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特征研究
2019-06-14赵胜国王凯珍邰崇禧
赵胜国,王凯珍,邰崇禧,蔡 军
(1.巢湖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巢湖238000;2.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191;3.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215021;4.西安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系,陕西 西安710068)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倡导形成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以此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党的十九大报告也突出强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可见,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时代背景依托,倡导形成科学合理的新型体育消费观,是加快新时期我国全民健身进入市场,促进体育消费市场活跃,推进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赵胜国 等,2016b)。
研究文献资料表明,体育消费观的形成与转变不仅受到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也受到物质生活水平、体育教育宣传程度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赵胜国 等,2016b;奚红妹 等,2010),是制约现阶段国民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鲍明晓 等,2014)。当前,关于体育消费观系统性研究不多,有效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采用、可测量工具的有效选择,都是该领域迫切需要突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社会群体内部加剧分化、社会阶层新型多元化的时代,基于社会分层视角比较研究居民体育消费观是体育消费领域的一个崭新起点。城镇是我国体育消费的主阵地,基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观的概念维度分析,从社会分层视角研究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城镇”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确定的城区和镇区;“城镇居民”包括户口在本地区的常住住户和户口在外地、居住在本地区的常住住户,以及单身户和一些具有固定住宅的流动人口。本研究的样本选取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体育消费市场特征等因素,选择调查了江苏、安徽、陕西 3个省的12座不同规模城镇的3 856名居民。从样本的区域、城镇规模、性别、学历、职业、收入、阶层的分布情况来看,调查对象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分布呈正态分布趋势,说明样本具有均衡性和较好的代表性(表1)。
表1 城镇居民样本特征Table 1 Sampl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spondents (n=3 856)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研究
通过查阅全民健身、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观以及社会分层等有关著作、论文,重点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观的概念维度,以社会分层视角及划分标准进行系统分析。
1.2.2 专家访谈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座谈提纲,走访了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主管人员,陕西省体育局、安徽省体育局和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体育局有关体育产业的直管人员,以及合肥市、西安市、苏州市、芜湖市、武进区、肥西县、礼嘉镇、柘皋镇 8个城镇的文体中心和体育服务行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同时与 6位该领域的学者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为本文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可靠性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1.2.3 数理统计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变量的设计
2.1.1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观的概念维度分析
体育消费观是人们对体育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它是客观现实中体育消费行为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在人脑中的反应。从哲学层面来看,体育消费观从属于较高层次的体育消费意识,且通过体育消费实践的不断积累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代刚,2011)。从经济学层面来看,体育消费观是人们在产生了更高层次的体育运动需求基础上并对此持以的心理或态度(杨敏,2007)。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观的时代内涵解读,应更加紧密地结合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总体把握,并基于科学消费观理论体系,以实现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生态文明的科学体育消费观(赵胜国 等,2016a,2016b)。
根据研究需要,结合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成果及通过与专家的深度访谈,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观概念维度尝试进行分析。综合上述有关体育消费观的概念认识,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观概念维度,既要考虑哲学层面的逻辑体系,也要体现经济伦理层面的道德规范,更要突出观念形成的心理脉络,并能回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的体育消费精神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参与体育消费?更加倾向消费什么或如何消费?归纳起来主要概括为体育消费精神导向、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体育消费选择倾向3个维度(图1)。
图1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观概念构建Figure1. Conceptu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onsumption View under the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图 1可见,体育消费精神导向属于人的内隐层面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观的理解与认识。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精神导向是基于在消费社会基础之上,以科学的消费观为指导,重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生活道德哲学,同时又表达了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从而形成了对体育消费具有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和谐生态文化的追求(赵胜国 等,2016a)。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属于体育消费观中深层次的内质认同,是体育消费行为发生的主要动力源,并能够围绕体育消费对人的发展以及对生活质量、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指引(赵胜国 等,2015)。体育消费选择倾向处于体育消费观的表浅层,蕴含在不同类型的体育消费行为之中,是导致体育消费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但稳定性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外界或自身各种临时性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在明确了体育消费观的概念维度基础上,为了更加有效地反映体育消费观概念的每个维度的具体内涵,并为减小在调查过程中出现各维度发生的意境偏差,针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观的每一个维度,构建系列具体的指标测项。每个具体测项采用李克特自评式 5点量表计分,从 1~5依次为不赞成、不太赞成、说不清、基本赞成、完全赞成。其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每组系列测项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提取出具有共同属性的因子,并根据相关具体因子载荷项进行对应诠释。
在对体育消费精神导向、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和体育消费选择倾向 3个维度层面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对拟分析的调查数据进行可用性检验,即通过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表 2结果表明,各指标之间存在潜在的因子结构,且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1.1.1 体育消费精神导向探索性因子分析
表2 体育消费观各维度因子分析可用性检验结果Table 2 Availability of Sports Consumption Concept, Various Dimensions Factor Analysis, Usability Test Results
表3 体育消费精神导向因子分析统计Table 3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ental Orientation Factors of Sports Consumption
从表 3可见,体育消费精神导向维度层面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了 3个二级因子维度,且累计贡献率为70.583%,说明3个维度因子可以解释体育消费精神导向维度层面 70.583%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可靠度。该二级维度共含 6个测项,各维度层面测项因子载荷都在 0.7以上,对各维度因子具有较实效的具体反映。进一步对 3个维度因子命名:第1个因子命名为“全民健康投资”,主要表达了居民对全民参与健身消费和突出健康投资的认同度;第2个因子命名为“持续合理消费”,主要体现了居民对长期、合理的推进可持续体育消费的认同度;第 3个因子命名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明了居民对体育消费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认同度。
2.1.1.2 体育消费价值取向探索性因子分析
表4 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因子分析统计Table 4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Value Orientation Factors of Sports Consumption
从表 4可见,体育消费价值取向维度层面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了 2个二级因子维度,且累计贡献率为56.445%,说明2个维度因子可以解释体育消费价值取向维度层面 56.445%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可靠度。该二级维度共含 8个测项,各维度层面测项因子载荷基本都在 0.6以上,对各维度因子具有较实效的反映。进一步对 2个维度因子命名:第1个因子命名为“内部能力发展”,主要表达了居民对体育消费在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所产生的价值取向度;第2个因子命名为“外部环境提升”,主要体现了居民对体育消费在家庭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价值取向度。
2.1.1.3 体育消费选择倾向探索性因子分析
表5 体育消费选择倾向因子分析统计Table 5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oice Tendency Factors of Sports Consumption
从表 5可见,体育消费选择倾向维度层面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了 3个二级因子维度,且累计贡献率为56.514%,说明3个维度因子可以解释体育消费选择倾向维度层面 56.514%的意义,且具有一定的可靠度。该二级维度共含 11个测项,各维度层面因子载荷多数都在 0.7以上,少数在 0.6左右,对各维度因子具有较实效的具体反映。进一步对 3个维度因子命名:第 1个因子命名为“欲望主导型”体育消费心理,主要表达了居民在体育消费过程中出现从众、攀比、盲目、享受等欲望主导消费选择倾向度;第 2个因子命名为“需求理智型”体育消费心理,主要体现了居民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按实际需要和经济实力参与体育消费的需求理智消费选择倾向度;第 3个因子命名为“内容均衡型”体育消费心理,主要体现在居民在体育消费过程中对实物性体育消费和服务性体育消费的内容均衡消费选择倾向度。
通过对体育消费观的体育消费精神导向、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和体育消费选择倾向 3个维度层面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符合研究目标与内容的概念操作性量表(图2),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健康投资、持续合理消费、内部能力发展、外部环境提升、内容均衡型、欲望主导型和需求理智型 8个二级因子维度,且每个因子维度都对应有若干个具体测项。
2.1.2 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社会阶层作为一种衡量社会地位的自变量,在多学科研究中被广泛认可与采纳。社会阶层划分,是指社会依据若干个因素来判定一个人相对于社会中的其他人群所处于的社会地位。从现有文献来看,社会阶层等级地位通常受到个人的职业特点以及财产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发生变化(陆学艺, 2002)。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关社会阶层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
本研究对象的社会阶层划分依据陆学艺的十大阶层、五大等级的理论体系(陆学艺,2002),借鉴李强提出的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李强,2004),结合我国城镇居民的实际情况,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职业地位3个变量为指标进行进一步修订(表1)。最后按累加每个样本 3个变量的选项得分,得出社会分层的总分:总分 19~21分的为上层、15~18分的为中上层、12~14分的为中层、7~11分的为中下层和1~6分的为下层,最终形成5大阶层(表1)。总体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社会阶层分布基本呈“两头小”的正态分布。
图2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观概念构建量表Figure 2. Scale of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Views on Sports Consumption in Light of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2.2 数据收集方法的设计
2.2.1 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设计需要,设计了《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调查问卷》。
2.2.2 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采用专家评判法和再测法对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16位相关领域专家对调查问卷的综合评价认为合理和非常合理的占 100.0%,符合效度检验的要求。2017年 9月下旬,随机抽取江苏省苏州市和安徽省合肥市居民各3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后,对问卷进行修正、完善;20天后对上述的调查对象再次发放问卷,并收回和统计问卷,然后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 R=0.819,符合社会学的研究要求。
2.2.3 样本抽取、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文根据我国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从东部江苏省、中部安徽省和西部陕西省各抽取 4个不同规模的城镇作为研究案例。最终选取了 3个大城市(南京市、合肥市、西安市),3个中等城市(苏州市、芜湖市、宝鸡市),3个小城市(武进、当涂、凤县),3个镇(礼嘉镇、柘皋镇、滦镇),共计 12个城镇。从地域划分、经济发展及城市规模上看,能够客观反映研究总体的实际情况。
课题组依据样本抽取方案,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8年1月上旬组织对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不同规模城镇居民进行问卷发放。每个样本城镇选择的调查点主要分为两大类:1)以城镇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为依托,从学校层面通过班主任或体育教师以课外作业形式把问卷发放给城镇学生的家长;2)社区居民点,即城镇居住小区,同时根据研究实际需要结合对包括健身休闲消费场所、体育培训场所、体育器材专卖场所等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场所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 856份,有效回收率为96.4%。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各维度的差异分析
3.1.1 体育消费精神导向
3.1.1.1 全民健康投资精神导向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在全民健康投资认知度的显著性为 0.848>0.05,说明具有方差齐性,可以直接进行应用方差分析。数据处理统计结果显示,社会分层对全民健康投资维度因子存在不同程度影响(表 6),且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全民健康投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3.759,P=0.005<0.05)。
表6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全民健康投资维度的比较统计(LSD)Table 6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vestment in National Health Investment of Urban Resident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LSD)
图3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全民健康投资维度比较Figure 3. Dimensional Comparison of the Investment in National Health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表 6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全民健康投资维度因子上,下层与中下层、中层、上层,以及中层与中上层两两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分别为0.006、0.000、0.027、0.035,均<0.05),而其它各阶层城镇居民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图 3进一步统计发现,不同社会阶层与全民健康投资维度的认同度呈弱相关性(R=0.033,P=0.040<0.05),即阶层越高认知度相对偏高,其中中层最高,下层和中上层相对较低。
分析原因发现,对全民健康投资因子的认同度最高的“中层”是引领当前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人群。该阶层人群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健康投资的认知不只是表面形式,而已达到深入实践的层面;该群体多数为教师、工程师、医生等行业人员,在日常生活上形成较为规律的生活方式,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时间,但严重缺乏体力活动,存在一定的健康危机;同时,该群体工资收入基本都处于超越“温饱”的潜在富裕群体,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所以参与体育消费、促进身心健康已成为该阶层的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对全民健康投资因子的认同度最低的“下层”则处于职业地位、文化程度、月均收入的最低端,因此,不论在对健康投资的认知上,还是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以及日常消费的支付能力与支付重点上,都难以把健康投资作为个人消费投资的主要内容。需要关注的是,对于社会阶层地位较高的“中上层”在对全民健康投资因子的认同度上属于典型的高阶层低认知的不匹配现象,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职业上该阶层主要是以私营企业主和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主,他们对体育消费的认知更多的是为了社会交往与应酬,甚至可能是倾向于符号性消费的动机需求。
3.1.1.2 持续合理消费精神导向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在持续合理消费认知度的显著性为 0.261>0.05,说明具有方差齐性,可以直接进行应用方差分析。数据统计结果发现,社会分层对持续合理消费维度因子存在一定程度影响(表 7),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持续合理消费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501,P=0.735>0.05)。
表7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持续合理体育消费维度的比较统计(LSD)Table 7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and Reasonable Sports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LSD)
图4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持续合理消费维度的比较Figure 4. Dimensional Comparison of the Sustainable and Rational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从表 7可以看出,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持续合理消费维度因子上,各阶层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结合图 4进一步统计分析可见,不同社会阶层与持续合理消费维度的认同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0.005,P=0.750>0.05),相比较而言,“中层”的认知度略偏高。
分析原因认为,当前我国城镇居民不同阶层整体在持续合理消费维度因子上表现得都不积极,即各阶层从实际出发来规划体育消费的意识不强。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中上层”和“上层”,虽然在经济上较为宽裕,但是由于这些群体在职业上都属于社会发展中的高端精英骨干人才,自我支配时间和精力重点都难以倾向于体育消费,即使他们每年也会在体育消费支付总额上投入很高,但不代表他们每年都能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消费。或者说,该人群高消费未必是持续合理消费。同样,对于社会地位较低的“下层”“中下层”,虽然在自我支配时间上较为自由、宽裕,但受到经济收入、家庭生活实际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消费支出可以偶尔发生,但尚不能在日常规划消费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层”相比较其他阶层来说虽然略高一筹,但仍然处于非常态化状态,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根固于我国国民思想深处的传统消费投资观念,就算体育消费已成为个人或家庭消费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仍然不能纳为个人或家庭消费规划和投资的主要内容,只是边缘消费内容。
3.1.1.3 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导向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在人的全面发展认知度的显著性为 0.000<0.05,说明不具有方差齐性。因此,在有关数据处理时同步选择 Welch统计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并采用 Tamhane's T2(M)方法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统计结果发现,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人的全面发展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a=5.206,P=0.000<0.05)。
表8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人的全面发展维度的比较统计(Tamhane's T2)Table 8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Tamhane's T2)
图5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人的全面发展维度的比较Figure 5. Dimensional Comparison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in Terms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由表 8可见,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人的全面发展维度上,除了“上层”与“下层”“中下层”“中层”3个阶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显著性差异之外(显著性分别为0.004、0.000、0.034,均<0.05),其他阶层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图 5可以进一步统计发现,不同社会阶层与对人的全面发展维度的认同度同样呈弱相关性(R=0.033,P=0.040<0.05),即社会阶层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知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分析原因认为,城镇居民对体育消费的人的全面发展维度的认知受到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较稳定变化趋势。职业地位越高对体育消费功能的理解与需求越是倾向于潜在的自我发展、身份象征、社会交往等动机索求;学历越高对体育消费本质的理解已超越体育消费内涵特征,衍生到教育功能、社会适应等外延功能;收入越高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更是注重品质、身份等符号性体育文化消费。需要强调的是,“下层”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对人的全面发展维度的认知上,反而略高于“中下层”。可能由于“下层”存在着部分类似潜在高阶层人群的群体,即“下层”人群中部分人员是刚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暂时性待业人员(赵胜国 等,2009),该人群当前虽然在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方面基本属于最底层,但该人群内心深处始终充满着上进奋斗、年轻激情的发展梦。
3.1.2 体育消费价值取向
3.1.2.1 外部环境提升价值取向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在外部环境提升价值取向度的显著性为 0.740>0.05,说明方差齐性相等,可以进行方差分析。数据处理统计结果发现,社会分层对外部环境提升维度存在不同程度影响(表 9),不同社会阶层的城镇居民在外部环境提升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F=8.169,P=0.000<0.05)。
表9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外部环境提升维度的比较统计(LSD)Table 9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mprovement of External Environmental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LSD)
图6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外部环境提升维度的比较Figure 6. Dimensional Comparis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表 9数据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城镇居民在外部环境提升维度上,除了“中层”“中上层”“上层”3个阶层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不同阶层两两之间存在不同程度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0.015、0.000、0.000、0.000、0.018、0.008、0.010,均<0.05)。结合图 6可以进一步统计得出,不同社会阶层与对外部环境提升维度的取向度呈强相关性(R=0.084,P=0.000<0.05),即社会阶层越高取向度相对越高,反之则越低。
分析认为,城镇居民社会阶层越高,对体育消费的价值认知将更全面、广泛,尤其是对于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对体育消费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感受将越明显。研究表明,“中层”“中上层”“上层”3个阶层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基本处于告别小康生活跨入富裕行列的阶段,尤其是“中层”人群是我国各类新型、时尚消费的引领群体,该群体相比较“中上层”和“上层”来说,自由支配时间充裕,工作负荷与社会压力小,思想观念前卫等,而且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从而形成了“中层”群体在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中属于典型的特质高的标签人群,所以,该人群对体育消费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外部价值取向具有一定认知取向。而对于“中下层”及“下层”的城镇居民来说,对体育消费了解与认知相对较表面化,多数仅停留在体育消费本质基础功能的理解上。
3.1.2.2 内部能力发展价值取向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在内部能力发展的显著性为 0.526>0.05,说明具有方差齐性,可以直接进行应用方差分析。数据处理统计结果发现,社会分层对内部能力发展维度存在不同程度影响(表 10),且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内部能力发展”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F=4.861,P=0.001<0.05)。
表10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内部能力发展维度的比较统计(LSD)Table 10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Capacity of Urban Resident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LSD)
图7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内部能力发展维度的比较Figure 7. Dimensional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Capacity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表10数据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之间在“内部能力发展”维度因子上,除了“中层”“中上层”“上层”3个阶层居民两两之间以及“中下层”与“下层”居民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阶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分别为 0.002、0.016、0.006、0.001、0.016、0.006,均<0.05)。结合图 7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阶层与内部能力发展维度的取向度呈强相关性(R=0.066,P=0.000<0.05),即阶层越高取向度将偏高。
分析认为,通常情况下社会阶层等级越低,职业地位、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就相对越低,反之则越高。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都是经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到自我发展需求的逻辑升级。体育消费作为人的需求中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在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开支中仅属于刚需消费之外的内容。因此,对于“中下层”和“下层”城镇居民来说,由于该人群所占有的社会物质资源有限,导致难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开支,只能偶尔参与体育消费,尚未形成明确的价值取向,所以,尚未达到对体育消费的内部能力发展价值取向寄予过高期望的程度。而对于“中层”“中上层”和“上层”的城镇居民来说,在需求层次上,已达到通过参与体育消费来满足社会交往、时尚追求、心理提升、自我发展等高层次需求及符号性文化价值的程度。
3.1.3 体育消费选择倾向
3.1.3.1 欲望主导型选择倾向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在欲望主导型的显著性为 0.087>0.05,说明具有方差齐性,可以直接进行应用方差分析。数据处理统计结果发现,社会分层对欲望主导型选择倾向维度存在不同程度影响(表 11),且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欲望主导型选择倾向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4.603,P=0.001<0.05)。
表11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欲望主导型选择倾向维度的比较统计(LSD)Table 11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sire-Driven Choice Tendency of Urban Resident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LSD)
图8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欲望主导型选择倾向的比较Figure 8. Dimensional Comparison of the Desire-oriented Choice Tendencies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表11数据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之间在欲望主导型选择倾向维度因子上,除了“中层”“中上层”“上层”3个阶层居民以及“中下层”与“下层”居民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阶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分别为 0.009、0.002、0.005、0.019、0.004、0.010)。结合图 8不难发现,不同社会阶层与欲望主导型维度的倾向度呈强相关性(R=0.073,P=0.000<0.05),即社会阶层越高,选择倾向度越高。
分析认为,社会阶层越高的人群不管在经济基础上还是消费理念上,都明显优越于阶层较低的人群。因为当居民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自然就不再只围绕日常生活的开支而奋斗、追求,刚性消费之外的“零花钱”将越来越宽裕,同时在消费市场的有效刺激下,消费欲望越来越强烈。此外,随着阶层区隔、身份象征等典型的符号性需求的心理驱动,中等阶层及其以上的阶层人群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选择上更加突出“阶层化”的标签。而“下层”和“中下层”人群的工作目标主要还是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现有的工资收入是家庭日常温饱开支的主要来源,对于刚需之外的体育消费需求表现出“既无心更无力”的消费欲望状态,因此,“下层”和“中下层”人群在欲望主导型维度因子的选择倾向度总体偏低。
3.1.3.2 需求理智型选择倾向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在需求理智型的显著性为0.001<0.05,说明不具有方差齐性。因此,在有关数据处理时同步选择Welch统计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并采用Tamhane's T2(M)方法进行两两比较分析。数据处理统计结果发现,社会分层对需求理智型选择倾向维度因子存在不同程度影响,且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需求理智型选择倾向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a=7.941,P=0.000<0.05)。
表12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需求理智型选择倾向维度的比较统计(Tamhane's T2)Table 12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in the Demand Rationality Selection Tendency (Tamhane's T2)
图9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需求理智型选择倾向的比较Figure 9. Dimensional Comparison of the Rational Choice Tendency of Demand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表12数据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在之间存在需求理智型选择倾向维度因子上,“下层”与“中层”“中上层”“上层”以及“中下层”与“上层”阶层两两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分别为 0.013、0.001、0.000、0.001,均<0.05);而其他社会阶层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图 9进一步统计分析可见,不同社会阶层与需求理智型维度的倾度呈强相关性(R=0.096,P=0.000<0.05),即阶层越高倾向度越高。
分析认为,社会阶层划分是现代社会不同人群身份定位与区隔的重要指标,不同的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消费文化等符号性特征成为该阶层人群的一种标志,尤其对于阶层等级越高的人群更加注重阶层内部的文化认同及其与其他阶层的身份区隔。总体来看,社会阶层等级越高,消费欲望越强,消费品质越高,崇尚的符号性文化价值更加明显,并认为这样的消费正是该阶层常规的基本内在需求,并且已是一种理性消费的外在体现。而较低阶层看待高阶层的类似消费欲望和行为,可能是一种奢侈消费甚至是消费异化的现象。比较来看,社会阶层等级较高的人群所谓的“理性适度”意指科学、合理的选择体育消费;而社会阶层等级较低人群,由于职业特点及经济基础等因素的限制,对于该人群的“理性适度”标准来说,参加体育消费就是消费不够理性、适度的表现。
3.1.3.3 内容均衡型选择倾向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在内容均衡型的显著性为 0.073>0.05,说明具有方差齐性,可以直接进行方差分析。数据处理统计结果发现,社会分层对内容均衡型选择倾向维度因子存在不同程度影响(表 13),且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内容均衡型选择倾向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F=9.391,P=0.000<0.05)。
表13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内容均衡型选择倾向维度的比较统计(LSD)Table 13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tent Equilibrium Choice Tendency of Urban Resident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LSD)
图10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内容均衡型选择倾向的比较Figure 10. Dimensional Comparison of Content-balanced Choice Tendencies of Urban Resident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表13数据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之间在内容均衡型选择倾向维度因子上,除“下层”与“中下层”居民以及“中层”“中上层”“上层”3个阶层居民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下层”和“中下层”分别与“中层”“中上层”“上层”3个阶层两两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分别为 0.000、0.000、0.000、0.011、0.001、0.000,均<0.05)。结合图 10进一步统计分析来看,不同社会阶层与内容均衡型维度的倾度呈强相关性(R=0.109,P=0.000<0.05),即社会阶层越高,选择倾向度越高。
分析认为,社会阶层越高的城镇居民在需求层次上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全面,特别在精神文化享受及能力提升与社会适应等发展层面的需求上将更加明显。而对于阶层越低的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内容的选择上尚难做到全面均衡性发展。研究发现,多数较低阶层的城镇居民仍然侧重于实物性体育消费(赵胜国 等,2016b),因为较低阶层的城镇居民的职业地位总体偏低,也有相当部分人员为失业、半失业状态,此外,该人群中还有少数刚出校门进入社会的年轻群体,虽然对服务性消费也充满着渴望,但从经济基础上还未达到自由支配的经济收入水平。而较高阶层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内容需求上,不仅需要体育产品的本质性价值,更加追求符号性价值,尤其在具有身份象征的服务性体育消费者中显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城镇居民中,体育消费内容结构伴随阶层越高越趋向于合理。同时也不难发现,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内容结构已逐步告别了以实物性体育消费为主流的时代,走向以服务性体育消费为主体的均衡性体育消费模式。
3.2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的影响因素
3.2.1 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在对体育消费观“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对拟分析的调查数据进行可用性检验,即通过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体育消费观影响因素维度 KMO=0.826,概率为 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与单位矩阵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分析情况对各个维度进行调整获得更具代表性的共同因子。体育消费观影响因素各测项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14)。
表14 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影响因素因子分析统计表Table 14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Urban Residents' Sports Consumption
从表14可见,体育消费观影响因素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了 3个二级因子维度,且累计贡献率为 61.710%,说明 3个维度因子可以解释体育消费观影响因素 61.710%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可靠度。该二级维度共含12个测项,各维度层面测项因子载荷都在 0.6以上,对各维度因子具有较实效的反映。进一步对 3个维度因子命名:第 1个因子命名为“市场环境”因子,主要表达了市场政策引导及体育消费市场的营销刺激对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的影响程度;第 2个因子命名为“个体条件”因子,主要体现了居民的经济收入、性格特征,以及个体消费价值观与意识对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的影响程度;第 3个因子命名为“社会参照”因子,主要反映了居民周边其他人群或社会文化认同对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程度。
3.2.2 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进一步对 3个维度因子在高载荷变量上的平均分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分最高的是市场环境,其后依次是个体条件和社会参照,说明体育消费市场供给情况对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形成与转变起到了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城镇居民的个人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以及地方社会消费文化、他(她)人因素等方面也是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形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基于社会分层视角,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方法,进一步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的 3个维度影响因子分别进行比较研究。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分别对不同社会阶层在市场环境、个体条件、社会参照 3个影响因素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齐性检验结果显示,3个影响因子Levene统计量分别为1.903、1.963、2.553,显著性分别为 0.107、0.097、0.037,可见,市场环境、个体条件2个影响因子显著性均>0.05,说明具有方差齐性,可以直接进行方差分析;而在社会参照影响因子上,显著性<0.05,说明不具有方差齐性,可在该数据处理时同步选择Welch统计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并采用Tamhane's T2(M)方法进行两两比较分析。
通过统计比较显示,在市场环境、个体条件、社会参照 3个影响因子上,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市场环境、个体条件 2个影响因子上的统计量F分别为11.701和10.343,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0和 0.00,均<0.05。“社会参照”影响因子的统计量a=10.611,显著性 P=0.000<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的阶层等级整体与受各影响因子的影响度存在强相关性(R分别为0.114、0.112、0.117;P分别为0.000、0.000、0.000,均<0.05),即社会阶层越高,受影响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具体来看,“下层”和“中下层”两个阶层城镇居民受市场环境和个体条件 2个影响因子的影响度均偏低,且分别与“中层”“中上层”“上层”3个阶层城镇居民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5、0.000、0.000,均<0.05);而在“社会参照”影响因子上,除了“下层”与“中层”“中上层”“上层”以及“中下层”与“中上层”“上层”各阶层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显著性分别为 0.001、0.000、0.000、0.005、0.000均<0.01),其他各阶层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分析认为,社会阶层较低的城镇居民从思想深处没有对体育消费形成合理的认知,他(她)们目前首要的关注点还是如何满足生活中刚性需要,所以,该人群体育消费观的形成只是处于潜在、萌生的成长阶段,不论是外部的市场环境、社会参照等影响因素,还是内在的个体条件,都没有达到非常明显的影响度。而社会阶层越高城镇居民的综合素养相对越高,看待事物的视角既越宽泛又独特,从而对体育消费需求动机更加多元化,所以,该群体的体育消费观的形成受到市场环境、社会参照、个体条件等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将更高。但社会阶层较高的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意识向体育消费行为转变的过程中,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中层及以上社会阶层的城镇居民内部体育消费差异也非常明显,重要的原因就是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的差异,所以,中高阶层人群的体育消费过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我体育消费态度与观念。
4 结论
1.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观的概念构架主要涉及体育消费精神导向、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和体育消费选择倾向 3个维度层面,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健康投资、持续合理消费、内部能力发展、外部环境提升、内容均衡型、欲望主导型和需求理智型8个二级因子维度,且每个因子维度都对应有若干个具体测项。
2.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全民健康投资认知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与社会阶层呈弱相关趋势;在持续合理消费二级因子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与社会阶层不存在相关趋势;在人的全面发展认知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与社会阶层呈弱相关趋势;在外部环境提升取向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与社会阶层呈强相关,即社会阶层越高取向度相对越高,反之则越低;在内部能力发展取向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与社会阶层呈强相关,其中,“中层”及以上阶层城镇居民的取向度偏高;在欲望主导型倾向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与社会阶层呈强相关;在需求理智型倾向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与社会阶层之间关系呈强相关;在内容均衡型认知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与社会阶层呈强相关。
3.“体育消费观影响因素”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了市场环境、个体条件、社会参照 3个二级影响因子,其中,对体育消费观的影响程度最明显的是市场环境,其后依次是个体条件和社会参照,不同社会阶层城镇居民在这3个影响因子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与社会阶层之间关系呈典型的强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