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师德教研活动为例谈师德建设工作的“真”

2019-06-14丁晓函

中国教师 2019年6期
关键词:师德教研案例

丁晓函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更好地实现“共情润心 双格发展”的教育理念,我园创新园本教研活动,探索师德建设的内容、途径以及方式方法,实现以研促教的目的。本文以一次师德教研活动为例,分享我园在师德建设方面的一点经验和做法。

一、收集实践真问题

教研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我园在开展师德建设工作时,将师德建设融入日常教研工作,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切合师之需、优化师之德。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教师如何对被忽视幼儿进行专业化支持。我们发现,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存在教师忽视幼儿的现象,教师对被忽视幼儿的关注与支持有待加强。为了深入开展教师对被忽视幼儿的专业化支持研究,引导教师进一步加强对自身教育行为的觉察与反思,进而改进支持策略,我们先组织教师们对忽视幼儿的原因及被忽视幼儿的支持策略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教师们提到的重要解决策略是家园合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教师从家园共育的角度对被忽视幼儿进行专业化支持,设计和实施了一次师德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聚焦两个问题:引导教师掌握专业化的方法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被忽视幼儿的发展;引导教师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在家长工作和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教师的职责和担当。

二、关注教师真需求

1.问题的设计

在开展教研工作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案例分析等,让教师们更有深度地参与讨论活动。但是,在此过程中,组织者一定要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与教师共情,进而引导教师更好地参与其中。

例如,在本次教研活动中,为了让教师认同被忽视幼儿这一现象,引发教师的共鸣与反思,我们在活动之初设计了一个提名游戏:请教师们在两分钟的时间内,写下自己班级幼儿的名字(可以是小名、符号)。

这个游戏对于教师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苛刻的游戏时间的设置就是为了让“被忽视”这个现象浮出水面,引起教师内心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起教师对日常保教理念与保教行为的自我反思。

考虑到个别教师可能会因没有完成任务而认为自己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忽视了一些幼儿,进而产生心理阻抗,或是感到自责和内疚,在游戏结束后,我们请教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未写出幼儿名字的原因,希望教师能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规定时间内没有写出所有幼儿的名字是一个普遍存在却值得深思的现象。这种方式有利于缓解教师内心的焦虑,使教师能够在适当受保护的心理氛围中开展师德研究工作,推进教研活动的深入。

2.选取案例时,要事先帮助教师做好心理建设

之后,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引导教师们讨论如何以专业化的方式支持被忽视幼儿。案例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假期结束回到幼儿园之后,出现经常尿床、尿裤子等问题,教师与家长多次沟通但并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这个案例来自中班C老师带领的班级,基于教研的需要,只截取了案例的前半部分。考虑到讨论时,教师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改进建议可能会让C老师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案例的遴选、案例改编、活动现场C老师是否发言,每个环节,我都提前与C老师沟通,尊重她的感受。研讨过程中,C老师在教师们分享各自想法之后主动发言,感谢大家全面的分析和给予的建议,朴素而动情的表述赢得了大家的掌声。通过此次活动,C教师进一步收获了专业上的自信和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也实现了教研活动的初衷——帮助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有获得感、成就感。

三、鼓励教师真参与

1.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参与

教研活动通过真实情境的设置,让教师们充分地感受和体验师德建设的热点问题。

此次教研活动,共设置了两个情境。

情境一是借鉴同伴提名法,请教师在两分钟的时间内写出本班全部幼儿的名字。然后讨论交流“大家看看写好的名单,哪些写下来了?哪些没有写下来?”“有哪些原因让你没有写出来一些幼儿的名字?”“这个游戏对我们的日常保教工作什么启发?”

情境二是展示一个真实案例,请教师们讨论交流“如果您是小可的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您会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接下来,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您会怎么做?”选取部分案例的呈现方式具有较好的思辨性,能够更好地让教师们换位思考,促进教师的思考和研究。

2.在解决问题中共同參与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对师德案例的深刻剖析、感悟,提高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教师职业责任与其他职业的不同,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师德实践的措施和方法,只有教师自己感悟到、主动说出来,才更有可能实现。因此,教研活动采取了小组的形式,设计了多个问题,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教师,激活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和实践的主体。

四、活动后的真思考

1.关于提名游戏的再思考

提名游戏引导教师关注没有写出来姓名的幼儿,讨论并分析没有写出来的原因。教师们通过小组讨论,归因如下:提笔忘字、出勤率低、性格内向、与教师互动少、没有固定的玩伴、教师日常关注比较少。

分析教师的归因,我们发现教师对原因的分析由指向外部逐渐指向自己,教师们能够意识到幼儿被忽视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心理防御。为了给教师们的教研活动创设一个更加安全的心理环境,我们尝试让教师写出关注被提名幼儿的原因,之后冷静分析,以此促进教师思考如何公平对待每一名幼儿。这种方式或许会让教师更放松,更容易接受“被忽视幼儿”话题的导入。

2.关于教研组织形式的再思考

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很多,但是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时刻谨记:教研活动的形式要为内容和目的服务。在设计教研活动时,不仅要考虑教研形式本身的特点,更要回归到人上来,思考教师的原有经验和现有水平,思考何种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思考组织者对不同教研方式的驾驭能力等。最终,权衡利弊,选出最佳方案,以此保证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效果。

3.对师德教研相关概念的思考

(1)师德与专业的关系

师德,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共同组成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师德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不同生涯阶段或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师德水平与需求并不相同,师德教育应当有不同的建设重点,需要不同的策略。本次教研活动结束后,作为组织者,我应该根据教师们的感悟,进一步梳理清楚师德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关系。同时,思考如何针对不同生涯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教师,给予进一步师德教研支持。

(2)儿童权利与儿童心理需求的关系

本次教研活动中,大多数教师能够从儿童权利的角度谈自己对案例中女孩遭遇的思考。但是,有的教师对儿童权利的理解还只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在接下来的教研活动中,让教师思考《儿童权利公约》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特点之间的关系,思考《儿童权利公约》的价值,更为深刻全面地认识儿童权利公约的内涵和实质。

4.对教师答案梳理的再思考

围绕案例分析,第一组呈现的策略是:多关注、多拥抱,帮助女孩适应中班生活;帮助建立时间观念并及时肯定强化;开展集体活动,学习交往技巧;以强带弱;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换位思考;和家长共同制定行为习惯培养方案;记录幼儿的点滴故事,与家长反馈;抓住幼儿兴趣,尊重她,鼓励她大胆表现。

第二组呈现的策略是:(1)对幼儿的策略:保护幼儿的隐私,在隐蔽的地方更换衣服并注意言语的适宜;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给她足够的空间,理解了解幼儿、共情幼儿;对幼儿多鼓励,多提供展示机会;(2)对家长的策略:深入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及亲子关系;给家长一些专业的策略和专业的支持;反思与家长的沟通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对家庭、对幼儿发展权的尊重;不放弃。

教研活动现场,我的做法是将教师们本次回答的策略与之前教师们梳理的策略维度建立对应关系,期待教师们可以在丰富和完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经验。

活动后,我再次仔细分析教师们提出来的策略,并问自己,为什么大家说的策略或方法相对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呢?这可能与我给出的问题不够聚焦有关。我是否可以进一步引导教师思考:“案例中,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针对每一个问题,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这样会更有利于教师总结梳理经验,也会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

师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师德建设工作不能只是说教、要求,应该结合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困惑、真需求,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唤醒教师的真思考,促进教师的真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教师获得自身师德水平的提升及专业化的发展,帮助教师灵活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师德伦理问题,真正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作者系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师德教研案例
致良知与师德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