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 情系乌蒙山
——再读《春暖乌蒙山》
2019-06-14杨毅
文_杨毅
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际,毛泽东以伟人的博大胸怀和磅礴气势写下《七律·长征》,其中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高度概括出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险与革命必胜的决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深切牵挂与关爱红色革命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支持贵州贫困地区的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5年总书记来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时提出“六个精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责任感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党和政府紧抓不放的工作任务。新中国建立70年,贵州的发展得益于一代代党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一届又一届省委领导班子的努力、一任又一任基层干部的执着奉献,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逐步撕掉贫困的标签,正奋力奔跑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无论是面对未来的憧憬,还是回望过去的反思,历史文化都能够给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提供可借鉴的资源。有幸的是,一代代史传家、文学家用文字铭记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步进程,尤其是它的细节。
2015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唐流德、唐明二位先生的报告文学《春暖乌蒙山——毕节试验区漫记》。该书对毕节试验区20多年来扶贫之路的探索与扶贫经验进行历史回顾,聚焦当前,追叙了毕节试验区从最初的构想到“发展规划”的草拟、论证、审议直至建立过程;又从实录的史传维度涉及上至中央各部委领导、下到基层干部,细数了为毕节试验区的脱贫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个个好领导、好干部。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一般的扶贫报道或报告文学,这是一部宏大的攻坚贫困的“大书”。
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报告文学作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或文学热情,更应该储备丰厚的生活经验与多学科的知识资源。唐流德现年68岁,有丰富的职业历练,他先后当过兵,作过新闻干事、团委书记、宣传部部长、杂志社社长、出版社总编辑等,而其专业又是经济学。多岗位的人生历练与经济学的专业知识,融注其文学写作的纪实视域与现实关怀的人文情操。与此同时,他又邀请具备生物学博士学位,拥有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唐明参与这项撰写工程。知识储备的丰厚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融性,为一部报告文学的撰写注入了充足的知识学基础。
丰富的资料储备与坚韧的写作精神。如该书《后记》所言,作者从2007年到毕节地区激发的话题热点到2015年底的截稿,前后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不仅搜集、查寻、采访、考察各种与毕节试验区有关的政策文件、会议记录、新闻报道、当事人及试验区,更是在2008至2012年的几年之中,数十次前往毕节地区及其所辖各县、市和部分乡镇、村,考察、了解、体验毕节试验区的一些点点滴滴。尤其是在采访多位当事人的过程中,作者力图还原事件的前因后果,复现当时的具体境况。因此,在这部报告文学的写作之路上,作者不仅漫步于各种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也一脚一步地爬山越岭,在崎岖不平的乌蒙山脉上寻找“春的奇迹”。
开阔的历史架构与完善的结构设计。作者首先从“时空坐标”上定位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性,继而从时代发展的大局与要求,指明了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总体方向。再依据毕节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多方搜集资料、采访当事人,详尽交待《毕节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其各个环节,尤其是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随后,在最后三章分别应对每一个“主题”,详尽解说了毕节试验区的探索与实施情况,并以诸多典范事例充分证明了这场扶贫攻坚战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作者将史的追述与事的详述结合在一起,有史料有体验,有理性分析有情感抒发,不蔓不枝,取舍得当,充分体现了撰写者架构整个调研对象的能力与智慧。总体而言,该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具有历史动态感的毕节试验区,全面展现了试验区30年探索发展历程,阐明了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的历史经验。
《春暖乌蒙山——毕节试验区漫记》是对毕节试验区扶贫之路的探索与扶贫经验的历史回顾,阐明了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扶贫的历史经验。图为青山环抱、绿树掩映的赫章县海雀村。(贵州图片库供图)
毕节试验区,作为全国农村深化改革中唯一的一个以地区层面出现的试验区,也是全国改革试验中唯一的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命名的内陆地区经济、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试验区。它不仅是贵州“扶贫工程”的典范案例,也是全国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特色“试验点”,无疑具有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积极意义。《春暖乌蒙山——毕节试验区漫记》以个案分析的具体性,注重宏观把握与微观解说的多层次性,充分体现了撰写者对毕节试验区的深度解读,更体现了党中央与各届贵州省委领导班子对“扶贫工程”思考的谨慎态度与科学精神。从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毕节试验区到2018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的重要指示,经过30年的奋斗与拼搏,毕节试验区的巨变与贵州精准扶贫工作的显著成绩,充分印证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届热切关怀下,在贵州各届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毕节试验区以及贵州“贫困”的帽子一定会被摘掉。但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要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正如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所言,必须“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
此书以多年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告诉世人:“贫困”是一个顽疾,是诸多因素混合导致的结果,也是肌体健康发展的瓶颈。面对“贫困”,我们首先应追问导致“贫困”的因素是什么?细读这部著作,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分析毕节试验区的历史教训与成功经验时,分别指出自然因素、历史因素、观念因素、教育因素、政策因素、个人因素、人口因素等导致区域贫穷的困境。然后,在辩证思考与多维立体的考量中,书中针对这些因素予以分类研究,进而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最后,如作者所言:“诸如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条件、文化条件、社会条件等,都不能给人以信服的解释,惟有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从根治穷困的方针政策上找原因,才可能厘清事情的本来面目,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故而,作者在最后部分总结到,“再美好的改革‘设计’,如果不接‘地气’,脱离了乌蒙山区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也不可能有好的收效”。故此,任何一套扶贫措施、方案是否有效,必须要“落地生根”见效益,这是扶贫工作的根本所在,也是《春暖乌蒙山》一书传达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