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俯卧位通气改善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

2019-06-14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动脉血饱和度呼吸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预后情况较差,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往往是因为患者的心肺功能异常而引发的肺部毛细血管炎性损伤,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缺氧性呼吸衰竭,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现阶段,该疾病在治疗中往往采用俯卧位通气的方式予以临床辅助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本文主要研究对15例呼吸衰竭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后患者的动脉血气情况的变化情况,对比患者通气前和通气后(通气2小时与4小时)的动脉血气变化情况 。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5例ARDS患者,15例患者均采用俯卧位通气方式予以护理,对比患者通气前和通气后2小时与4小时的动脉血气情况。1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年龄为58~79岁,平均年龄(62.24±3.23)岁。其中,有12例气管插管患者、3例气管切开患者。

纳入标准:(1)15例患者均因呼吸衰竭或是低氧血症而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治疗;(2)均采用呼吸机辅助治疗;(3)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依从性较差的患者;(2)精神障碍的患者;(3)生存时间低于1个月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进行通气治疗。治疗前,检查通道连接情况,帮助患者清洁其口腔内部分泌物,将胸前电极片以及相关连线取下。保护患者的各个管道,同时协助患者抬高上半身,后取仰卧位,将俯卧垫以及头圈进行填充垫入[3]。通气治疗之前,对禁忌证进行检查,并对患者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以患者病情变化为依据,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并对患者皮肤受损情况进行观察,避免压疮出现[4];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常规健康教育等。采用呼吸机(Servo)予以患者通气辅助,结合患者的内收情况以及氧合改善情况将患者的俯卧位时间进行调整,控制在2~6小时,如果患者出现烦躁等焦虑情绪,需要采用约束带进行固定。对患者管道进行护理干预,保证其通畅,定期冲洗管道,避免堵塞管道,对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评估,如果患者出现强烈的疼痛感,需要予以患者镇痛治疗,并且预防并发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5]。

1.3 评价标准

检测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前以及通气后2小时和4小时的动脉血气参数变化(酸碱度、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对比通气前和通气后2小时、通气前和通气后4小时、通气后2小时和通气后4小时的组间对比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患者治疗采用俯卧位通气前、后的动脉血气参数变数指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差异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气前和通气后2小时,患者的酸碱度、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前和通气后4小时,患者的酸碱度、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2小时和通气后4小时患者的酸碱度、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等,疾病具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患者具有严重的病情,在其治疗中给予机械通气是最主要的急救手段,而采用何种体位进行通气效果也不同,常规采用仰卧位体位,虽然病情观察容易[6],同时有利管理呼吸道,但是呼吸机撤离后,患者会出现肺萎陷及肺不张等情况,而采用俯卧位进行护理对患者机体分泌物引流有促进作用,可以对患者的氧合作用予以改善[7]。俯卧位通气方式可以促进患者的气体交换,进而改善患者的膈肌运动方式,进而促进患者分泌物的引流情况,改善患者的血流灌注情况,提升患者胸腔的顺应情况[8]。采用机械通气中进行俯卧位护理方式,能够缩短患者的呼吸机时间,进而提升患者的生命长度,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升整体治疗效果[9]。体位变更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质量,主要是因为患者肺组织通气的血流肺部情况,采用不同的体位对患者的肺部血流分布影响不同。肺组织在重力下其血流较多,产生通气不足的主要因素是患者背部肺组织通气较少导致的。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前,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记录,避免患者并发症(低血糖、角膜损伤、眼球损伤、结膜水肿、高血压、扭伤以及导管脱落等)的发生。俯卧位通气患者临床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体内气体交换,改善膈肌运动的方式以及位置,促进分泌物的引流,以此改善患者的血流灌注情况,降低心脏对肺部的压迫情况。临床上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患者呼吸机的临床治疗时间,提升患者的生命长度。需要注意的是,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方式不适用于胸骨骨折、不稳定型脊柱骨折以及胸骨骨折患者,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治疗中需要做好患者的临床观察,提升患者的生命安全[10]。俯卧位改善氧合情况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肺部血流比值,改善患者通气血流匹配情况[11];促进患者侧肺泡复张情况,进而改善患者血流比值;通过该体位可以促进机体气管内分泌物的引流,在重力作用下改善的心脏压迫情况,进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2]。

表1 分析俯卧位通气前和通气后2小时、4小时患者的动脉血气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5例患者通气前和通气后2小时、通气前和通气后4小时、通气后2小时和通气后4小时患者的酸碱度、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ARDS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对其酸碱度、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影响效果较为显著。

猜你喜欢

动脉血饱和度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糖臬之吻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