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精神力量 激发内生动力
——新时代贵州精神黔南实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2019-06-14整理袁绍阳何连兵
整理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袁绍阳 何连兵
麻怀群众“干”字当头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季正聚
麻怀村在曾经非常封闭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如今的变化,全靠全村人“干”字当头。
麻怀群众苦干实干的精神,体现了村民不等不靠的干劲。面对困住村子的大山,麻怀村民在引路人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拿着钢钎、大锤干了起来,一点点打通出山路。麻怀人也有韧劲,瞄准一个目标,全村人前前后后花了13年时间,打隧道、拓宽隧道。
贵州的精神应该唱响全国
中央党校督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清举
改革开放40年来,黔南州涌现出了大关精神、“背篼干部”精神、麻怀实践等,体现出黔南州广大干部群众朴实、踏实、扎实的工作作风,是传统精神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
麻怀群众苦干实干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
大关精神、“背篼干部”精神等应该唱响全国!
挖通隧道奋斗为民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传亮
13年的时间,麻怀村民艰苦奋斗,硬是从大山的肚子里挖通了一条隧道。这就是艰苦奋斗的体现。
这其中,还体现了为民精神。麻怀人不仅打通隧道,还让村里的一切都联通了: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村里的教育变好了。如今,麻怀村民开上了农用车、面包车,全村有53户买了小轿车,有23个孩子考上大学,还有一个考上研究生,这些都体现了奋斗为民的精神和价值。
麻怀实践立起高原风骨
贵州省社科院院长、二级研究员 吴大华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征程中,一代代麻山人持续奋斗,苦干实干,大关精神、“背篼干部”精神、麻怀实践立起高原风骨。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今天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更显可贵!
2016年办起了第一个专业合作社,2017年注册了迎香品牌,现在正在着手发展中药材产业和旅游产业,麻怀人永远走在敢闯新路、勇于探索的路上。
苦干实干天地宽
贵州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包御琨
黔南麻山腹地,作为滇黔桂石漠化地区,生存条件困难。但这里陆续诞生了可歌可泣的大关精神、“背篼干部”精神、麻怀实践,书写着感天动地的奇迹。
只有苦干实干才能天地宽。苦干实干要有民生情怀、责任担当、钉子精神、群众基础和大局意识。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邓迎香前后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186场(次),为的是对得起“代表”这两个字,折射出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既实干又善谋
贵州省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罗凌
20年前,罗甸县出了一个何元亮,20年后又出了一个邓迎香。为何又是罗甸?我觉得,这是新时代贵州精神艰苦奋斗的基因。无论是何元亮还是邓迎香,都既干实事又讲谋划,不等不靠不要、敢于挑战、锲而不舍、勇于突破、协力攻坚。
以实际效果来看,麻怀村群众干的是实事,如果是只谋不干等于空谋,只干不谋等于瞎干。
精神高地是一种力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杨未
黔南涌现了劈石造田的大关精神、开山凿洞的麻怀实践,这些新时代贵州精神的黔南实践构建了我们的精神高地。
精神高地是一种力量,是先进文化的精华,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大关精神还是麻怀实践,它所体现出来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体现了为民谋福利的价值追求。
脱贫攻坚需要穷则思变
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白明政
“中国女愚公”的故事响彻全国,这种精神的实质在于变苦熬为苦干,不等不靠,敢于挑战,锲而不舍,勇于突破,协力攻坚。
此外,麻怀实践还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脱贫攻坚需要穷则思变,需要抓住突破口;确定了脱贫攻坚的方向后,需要坚定信念,苦干实干,锲而不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
走出思想贫困奔向同步小康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汪勇
麻山、麻怀村等诸多案例表明,贵州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形成的很多脱贫攻坚文化与贵州已有的丰富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贵州丰富的精神高地。
面对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这一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弘扬大关精神、“背篼干部”精神、麻怀实践等新时代贵州精神的黔南实践。同时统一认识,在丰富的内涵基础上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先富帮后富,通过政策等各种措施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实现全面小康。
麻怀实践是新时代贵州精神的重要体现
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敖以深
麻怀实践的本质特征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当地群众在邓迎香的带领下,克服资金短缺、自然条件恶劣、劳动工具落后等困难,为解决出行难题苦干实干,坚持不懈地干,最终不仅打通了隧道还走上了致富路。
麻怀实践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有一点可以形成共识,即它是新时代贵州精神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