已看完了全书清样的三分之一。后来,毛泽东访苏、朝鲜战争爆发,《毛选》的编辑推迟了下来。可以说,毛泽东是一只手指挥着朝鲜战争,一只手修订着《毛选》文章。

花絮2:有一则关于《毛选》第一卷的文字,雖是极端年代的言论,却可见历史的某些斑影与细节,抄录如下:

1951年10月,我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革命宝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XXX部竟把在全国发行宝书的日期定在国民党的“双十节”,这个反革命破坏阴谋被揭露后,才改在10月12日公开发行。这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对印刷、发行工作,还倍加限制,印制地区,只规定北京、上海、长春的几家印刷厂,印刷数量开始控制印一百万册,后来因为群众压力很大,才勉强增加到一百五十万册。还层层限制发行数字,大城市如上海只发行三万册。新华书店总店、总分店如认为订数太多,就可以砍削,还规定了繁琐的凭证预购办法,使一般干部和广大工农兵群众根本无法购买。(《XX黑司令部破坏和压制毛主席著作出版的滔天罪行》,旧文化部出版局出版,红旗战斗团、人民出版社毛泽东思想战斗团、民族出版社八一三红旗革命造反团1967年9月编印)

花絮3:我保存的《毛选》第一卷中,还夹着一张购书发票。购书日期1951年10月12日,购书地点在西安东大街门市部,上面盖有两枚大印,一枚是印花税的印,一枚是书店门市部的印。可见,这本书是购书人在第一卷发行的当天购买的。扉页上有“刘磐如十月十二日购于西安”字样,还盖了一方“刘保泰”印章,大概就是买书者了。当时,不是谁都有资格购买《毛选》第一卷的。

★话说《毛泽东选集》(三)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52年3月出版,书号1—2,1版1印50万册。25开本。同时印布面紫色硬精装本10000册。《毛选》第二卷收入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的41篇著作。

花絮1:《矛盾论》为什么放在第二卷?

按照编辑体例,《矛盾论》应该编入第一卷,毛泽东修改几次,仍不满意,毛泽东就把这篇文章从1951年10月出版的第一卷中删去了。直到修改得比较满意了,才收入《毛选》第二卷。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在毛选第二卷上,作一说明:“本卷所载《矛盾论》一文,按著作时间排列,应收入第一卷,现暂刊于此,拟待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这样,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次印刷时,将《矛盾论》移入了第一卷。

花絮2:帮忙编辑《毛选》的苏联人尤金。

1949年,毛泽东请斯大林派一位理论上强的人帮他一起把关《毛选》,斯大林当即决定派主编过《简明哲学辞典》的理论家尤金来华。尤金十分欣赏毛泽东的著作,他将《实践论》俄译文送给斯大林,并建议在苏联刊物上发表。毛泽东自视甚高,他为什么请苏联人为他的选集把关,这是他的谦虚,是对“立言”的谨慎。同时,也有他自己的“算盘”。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对尤金说:“为什么当时我请斯大林派一个学者来看我的文章?是不是我那样没有信心?连文章都要请你们来看?没有事情干吗?不是的,是请你们来中国看看,看看中国是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半真半假的马克思主义。你回去后,说了我们的好话。你对斯大林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斯大林还是怀疑。直到朝鲜战争才改变了他的看法……”

花絮3:下面这则涉及《毛选》第二卷的文字,属于造反派的一家之言,从中可见大历史的某些小细节,抄录如下:

☆1952年3月,我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宝书《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出版,4月10日全国发行。XXX部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对发行数量仍然控制很死,凭发行第一卷时所发购书证购买,没有购书证的就不售给,根本不考虑一卷出版以后广大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迫切要求。(《XX黑司令部破坏和压制毛主席著作出版的滔天罪行》)

★话说《毛泽东选集》(四)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53年2月出版,书号1—3,1版1印50万册。25开本。同时印布面紫色硬精装本10000册。《毛选》第三卷收入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的31篇著作。

花絮1:《毛选》中收入一篇不是毛泽东亲自写作的著作。

《毛选》第三卷中收入中央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这篇不是毛泽东写的《决议》,收入《毛选》,是个个案。《决议》是根据毛泽东1941年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起草的。毛泽东领导了《决议》的起草,多次修改《决议》,还加写了许多话。可以说,《决议》贯穿了毛泽东的思想。《毛选》第三卷中收入《决议》,对读者全面了解中共党史有好处,同时也是将王明的错误公之于众。毛泽东把《决议》作为“附录”收入《毛选》,向每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征求了意见,得到一致同意。

花絮2:《XX黑司令部破坏和压制毛主席著作出版的滔天罪行》中,有则关于第三卷的文字,抄录如下:

☆1953年4月,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宝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发行。由于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顽固地坚持反动立场,利用窃踞的职权,这次第三卷出版不仅没有根据群众需要增加印数,反而从原来的一百五十万部压缩到一百三十万部,而且從发行方法上进行种种限制,只准先行供应预订读者,不准门市零售,只准在出版后一个月内供应,过期停止发行。还规定所谓保留机动数字的办法,把大量存书控制起来。

★话说《毛泽东选集》(五)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9月出版,统一书号1001—479,1版1印100万册。25开本。同时印布面紫色硬精装本90000册。本卷收入毛泽东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70篇著作。

第四卷于1960年2月至3月在广州完成正文审定。当年的5月24日至6月2日,毛泽东又审读了第四卷的全部题解和注释。毛泽东说:“一、二、三卷我都没有多大兴趣,只有个别的篇章我还愿意再看,这个第四卷我有兴趣。”

花絮1:《毛泽东传》说:“在通读第四卷时,毛泽东显得特别兴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如虎的气概,油然而生。读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等文章时,他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毛选》第四卷的文章,不仅内容重要,思想深邃,从文字上说也是上乘之作,有很高的艺术性。既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势,又有行云流水、议论风生的韵致,还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风。”

花絮2:第四卷中涉及彭德怀,修改不修改?

编四卷时,在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之后,彭德怀的名字和战绩能不能写到《毛选》里,这是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毛选编辑委员会的人都知道,第一卷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本是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给林彪的一封信,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2月,林彪听说中央要选编《毛泽东选集》,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第一卷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对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在四卷中,如何处理被打倒的彭德怀的名字?田家英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明确回答:“应该写,过去那一段应该承认。”这是一种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

花絮3:《XX黑司令部破坏和压制毛主席著作出版的滔天罪行》中关于第四卷的文字,抄录如下:

☆1960年10月,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革命的宝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10月1日在新华书店发行。……XXX部、XXX部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过程中,拒不接受出版社同志提出的“除原来规定的北京、上海、沈阳三地印制外,增加武汉、重庆、西安、广州四个地区,如果有些省市有能力自行印造,也可考虑供给纸型”的建议。出版后,因为数量很小,根本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经过多方面的督促,XXX部才被迫在10月8日正式召集有关方面开会研究,由XXX部理论宣传处和出版社拟定《关于增印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和改善发行办法的意见》,但只准加印三百万册,连原计划印数共九百万册,仅及书店调查需要数的百分之六十。为了排斥广大工农兵购买《毛选》第四卷,在发行上他们又规定了什么“凭证供应”和按“级别”供应的原则。甚至还要发行工作人员以“耐心”的解释,欺骗广大群众。

★《毛泽东选集》的真相

延安乃著作宝地,毛泽东在延安文思泉涌。《毛泽东选集》四卷共159篇文章,有112篇诞生于延安时期。《毛泽东文集》八卷的802篇文章,有385篇写于延安。《毛泽东军事文集》六卷中1628篇文章,也有938篇是在延安写的。毛泽东在延安写作的文章,没有公开发表的还不知有多少。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的著作,这是确定无疑的。可是,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叫《〈毛泽东选集〉真相》。这篇文章称:“《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160篇文章中,由毛泽东执笔起草的只有12篇,经毛泽东修改的共有13篇,其余诸篇全是由中共中央其它领导成员,或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毛泽东的秘书等人起草的。”文章还提供了所谓的“证据”,让人惊讶了一下。

一见此文,曾经管理过毛泽东手稿的齐得平,只身应战,写了《罗冰的所谓『〈毛泽东选集〉真相』究竟是“真相”还是捏造的谣言》。

齐得平长期从事毛泽东手稿的管理工作,对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几万件、几千万字的毛泽东著述了然于胸。他以专业、专家、专攻精神,让原始材料说话,让毛泽东的笔迹说话,让尘封的历史文献出面说话,揭穿了罗冰的谎言。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毛泽东的生日宴会都上些什么菜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