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育的摆渡人
2019-06-14王泓瑶
王泓瑶
李昆建
男,1963年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人。1981—1986年任鹤庆县草海镇倒流箐小学代课教师,1987年转为正式教师,1992—1999年任鹤庆县草海镇小水美小学教导主任,2000—2003年任鹤庆县草海镇罗伟邑小学行政校长,2004—2011年任教于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小学,2011年起任教于鹤庆县草海镇板桥小学。
一、几经辗转的从教生涯
1980年我高中毕业,因为高考少了三分而落榜。后来县里招聘代课教师,我就应聘了草海镇倒流箐小学的老师。接到县教育局聘用的合同之后,我的一位同学赶着他的骡子,下山把我的行李铺盖驮了上去。我从1981年1月开始任教,教了四年半。期间,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培训,学了教育学、心理学。结业的时候赶上大理州办了一个师范进修,我又去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大理大学)进修了一年,回来以后就转正了。教育局重新分配,我再一次回到倒流箐小学,待了四年,前后在那里一共待了八年半。然后去了草海镇的小水美小学,在小水美小学教了七年,并任教导主任。后来由于工作调动,我又到罗伟邑小学当了三年行政校长。后来,又到新华村小学待了七年。刚到新华村小学的时候,我带了一个六年级的班,学生毕业后从一年级开始接,又把他们送走。2011年,我来到板桥小学,也是先当六年级的班主任,学生毕业后又接了一年级的班,2018年刚刚把这批六年级的学生送走。我今年56岁,再教4年,60岁就要退休了。
二、错综复杂的执教环境
1.环境艰苦的山区学校
在倒流箐小学的时候,学校只有5个老师,80多个学生。因为倒流箐小学是一所完小,所以共有6个复式班,两个班坐在一间教室里,一个班面朝这边,一个班面朝那边。我教一年级和三年级。当时,老师们都很辛苦,白天上课,晚上还要给夜校班上扫盲课。学校深处大山,交通不便利,进出都需要用骡子、马驮,甚至人背,硬件设施也比较差。
那个地方还是挺锻炼人的。校长比我们大十多岁,他带领我们和学生一起种菜、养猪、做饭。印象里最艰难的一次,冬天下了特别大的雪,马上就要开学了,可是学生的课本,还有老师的教科书还在县城。那天,我们早上六点半起床,冒着雪,下山挑书、背书,把书从县城背回学校,背了整整一天。
2.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
我现在的班上有26个学生,其中有24个是留守儿童。学生的父母多数是在大理、丽江、拉萨这些地方打工。父母很牽挂学生,但是得在外面挣钱,以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一般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带,本来隔代就有代沟,多数的爷爷奶奶也不识字,没法给学生们学业上的指导,所以这些留守儿童的品行还可以,但是学习上就没有那么努力了,厌学的情况很普遍。爸妈在家的学生的行为习惯要好一点,学习习惯也要好一点,穿的衣服也干净一点。
我非常关心学生,因为我是本地人,会利用晚饭后或者放学的时间去学生家里家访,所以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到每个学生家家访的次数不低于三次。平时学生生病了,我会去探望;学生生病比较严重住院了,还会组织学生到医院看望,再提一点牛奶或者是拿几个鸡蛋,都是一点点心意。
3.违背主流的乡村亚文化
许多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经商,这些家长盼着孩子初中毕业,然后就出去学手艺挣钱。他们普遍认为读书没什么用,即使考上了大学,将来的就业也是个大问题,所以他们不太支持孩子继续求学,都是等学生初中一毕业,就让他们去学手艺,然后开店做工。父母的这种态度应该是学生厌学最大的原因。
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这里还有毒品的隐患,虽然是个别现象,但还是需要特别注意。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草海镇派出所和我们挂钩,会来这边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学生们年龄小,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诱惑,一定要防患于未然,提高学生对毒品问题的重视,教导学生坚决远离毒品,抵制毒品。
4.不断改善的教师待遇
我是家里的独子,既有父亲母亲需要赡养,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可以说是“上有老,下有小”。而我当代课老师的时候,工资只有41元,只够我一个人生活,连两个孩子上学的学费都很难凑齐。说实在的,我当时已经打退堂鼓了,但是我的家人特别理解我,一直在背后支持我。尤其是我的媳妇,她一直在种田,供两个孩子读书。还好,我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幸福。
这些年,我们的工资有了大幅提高。现在,我每月的工资大概有七千元。工作量的话,不算早自习、午自习和辅导课,我一周需要上22节课;班主任的任务还要重一点。另外,我还负责学校的后勤工作,比如学校食堂的安全和学生的营养早餐;我还担任学校的会计和出纳,每个月都要核账。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是和之前比起来,条件改善了很多,我们的待遇也好了很多,生活和工作都不像之前那么困难了。
三、沟通基础上的工作策略
1.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关心学生是身为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我非常关心学生,这些留守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爱。我们老师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学习上也要和他们好好沟通,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主要上语文课、美术课和科学课。我喜欢看学生的作文,学生也喜欢我的作文。比如,今天要写哪一单元的哪篇作文,我会列提纲,和学生一起学习。然后我会先写一篇当范文,写完后和学生进行交流。我是学校里唯一的美术老师,我的简笔画画得还可以。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美术老师,但是学生很喜欢我给他们上美术课。科学课以前叫自然课,我们有一间科学实验室,用来做科学实验,学生们很喜欢上科学课,喜欢做实验。学生看见我都会说,李老师下一节是美术课或者是科学课,都盼着我赶紧做好准备。如果用心教学生,学生都能感受到。
2.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板桥的留守儿童比较多,特别需要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我们会对学生进行家访,到学生的家里与爷爷奶奶沟通;学生父母虽然远在外地,但也很牵挂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还建立了家长群和学生的爸爸妈妈沟通,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共同教育学生。我们还给远在青海、西藏的父母提供和学生聊天的机会,他们不经常在家,孩子跟他们都生疏了,不愿意跟他们说话。
有时候家长也没那么好沟通。有一次,一个厌学的学生上课时睡觉,我让他站起来醒醒,他就不高兴了。我让他把爷爷奶奶叫来把他领回去,下午再过来。结果这个学生跟奶奶一起走校门口,然后就溜了。他奶奶找不到他,告诉了我们,我们老师放学之后也去野外找,直到天黑也没找到。我们老师也急了,就向中心校报告。他奶奶就在学校门口又骂又闹,说要到法院告我。晚上九点,他爷爷给我打电话,说孩子跑到一个亲戚家了。万幸这个学生平安无恙,事情得到解决。如果这个学生出了什么意外,这个责任该由谁来担?老师还是家长?有时候管学生也是件复杂的事。
3.学校与社会的沟通
(1)以“小”带“大”,推动乡村发展
为了响应“精准扶贫”号召,村里进行了“三清洁”活动。学生组成了一个小组,挨家挨户检查卫生,落实一下门前的“三包”,看看门前干净不干净。我们还经常领着学生到乡村小路上捡垃圾。这个地方老一辈人的观念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活动,学生们回家后会督促家长,效果很好。
(2)为人师表,承担社会责任
身为教师,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一個好公民。最主要的教师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自己的形象、待人接物,方方面面都要注意。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为人师表”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的。路遇不平,适时挺身而出,这是我们的责任。很多学生已经读大学或者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都保持着联系。我会不时跟他们说,他们不仅在学校时是我的责任,毕业以后也是我的责任。我会告诉他们在社会上应该怎么做人,怎样做一个好公民。
(3)共同参与,构建教育合力
我们这有一个“关工委”,就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还有一个老年协会,都是由一些退休的老教师组成的,旨在关心、关爱这些学生。像2018年“六一”儿童节,关工委来参加了我们学校的活动。在村里,我的帮辈①有33个,我是唯一的一个老师,谁家里需要办点什么事、写点什么材料,他们都会请我,我都很积极地帮忙,村里的人也都比较了解我,觉得我是个好人,所以他们也很支持我和学校的工作。
4.教学与学习的沟通
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国培”、班主任培训、“育好人 教好书”等培训,需要实际参训或者在网上进行。我觉得教师还是应该多学习,进修那一年对我影响很大。平时,我也会看一些教学方面的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尤其是有了电脑、互联网以后,教学资源特别丰富,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电脑学习,方便快捷,对我的提升和促进很大。
5.乡村与城市的沟通
2017年11月,我们带10个学生去北京的望京社区考察学习,我们老师跟着几所优秀学校的老师学习听课,学生也一起入班,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们长了不少见识,很高兴,回来以后跟我说李老师北京真好,咱们学校啥时候也能这么好就好了。我听了很揪心,我们再怎么努力恐怕也不能给这些孩子和北京一样优越的条件。我只能跟他们说,好好学习,以后就可以留在北京。不管怎么样,带他们出来长长见识还是挺好的,学生的眼光开阔一点,没准他们将来就能走得远一点。
访谈后记
发展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乡村教育的进步有赖于乡村教师的无私奉献。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文件指出“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强调了特殊地区师资的重要性。2018年8月,本人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教育公益行”项目志愿者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草海镇板桥小学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结识了从教长达35年的李昆建老师,并被其丰富的教育经历和真挚的教育情怀深深打动。因此,在征得李老师同意后,与其进行了访谈。
在云南的暑期实践活动虽短,却让人难以忘怀。当地勤劳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一批以李老师为代表的优秀基层教师,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教育一线,扎根基层,淡泊名利,无怨无悔。访谈过程中,听李老师轻描淡写地讲述着自己曾经遇到的困境和磨难,如数家珍地讲述着他和那些留守儿童之间发生的故事,突然明白了“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在祖国各地,一定有无数个李老师,终其一生,只为践行“教师”的职责。于学生而言,老师就是连接大山与外界的摆渡人,更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摆渡人。
恰逢当地的火把节,访谈结束后和李老师一起去观礼。谈天中,李老师聊到他教了那么多年书,奖状证书拿出来也有一大堆,获得的最高荣誉是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全国中小学数字教育》上,发了奖金,被他捐了,主办单位还邀请他去北京参加研讨会,但是当时开学了,所以就没去成。李老师觉得,那是最高的荣誉。说这话的时候,李老师正弯着腰帮一个学生点孔明灯,温暖的火光映亮了他十分专注但略显遗憾的神情。在学生的鼓掌欢呼声中,孔明灯悠悠升起,汇入天空的灯河之中。
谨以此文,向所有毕生坚守在山区并为留守儿童奉献出大爱的教育一线工作者们致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