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需早治疗但不一定要吃药
2019-06-14舒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文舒兰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多起病于6~9岁,男女比例约为4:1,该病早期常常被家长、老师误以为是淘气,直至因活动度过高而影响学习时才会引起关注并就诊。
正常情况下,儿童活泼好动或是淘气多表现在特定的情景下,如游戏、户外活动等,在有纪律约束的场合中能自制或在要求下保持安静。而多动症患儿在各种场合中均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冲动、多动、注意力分散。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好动是正常的,“长大就好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动的症状可能会减少,但是冲动的趋向和各种问题仍会持续,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其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所以,早治疗非常重要。
1 轻度患儿可用行为治疗,中重度可考虑药物治疗
出现以下3种症状要格外注意
1.维持注意困难主要是做事不专心,容易受环境影响,拖沓粗心等;
2.行为冲动表现在不分场合插话、打断或打扰别人的活动,缺乏耐心,在社会交往、学校或工作场所中带来麻烦;
3.过度活动表现在不分场合地手脚多动、说话,难以安静地玩耍或做事。
通过表扬、赞许、奖赏等方式鼓励儿童良好的行为得以持续。
轻度症状符合或稍微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极小或几乎不对学校和社会造成影响;重度症状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很多,有明显广泛的学校、家庭和伙伴关系的社会功能的损害;中度症状的损害则介于两者之间。
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核心症状、优化功能表现以及去除行为障碍。大量研究证实,药物治疗合并行为治疗是最佳选择。一般建议6岁以下的儿童从行为治疗开始;若多动症病情评估为中重度且行为治疗效果欠佳,则考虑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哌甲酯(利他林),一般用于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6岁以下儿童及有癫痫相关病史或有痫样放电异常脑电图的儿童禁用,其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食欲下降、胃痛、难入睡、社交退缩、迟钝等;另一种则是托莫西汀,它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其疗效与哌甲酯相当,常见恶心呕吐、眩晕、心境不稳等不良反应。这些药物引起的症状多发生在用药初期,可以通过调整给药方案和降低剂量来控制,所以在用药过程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和医生沟通,必要时调整药物及剂量。
临床上,三分之一的多动症患儿可伴随有抑郁障碍、抽动障碍等,治疗上主要针对首发或原发病,需要联合使用多种精神科药物。大多数患儿服药后多动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能够专心听课、主动做作业、出错率降低,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学习能力增强,能和伙伴、老师、家长友好相处。
2 与孩子常沟通,树立健康心态
建立患儿自尊自爱的情感非常重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积极有效的心理和行为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多动症患儿的临床症状。
儿童的大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行为矫正,可促进大脑发育,重建条件反射,提高认知功能,稳定情绪,改善注意缺陷与多动症状,增强持续注意力。
通过父母培训,改善养育技巧,全面认识多动症及处理特定的行为问题,理解患儿并与他们持续进行沟通,通过表扬、赞许、奖赏等方式鼓励儿童良好的行为得以持续,减弱强化不良行为的因素,从而使之减少或消失;通过适当批评或惩罚减少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家长可以使用的行为治疗和环境调整包括:坚持日常计划表;减少分心物,提高专注力;为儿童提供放置物品的合理地方;设置可达到的目标;奖励积极行为;识别对消极行为的无意强化;运用图表和清单帮助儿童聚焦在任务上;选择适合患儿做的运动,摒弃不能做的运动,否则或影响患儿信心与耐心;经常运用平静法则(隔离、分散注意力、把儿童从情境中移开)等。
多动症症状比较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孩子,建议及时诊治。西医治疗本病主要应用中枢兴奋剂及抗抑郁剂, 但长期服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中医会根据证候予以个体化治疗。此外,还应积极搭配引导教育、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