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球运动“Choking”发生诱因的质性探索:来自高校优秀运动员个案的纵向观察

2019-06-14刘金华王梦婕张俊梅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网球竞赛现象

尚 怡,王 进,刘金华,乔 智,王梦婕,张俊梅

网球作为一项对抗性运动,要求运动员在赛场上必须具备清醒的头脑、缜密的战术、精细的打法和精准的落点[1]。这些严苛的条件在巨大的比赛压力下,很容易引起网球运动员的“发挥失常”。即使是世界著名网球运动员罗杰·费德勒,也曾在几次关键比赛中出现了“Choking”。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澳网男单半决赛,费德勒在比赛关键局拿到局点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双发失误,最终以0:3惨败德约科维奇。赛后费德勒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比赛的表现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了这次比赛我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我对比赛信心满满,可是感觉今天完全不在状态。”[2]由此可见,对于网球运动中的“Choking”现象解读,无疑会有助于减少不应发生的比赛失常。

所谓“Choking”现象,定义为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3-5]。这一定义是强调运动员由于受到比赛压力造成习惯性运动方式被破坏,从而引起运动成绩下降,且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没有放弃努力,而是投入了加倍的努力。有关“Choking”的研究表明,这些定义特征对于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来说,其运动表现发生“失常”的概率要高于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的运动项目[6]。而网球运动作为一项技术性强的运动,其“Choking”的发生机制,我们仍知之甚少,特别是对网球运动中的“Choking”发生诱因的探索更是鲜有。

在现有理论指导下,关于产生“Choking”现象原因的研究,大多是通过收集各种赛场上的发挥失常、现场研究或实验室研究来验证各自的假设,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都是从实证主义出发,遵循定量研究的范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来展开[7]。但是,这些研究由于方法学的特性,只能揭示“Choking”诱因的敏感性,导致关联解释的信息量有限。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的相关理论构建,选用质性分析的研究范式,以一种更具体更深入的研究方法,通过网球运动员的个案分析来阐释引起“Choking”现象的心理因素,从纵向的跟踪式调查记录和全方位的视角深层次地剖析网球运动项目中的“Choking”诱因。旨在揭示网球运动中“Choking”现象形成的诱因特征,从而为“Choking”研究的运动项目特征提供纵向解读的依据。

1 竞赛“Choking”表现的理论解释

1.1 自我意识与“Choking”现象

在“Choking”研究中,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察觉(如自己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和位置等)[8]。F.SABOONCHI等[9-11]研究认为,在压力情境下,自我意识强的个体倾向于报告状态焦虑,尤其是认知状态焦虑,且运动员的自我意识和运动成绩呈负相关;J.WANG等[12]研究认为,自我意识是预测运动员发生“Choking”现象的一个重要指标;D.JUSTINE等[13]在自然运动情境中的研究发现,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投篮成绩之差(“Choking”指数,差值为正数即“Choking”发生)与自我意识呈正相关,尤其是在男性篮球运动员中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研究解释,这是因为自我意识较强的运动员因具有较强的个人自我意识和公众自我意识,导致其感知到的压力也较多。另外,较强的个人自我意识会引起其个人期望过高;较强的公众自我意识会引起其在公众面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从而增加压力感知。同时,高自我意识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容易将关注点放在显示自己的超强能力上,渴望完胜对手,因而不能接受比赛中自己一点点的失误,拼尽全力做到完美。由此可见,高自我意识的运动员由于比较关注他人的印象,表现得对压力相对敏感,因此增加的压力引起过度的努力和注意的改变,导致“Choking”发生的概率增加[14]。

1.2 压力感知与“Choking”现象

研究表明,压力感知不仅与自我意识有关,还与其他社会因素(如社会期望、成就期望、目标期望等)有关[5]。G.JORDET[15]通过对其研究中拍摄的所有镜头进行视频分析发现,在世界杯、欧冠、意甲的点球大战中,备受尊敬的球员(即获得过一个或多个享有盛誉的国际奖项,如“金靴奖”“FIFA年度最佳球员”等)进球数量比同级别的球员少。基于同样的数据基础,G.JORDET研究发现,在国家队比赛中,有更高社会地位的球员比社会地位低的队友表现差。2项研究表明,在一项运动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会导致运动员感受到高的社会期望,感知到更多压力,社会期望带来的极端压力不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导致其发挥失常。研究发现,社会期望会增加运动员的比赛压力感知。这些研究通过观察运动员在前赛、赛中和赛后的心理活动及其运动表现,得到压力感知与运动员“Choking”的相关性。如J.WANG等[12]的研究表明,成绩期望与“Choking”具有高度相关性,其原因是高成绩期望会强调比赛结果的重要性,增加运动员额外的努力,引起运动过程的有意识控制,从而破坏自动化的执行过程。另外,高期望放大的比赛结果重要性还可能导致运动员注意分散;或是过度控制运动执行过程,致使其战术选择不得当、反应迟缓、肢体僵硬等,大大增加运动员产生“Choking”现象的概率[5]。

1.3 比赛效能感与“Choking”现象

比赛效能感源于班杜拉(BANDURA,1977)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慨念,主要指运动员竞赛行为参与的自信程度。J.B.VANCOUVER等[16]的研究表明,比赛情景中的自我效能感是运动员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在自我调节系统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会加强对动机和行为的认识,降低赛前焦虑。胡桂英等[7]在“Choking”研究中提出比赛效能感这一概念,用于解释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自己发挥竞技水平的能力信念。他们认为,在竞技运动领域中,由于训练与比赛是不同的,故其自我效能感也有所区别。也就是说,训练效能感侧重训练相关的自信程度评估,而比赛效能感指运动员赛场上竞技表现的自信评估。对于运动员来说,竞赛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会作用比赛的信心评估。然而,获胜的竞赛经验通常会引起运动员过高的自信评价,从而影响比赛效能感,增加其“Choking”现象发生的概率。

1.4 注意改变与“Choking”现象

根据“Choking”的相关研究解释,注意的改变是导致“Choking”的关键要素[3]。在“Choking”的过程理论中表述,压力改变了注意的朝向,使运动表现不是因为过度控制运动执行过程而引起“Choking”,就是因为注意被分散而导致“Choking”[4]。就网球运动项目的比赛特征而言,运动员在竞赛中本应该关注竞赛过程本身,但由于其注意改变,将较多精力放在考虑比赛结果等无关比赛方面,使正常的快速反应技术节奏被打破,导致“Choking”现象发生。如中国网坛“金花”李娜,在2011赛季的表现就很好地解释了注意改变与“Choking”现象的关系。2011年1月14日,WTA顶级巡回赛悉尼站,李娜在以2:0力克前世界第1克里斯特尔斯,首次获得WTA顶级巡回赛冠军。同月,李娜破纪录地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闯入决赛,获得亚军,创造了亚洲女子单打选手在大满贯中的最好成绩,也成为历史上第1位杀入大满贯决赛的亚洲球员。这一壮举致使李娜迅速成为中国网坛,甚至亚洲网坛的代言人,一时间,李娜成为各大报刊杂志争相报道的运动员,也成为了如姚明、林丹一样大家耳熟能详的运动员,其身价、社会名望随之飙升。李娜还没来得及适应大满贯亚军头衔带给她生活上的变化,便在2月16日,WTA迪拜网球冠军赛第2轮比赛中,首轮轮空的情况下爆冷负于维克梅耶尔;3月,北美硬地系列赛上,赛季第1站皇冠赛巴黎银行站止步于女单第2轮。2次意外出局引起了很多人对李娜实力的质疑。4月19日,在休整了近1个月后,李娜在自己的福地——斯图加特公开赛上,虽然首轮以2:0击败拉脱维亚新星塞瓦斯托娃,终结了自澳网以来的五连败,但在次轮中落败。如果说,澳网比赛后紧接着的2个赛事,李娜战绩不佳是因为澳网耗费了较多的体力,而在斯图加特公开赛上的表现就应该是典型的运动“Choking”现象。李娜在几场失利后接受采访时说:澳网的理想成绩让她收获了过多的关注,太多国人、球迷对她寄予很高的期望,她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导致其在随后的几场比赛中无法延续澳网中的好状态,在比赛过程中无法集中精力,总是想比赛结果会带给自己的影响。李娜澳网后的运动表现,其实就是运动员在竞赛环境压力下引起注意改变导致的“Choking”现象,国外媒体甚至将网球运动员此种表现称为“大满贯综合症”。如李娜这样的世界顶级球员,都不能在竞赛环境压力下使自己专注于比赛本身,对于竞赛经验不太丰富的运动员来说,竞赛环境压力引起的注意改变带来的不适感更会影响其对自己发挥竞技水平的能力信念,从而导致反应呆滞、动作迟缓、失去比赛节奏感等情况,增加运动员“Choking”的概率。

综上可见,竞赛“Choking”现象的发生作为一个过程来讲,与运动员的人格、压力环境的认知、个人期望及注意的改变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不同运动项目的“Choking”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特征。尽管前人研究在篮球、体操等一些运动项目中进行过“Choking”的质性研究观察,但在网球运动项目中却未见相关的研究[17-18]。特别是运用个案追踪的分析方法,容许研究人员更深刻地解读运动项目特征的“Choking”现象更是鲜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网球运动员的个案,深入挖掘网球运动项目中的“Choking”现象形成诱因的关联机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为了探究“Choking”现象在网球运动项目中的表现特征,并深入解读其特征的形成机制,研究采用个案的纵向深层观察,分3步得出研究的结论。

(1)确定研究观察案例。根据R.F.BAUMEISTER等[20-21]关于“Choking”的概念界定,确定被试有明显“Choking”表现的体验,并符合本研究范围的基本条件。

(2)基于选定案例对网球运动员“Choking”表现的心理特征观察。采用个案质性分析的方法,运用访谈、比赛数据和相关人员的走访进行多视角的数据收集,得到网球项目“Choking”表现的心理表征特征。

(3)为了了解其“Choking”表现的心理特征形成机制,研究采用溯源的研究方法,对案例的成长经历进行家庭成员的回访,收集的数据跟踪被试到16年前(从被试开始训练网球的时间起)。对其训练环境和成长过程进行分析,以解读“Choking”表现心理特征的内在原因。

2.2 研究案例的选取

为了获得典型案例,准确反映研究的真实特征,首先根据P.VERSCHUREN[19]关于个案研究设计效度的建议,制定案例选择标准如下:案例需是在读高校大学生、运动水平达国家网球二级运动员及以上、高考统招分数达本省二本线级以上、训练年限达10年及以上、在运动生涯中出现过“Choking”现象。

基于案例选择标准的范围,本研究通过搜集西南地区5所高校共33名网球高水平运动员在大学期间的训练及比赛情况,对其在校学习期间的比赛和训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后,根据R.F.BAUMEISTER等[20-21]对“Choking”的操作性概念,即比赛成绩低于训练成绩的界定,通过比赛与训练成绩比对,选出了最典型的“Choking”运动员作为研究所需的案例被试。其基本信息如下:Y(1996-),女,2013年获得H省锦标赛亚军,成为国家网球二级运动员,于2014年通过某985高校C网球高水平运动员专项测试,且高考成绩超过H省统考二本线,同年9月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考入C高校,在校期间,曾多次在网球比赛中出现“Choking”现象。

2.2.1 案例的“Choking”界定 为了确定所选被试“Choking”表现的典型性,对Y 4年间所有训练和比赛表现的对比进行数据统计(见图1)。其中,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比赛技能的百分比,不同颜色的折线分别表示不同的网球技术统计(如,蓝色折线表示场均得分率),三角标表示训练比赛,正方标表示正式比赛。可见,Y大学在校期间一直存在较明显的“Choking”表现,符合个案选择标准且具有代表典型性。

图1 Y在校期间训练赛及正式比赛技术统计Figure1 Technical Statistics of Y Training Period and Official Competition

为了进一步确定Y为个案最佳选择的典型“Choking”被试,基于图1并结合对Y的访谈信息,选取2014年Y“Choking”体验最为深刻的一场比赛进行整理和分析(见图2)。

图2 Y初现“Choking”现象的双打比赛中Y方技术统计分析图片已经重新修订,请核对Figure2 Techn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Y's Team in Y'first Time Appearing“Choking”Phenomenon Doubles

Y“Choking”体验最为深刻的比赛,即是其初次出现“Choking”现象时,也是在进入C校后的第1场双打比赛。此次比赛,Y方采用的战术是一对二,故进行数据分析时Y方的运动表现即可看做Y的个人运动表现。第1局,在Y的发球局里,Y方以3个制胜分,0个非受迫性失误的强势表现拿下第1局,可以看出Y方实力并不比对手弱,而在随后的比赛中,上网次数和制胜分持续减少,非受迫性失误急剧增多,在开局顺利的情况下连丢6局输掉比赛,Y产生了典型的竞赛“Choking”现象。

2.2.2 案例成长信息 案例成长经历:父亲是一位自由职业者,母亲是一名教师,独生女,从接受教育以来,一直就读于当地最好的学校,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等水平;父母从不会对Y施加学习压力,对其最大的期望就是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给其充分的自由做决定,必要的时候会给一些建议。

从小学习过围棋、画画和跆拳道,但均没有坚持很长时间。直到7岁时,Y因为在电视上看到了网球大满贯赛事,便深深地被这项运动吸引,在父母的支持下,来到市体育馆进行暑期训练。因为Y对网球运动十分热爱,便开始了业余网球运动员的生涯,在课余和假期都会接受训练。11岁时,第1次参加省级比赛,便在半决赛逆转战胜了当时已经训练多年的H省队的种子运动员,由于其良好的身体条件及比赛时过硬的心理素质,被H省乒网中心的主任挑中,但因为Y自己和父母都不愿意从事职业运动训练,所以选择将网球运动作为一项特长保持下去。随后,Y参加的所有比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每次参加省级比赛名次都保持在前4的水平,甚至在2009、2010蝉联省年终总决赛单双打双料冠军。由于初三和高中的学业较为紧张,所以暂停训练2年,但因其文化课成绩太过普通,于2013年2月重新开始训练,准备大学网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入学考试。同年暑假,获得H省锦标赛亚军,成为国家网球二级运动员。2014年3月,以网球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考入某985高校,并在入校后成功入选校网球队。

在进入大学后的第1个省级比赛中,Y在教练员的安排下,跟一个不太会打球的队友Z组成双打,以1比6惨败于对手,唯一赢得的一局,还是靠Y原有的发球优势。此次比赛后,Y的竞技状态和成绩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随后的比赛中,个人赛的状态有所下降但逐步回升,而在团体赛中总是表现得不尽人意,在校队的4年间代表学校参加的比赛中获胜次数不超过5次。这使Y备受困扰,在校队的后2年,Y自觉退居二队,但Y不甘心,故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1)案例主观评估。Y主诉从接触网球这项运动以来,因为热爱,所以训练的时候从来不会偷懒,还会加练,一直坚持到现在,对网球的喜爱从未改变过。在进入大学前,不管是训练还是比赛一直都顺利进行,网球也带给其很多机遇和荣誉。直到2014年11月,大学阶段的第1次亮相赛,由于教练安排让我和一个不太会打球的同届同学配双打,虽然当时很不满教练的决定,但那场比赛我还是全力以赴,结果却不尽人意,在大学的首次亮相就这样以1:6惨淡收场。赛后,也跟教练讨论过,可是从那场比赛后,教练对我的态度还是改变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怀疑自己,把以后的每次比赛都视作一个翻身的机会,所以每次团体赛都会莫名其妙的压力很大。上场后热身的时候,不管对手水平怎么样就会觉得对方很强大,打比赛的时候更是脑子一片空白,根本没有战术可言,只是本能地把球回过去。

(2)案例客观评估。父母主诉,Y从小到大接触的教练都说她比较聪明,爱偷懒,成绩不是很优秀,但也不差。因为网球运动的天赋不错再加上她自己喜欢,所以一直以来运动成绩都还不错。自立能力较强,从小就自己全国到处旅行,升学生活方面也都能够自理,父母在各方面都比较放心。

(3)教练主诉。我了解到她之前在H省内的运动成绩很不错,而且在高水平测试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好,我对她非常有信心,希望以后她能为学校争光。但是,没想到第1次比赛就让我非常失望。校队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地方,是一个看运动成绩说话的地方,虽然她训练时刻苦努力,队内赛打的还是不错,但正式比赛总是打不出成绩,我们就放弃重点培养她、重用她。

2.3 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主要是以案例走访的形式,分为3个阶段对相关的核心问题进行数据搜集。

(1)第1阶段的数据搜集,主要是走访相关高校网球运动队的33名运动员,收集其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在校4年间比赛和训练的成绩数据。之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比对,根据“Choking”的界定,确定本研究观察的典型案例Y。

(2)第2阶段的数据搜集,主要是对Y进行访谈。访谈前,先征得Y的知情同意,并简短介绍研究的目的。访谈中,根据访谈提纲,询问受访者训练赛和正式比赛的运动表现及心理活动。核心问题如:“正式比赛过程中,您通常能发挥出正常的实力吗?在比赛时,您除了关注比赛本身,还关注其他吗?”“比赛中,当您感觉发挥失常时,您最最关注什么?您的明显感受是什么?”访谈过程中,对内容进行记录,并结合对Y在大学期间比赛视频的观察和分析,将所获得的全部信息进行总结编码,得到网球运动员Y“Choking”表现时的心理表征。

(3)第3阶段的数据搜集,主要是通过对Y本人和相关的受访者进行访谈,使其追溯Y从参加网球训练起的记忆。对Y进行访问的核心问题如:“您为什么会在比赛进程中关注除比赛自身外的其他方面?您觉得网球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您身边的人对您的影响大吗?”对Y的家人、教练、队友进行访问的核心问题是:“您觉得Y是一个怎样的人?Y训练表现和比赛表现差别大吗?您对Y在网球方面有什么期待吗?”通过结合视频、网络、音频等方法,得到Y入校以前的运动表现,整理编码得到网球运动员Y“Choking”表现的心理特征形成诱因。

2.4 研究结果

为了揭示网球运动项目“Choking”现象的发生诱因,研究通过典型案例的数据分析,从运动员的“Choking”心理表征、解释维度和致因分析等方面,得到网球运动员竞赛“Choking”现象的4个心理表征及7个解释维度,并对其内涵进行展示。

2.4.1 网球运动员竞赛“Choking”现象的心理表征 为了解读网球项目运动员“Choking”表现的心理表征,罗列了“心理表征”对应的“解释维度”,以及进一步关于案例被试表述的编码信息。可以看出,研究通过信息整合和编码提炼出了4个“Choking”表现的心理表征,以及7个解释维度(见表1)。

表1 网球运动员Y出现“Choking”现象时的心理表征特征Table1 The 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Tennis Player Y When"Choking"Phenomenon

为了了解表1所解释的心理表征对Y“Choking”表现时的呈现程度,本研究将感知压力、注意力、自我效能感和肌肉紧张4种要素分为5个等级,5为程度最高,让Y对4种要素进行自我评定。结果显示,Y在团体赛中感知压力程度高、注意力高度集中,自我效能感较低,肌肉高度紧张,竞技状态远不如练习状态(见图3)。

图3 大学期间Y在个人赛、团体赛、练习中4种心理要素的程度Figure3 The Degree of Four Psychical Elements 4 of Y's Individual Competitions、Team Competitions and Exercises during University

2.4.2 基于心理表征解释维度的致因分析 基于研究的设计框架,本研究把“Choking”现象看成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节点现象,采用纵向观察的调查方式从运动员长期以来养成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环境,以及长期累积压力的体验等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这些因素对网球运动“Choking”现象的影响。通过对网球运动员Y进行更深一步的访谈,追溯其从开始参加网球训练起(共16年)的成长经历,将得到的2 168条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和编码,最终分析得到运动员“Choking”表现的心理表征解释维度的致因(见表2)。

表2 运动员Y“Choking”表现的心理表征解释维度的致因一览表Table2 Athletes Y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he Production of“Choking”Phenomenon List

3 本研究的信效度评估

任何心理学研究都涉及信度、效度问题,在此,笔者对本个案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做些探讨。风天笑[22]认为,信度是用来检测定量研究中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的,指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而对于质的研究来说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质的研究是将被研究者作为研究的工具,强调被研究者个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本研究所获取的信息都是从对被研究者的追踪和访谈中得到的最真实的资料,并经笔者对这些信息进行客观的意义分析得出的结果。所以,笔者认为研究结果是可靠的。

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他的总体中的程度。本研究的样本虽是通过目的性抽样得到的,但本研究是个案分析,样本只有1个,因此不具备将研究结果一般化的可能性。个案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个案对象本身,通过对被观察对象的深入研究使研究者和研究者以外的人对个案对象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个案研究中,研究结果的推广是通过与本案有相似背景的运动员在思想上的共鸣或认同来实现的[19]。

4 讨论

本研究主要基于大学生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典型“Choking”案例,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就其“Choking”表现的心理表征、解释维度,以及其形成致因进行质性探索。研究发现,网球运动员“Choking”表现的心理表征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压力感知”“比赛效能感”和“注意改变”4个方面。并且这4方面构成了“性格”“成长环境”“个人期望”“训练环境”“训练比赛的成绩”“过去的比赛成绩”“任务目标”“技术发挥出错”“竞赛进程”7个解释维度。从深度访谈中获得更为详细的“Choking”表现心理表征的形成致因,故作为本研究的个案对其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

4.1 运动员Y的“Choking”经历分析

总体上来看,Y在大学期间训练赛中的运动表现要远优于正式比赛中的运动表现,竞赛“Choking”现象明显。从场均得分率可以看出,在训练赛中,Y取得比赛胜利的几率要远大于正式比赛;从一发和二发得分率来看,尽管Y的发球技术较优秀,但在正式比赛中发挥程度较低;从非受迫性失误率及制胜分得分率来看,Y在正式比赛中打球更加谨慎,且失误的可能性更大(见图1)。

结合图2,2014年Y在正式比赛中场均得分率为39.6%,而在Y初次出现“Choking”现象的那场比赛中,经计算得Y方的总得分率仅为33.21%,故将此次比赛作为网球运动员Y产生竞赛“Choking”体验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Y在第1局自己的发球局中表现很好,双打同伴Z没有击球,Y便顺利拿下自己的发球局。制胜分比例很高,没有非受迫性失误,上网比例也很多,首局Y击球很自信。第2局开始,对方的发球局,Z不得不在2区接发球,由于其网球水平极差,Y方2个非受迫性失误均来自于Z,此局后半段中,Y的打法开始产生变化,除了Z必须击打的接发球外,Y击打所有Y方的球。从图中可以看出,Y在第3局比赛中爆发“Choking”现象,由于其打法的变化、对同伴Z的失望、感知压力的增加、自我意识的增强及比赛效能感的降低,引起Y在赛场上注意的改变,致使其运动执行水平不高,上网次数极剧减少、非受迫性失误极剧增加、仅取得一个制胜分。从第3局后半段开始,Y就处于持续“Choking”状态中。第5局Y自己的发球局,Y没有给Z击球机会,虽然将此局比赛拖到3次平分,但因其心理状态的改变,仍没有顶住压力赢下自己的发球局。在错失最后一次赢下Y发球局的机会后,Y方的非受迫性失误极剧增加,几乎没有制胜分,且不再采用上网技术,持续“Choking”状态,最终输掉了比赛。

4.2 网球竞赛“Choking”表现心理表征的解释

结合表1和图3,Y通常在责任重大、他人期望高的团体赛中感知压力程度较高,注意力高度集中,比赛效能感较低,肌肉过度紧张,致使注意改变,无法正常地完成运动执行,从而比在个人赛和训练中更容易出现“Choking”现象。

4.2.1 自我意识与“Choking” 在网球比赛中,较强的自我意识会使运动员将比赛重心放在显示自己的超常能力上,他们的获胜源于比赛中击败对手,他们不能接受自己在比赛中有一点点的失误,拼尽全力在比赛中做到完美。如Y初现“Choking”现象的双打比赛中,因其同伴Z在前2局的糟糕表现,使Y更想依靠个人力量取得胜利,即使是在自己可控范围之外的球也要亲自击打回去,自我意识感大大增强,使其在比赛中板板进攻,毫无战术,找不到比赛节奏,在接下来的比赛中非受迫性失误极剧增加,连连丢分。在网球双打比赛中,能否获胜不仅取决于运动员个人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也取决于同伴和对手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在同伴竞技水平很差的情况下,Y较强的自我意识使其不再继续相信同伴让其击球,又不能正视自己因为1对2的不合理打法造成的完全合理的失误,对自己要求的不合实际,致使正常的竞技水平也无法发挥。网球运动员在赛场上其实不是在打败对手而是在跟自己较量,不管对手实力如何,Y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全面战胜对手,在网球长达几个小时的竞赛过程中,运动员难免会有注意力松懈的时候,所以失误都是正常的。而Y很难接受自己的失误,只想一分不丢完美地拿下比赛,不切实际的、自我要求引起其注意改变,致使其在很多比赛中均产生“Choking”现象。

4.2.2 他人期望与“Choking” 自我意识强的Y,其在赛场上的运动表现,深受他人期望所带来的压力的影响。在进入大学后的第1次比赛中,Y和同伴以1:6惨败于对手,赛后Y告诉父母比赛结果时,父母满是不相信和惊讶,虽然没有指责但是这种反应足以使Y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使Y在接下来的其他网球比赛中感受到了父母期望带来的巨大压力;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网球比赛团体赛的三四名决赛(三场两胜制)中,教练员安排Y作为第2单打出场,在一单败北的情况下,二单是扭转全局的关键,赛前教练员的叮嘱和赛中场下队友们的加油呐喊使Y倍感压力,赛场上完全无法控制自己,没有战术、没有球速、没有落点,有超出对手几倍的非受迫性失误,很快就“败下阵”来,致使团队未获得进入全国总决赛的资格。教练员的信任和队友们的鼓励,使Y感受到身边的人对自己的高期望,从而带给其更多的比赛压力,导致Y放大了比赛的重要性,增加自己在比赛中额外的努力,引起其运动过程的有意识控制,从而破坏自动化的执行过程。来自多方期望的压力,引起Y注意改变,致使产生“Choking”现象。

4.2.3 比赛效能感与“Choking” 比赛效能感高,是运动员对自己具有高竞技能力的信心体现。在网球比赛中,进攻方会在场面和气势上占上风,下分快且容易,但同时也会大大增加失误的可能。在2015年省高校网球比赛半决赛中,Y对阵一名身体条件远不如自己的运动员,对方打得“不紧不慢”,不主动进攻,在Y强攻时,对方选择挑高球这种破坏节奏的方式回球。Y始终找不到克制对手的方法,还只是采用在H省比赛时的打法,且更加偏激,板板进攻,致使其非受迫性失误剧增,失误率高居不下,全场被对手带着节奏打,比赛效能感的降低致使其引发“Choking”现象,无缘决赛。不管是在比赛场面还是打球实力上,Y都有很大的可能获得比赛的胜利,但因其在之前的比赛中没有碰到过这种类型的对手,致使其不能适应竞赛环境,大大限制了Y竞技水平的发挥,产生“Choking”现象。

4.2.4 注意的改变与“Choking” 自我意识通常会激活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压力感知,导致注意的改变。Y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场比赛中,因为其注意改变,将较多精力放在考虑比赛结果、比赛观赏性等无关比赛本身方面,使其正常的快速反应技术节奏被打破,导致“Choking”现象发生。Y将大学阶段接下来的每一场团体比赛均视作向周围人证明自己的机会,增强的自我意识使其感知到的压力增加,比赛效能感降低,导致在比赛中Y注意改变,无法集中精力专注到竞赛过程,导致“Choking”现象频频发生。

4.3 网球运动员的“Choking”体验解释机制

基于表2分析可得,Y矛盾的性格特点及长期以来的成长环境,致使其自我意识较强。内心敏感细腻,对自身的要求很高,有较强的个人自我意识;但又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样子,不想让身边的人对其期望过高,害怕最终会让他们失望;有时候很自信,大多数时候又不太自信,导致Y会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较强的公众自我意识,从而带给自己过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条件有限的训练环境、单一的比赛经历,使Y对不一样的竞赛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在赛场上展示竞技水平的能力信念受到影响,造成其比赛效能感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反应呆滞、动作迟缓、失去比赛节奏感等,引起其注意改变,产生竞赛“Choking”现象。

为了更好地解读网球运动员的“Choking”体验解释机制,研究将以上关联要素整合构建成“Choking”形成过程图(见图4),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运动员Y的比赛压力认知来源及增强的心理感知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增强”“高期望压力”“赛前成绩有关的低比赛效能”3方面直接引起的注意改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Choking”过程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复杂心理效应的结果,与运动员成长的经历和比赛的性质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如Y在大学中首次代表学校参加的比赛中爆发“Choking”现象看似是一个很突然的转变,其实是一个综合多方面因素的,时间积累达到质变的一个节点,与Y的人格、压力环境的认知、个人期望及注意的改变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5 结 论

本研究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1名高校网球运动员的个案分析认为,引起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如被个人性格和成长环境所影响的自我意识,个人期望和周围人期望影响的感知压力,过去的比赛成绩和运动经历引起比赛效能感降低,竞赛环境的改变和技术发挥出错导致比赛中注意的改变等,都会成为引起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Choking”现象的产生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中注意改变是引发“Choking”现象的重要因素。

图4 运动员Y产生“Choking”现象的心理因素递阶层次图Figure4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Hierarchical Map of Athlete Y producing“Choking”Phenomenon

本研究是基于个案分析得出的有关网球高水平运动员“Choking”现象有关心理因素的研究结论,所得结论不能提升为一般化,但是将辅以定量的实证研究,通过量和质相结合的方法,更加深入地剖析此类项目运动员“Choking”现象产生的心理机制[23]。寻求缓解,甚至消除“Choking”现象的方法,为深受此现象困扰的运动员以心理辅导,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

猜你喜欢

网球竞赛现象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超级殚跳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