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野猪猪瘟感染的诊断
2019-06-14杨先富包涛涛王家鹏汪忠荣刘小惠赵孝木
廖 飞,杨先富,包涛涛,王家鹏,汪忠荣,刘小惠,赵孝木
(1.黔东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凯里 556000;2.雷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雷山 522634;3.黔东南州动物卫生监督所,贵州凯里 556000)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高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烂肠瘟”,不同品种的家猪、野猪都对其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是威胁我国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急性病例主要呈败血性变化,表现实质性器官出血、坏死或梗死等症状,慢性病例呈现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1]。目前针对本病,临床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即使临床治愈,也会呈现愈后不良,并且可能成为带病猪,从而感染同群健康猪。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分泌物、排泄物、脏器及尸体、猪肉、血液,以及污染的废水、饲料、用具、饮水等都可能散播病毒。CSF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直接接触,经消化道感染[2]。隐性感染或患病母猪也可以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导致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弱仔等。CSF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在我国流行尤为严重。专家学者认为,CSF是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单一病种,几乎所有的养猪场普遍存在CSFV,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3-5]。目前,我国野猪饲养量逐渐增多,但关于野猪CSF病例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针对一野猪养殖场出现的疑似CSF疫情进行了诊断,以期为家养野猪CSF病例的早期发现提供技术支持。
1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现场调查及询问养殖场主方式,对该起野猪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该养殖场存栏野猪240头,其中种母猪30头、种公猪8头、育肥猪72头、仔猪130头,坚持实行自繁自养方式,饲喂自配料。该养殖场按免疫程序进行了春秋集中CSF活疫苗免疫,但对该时间段以外的新生仔猪以及怀孕母猪未接种CSF疫苗。2018年8月初,该野猪养殖场仔猪开始发病,至9月底,共有100头野猪发病(均为仔猪),死亡75头,死亡率为75%(75/100)。发病仔猪表现体温升高,并伴有食欲不振、先便秘后腹泻、呼吸困难、逐渐消瘦等症状,病程为1周至1个月不等。发病期间,该养殖场兽医曾用青霉素、恩若沙星、林可霉素等抗菌药治疗,但无效。
2 临床症状
发病野猪主要表现体温升高(41~41.5 ℃)、眼睛无神、精神萎靡、拱背、嗜睡(图1-A)、运动失调;眼结膜发炎,有泪痕;病初出现少食或废食,被毛粗糙;起立饮食时出现咳嗽,伴有呼吸困难;部分病猪先便秘后腹泻,逐渐消瘦(图1-B)。
图1 野猪CSF病例临床症状
3 病理变化
对病死仔猪进行剖检发现:内脏实质器官黏膜及浆膜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性病变,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图2-A、B),切面呈大理石样;脾脏出现边缘性梗死及不整齐,呈锯齿状(图2-C),肿大不明显;肺间质增宽,肾脏表面有出血点,大肠有典型性“扣状肿”(图2-D)。
图2 野猪CSF病例剖检病理变化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学诊断
将无菌采集的肝脏进行血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未观察到细菌。将无菌采取的血液以及肺、肝、脾及淋巴结等病料接种于培养基[4],37 ℃培养20 h左右,均未观察到有细菌生长。
4.2 分子生物学检测
对采集的4份病死仔猪淋巴结组织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4,6],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及CSFV检测。检测试剂盒购于北京世纪元亨动物防疫技术有限公司。检测结果显示:4份样品的PRRSV检测均未出现特异扩增曲线,判为PRRSV核酸阴性;4份样品的CSFV检测均出现特异扩增曲线,并且CT值小于临界值30(图3),判断为CSFV核酸阳性。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新增仔猪未免疫CSF疫苗),综合判断为CSFV感染。
5 讨论
该养殖场是野猪家养,病死猪主要是自繁的仔猪。该养殖场实行春秋集中免疫CSF疫苗,但还是出现了仔猪大面积发病,甚至死亡,主要原因是该养殖场未对新生仔猪及怀孕母猪及时补免,还有仔猪本来就对疫病抵抗力较差,在失去母源抗体保护后,更容易感染并暴发疫情[7]。本病只能采用预防为主的方针,制订适宜本场的免疫措施和程序,有条件的养殖场在免疫后要定期监测评估猪群免疫抗体,确保免疫抗体水平达到防控效果。条件好的猪场可以通过检测逐渐淘汰带毒猪、病猪,实施CSF净化[4,8]。此外,还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栏圈清洁卫生,保持圈内通风,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减少各种应激,同时做好种猪引进的隔离与检测,严格落实各项生物安全制度,这样可有效防止CSF疫情的暴发。
图3 CSFV RT-PCR检测特异扩增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