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军民融合驶入快车道
2019-06-14邱胜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邱胜
对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林泉事业部电机专业总师葛发华、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电池设计技术员余波来说,2月20日是个难忘的日子。
当天下午,作为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们和全国400多名科技工作者一同走进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受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
嫦娥四号任务中,由余波负责技术把关的高性能锌银电池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测量系统和安全系统提供“动力源”。
葛发华则为嫦娥四号月球车玉兔二号“量身”设计了多台驱动电机产品,顺利完成避障、越障、爬坡等精彩动作。
除航天电器、梅岭电源外,黎阳、贵飞、安大、风雷、振华等一大批国防科工企业长期为国防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詹阳重工、虹山轴承、贵州轮胎、遵义钛业等一大批民参军企业用“工匠精神”擦亮“贵州制造”,为缔造“大国重器”添砖加瓦……
从“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到民用产品走出国门,贵州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军转民”、培育“民参军”,军民融合驶入发展快车道。
深挖“富矿” 探索破题
初春,乍暖还寒,贵州航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瑞科技)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加紧生产钛合金铆钉。
在公司展示厅,记者看到,展示柜里摆放着6架飞机模型,模型前方有部分钛合金铆钉成品件。组成铆钉零件,加工精度要求高、难度大。为此,航瑞科技专门定制了一批数控机床,以确保误差在3丝之内。
“钛合金铆钉是航空用新型复合材料结构单面连接不可缺少的高端紧固件,没有它,飞机就上不了天。”航瑞科技总经理程飞说。
去年8月,航瑞科技生产的首批钛合金抽芯铆钉正式交付用户,标志着这一航空航天器重要零配件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也成为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领域的又一实例。
在“军转民”方面,黎阳公司把航空发动机技术优势延伸到民用非航空产品和国际外贸转包业务中,形成了一批有相对市场优势、有成熟技术体系的军民融合企业。
“我们将充分利用航空发动机技术产业优势,努力拓展国际、国内合作新领域,到2020年左右,打造以黎阳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黎阳公司副总经理袁志云说。
在贵州,一些有益探索正为军民融合产业搭桥铺路。
2016年9月,在贵阳经开区举行的贵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大会上,航天航空7家军工企业与省内20家民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挂牌成立“军民融合众创空间”,探索军方、企业、社会资本协同投入的多元化国防科技投资模式。
军方“开闸放水”,一批优势民企紧抓军民融合机遇,渐次步入“军供”生产序列:
——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匣环锻件,在C919大飞机、歼31、歼20、歼10、运20等项目大量使用。
——贵州大东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所掌握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铸造等技术,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贵州天马虹山轴承有限公司研制的军用轴承是航空发动机配套领域的关键产品。
数据驱动 纵深推进
走进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两台自动化智能绕线设备正在进行调试。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背面探测之旅。由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研发的高性能锌银电池,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测量系统和安全系统提供“动力源”。(新华社供图)
对电机行业来说,绕线工艺是制约生产效率提升的一个瓶颈工序。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项目负责人郑俊强说:“以往用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线圈绕制,一人一小时只绕一件。使用智能化绕线装备后,绕一个线圈只需两分钟。”
去年9月,航天林泉电机立足大数据技术创新运用,重点推进大数据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企业内部科研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贵州实施“双千工程”和“万企融合”,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军民融合发展带来利好。
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大型军工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制生产的地面装备先后参与多次大阅兵。
“打造智能化工厂,企业才能实现提质增效。”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部长杜光军表示,公司在数字化、智能化过程中难度比其他行业要大得多,“MES平台的应用为企业在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建设方面提供了支撑”。
无独有偶,贵飞公司以信息化为依托,通过深化应用智能制造技术,逐步实现产品、装备的数字化,运营、服务的网络化,制造、决策的智能化,打造“智慧贵飞”。
“我们将以贵阳国家高新区、遵义高新区、安顺国家高新区为核心,申报建设国家自助创新示范区,争取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的示范基地。”副省长王世杰说,贵州将大力推动“军转民”“民参军”领域与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2025年的交汇和融合发展,形成全要素、全领域、高效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格局。
政策指引 双向转化
贵州是革命老区和“三线”建设老区,也是重要的军工基地、能源基地、交通枢纽和战略后方,军民融合发展优势突出。
历经50余年建设,贵州的军工产业逐渐形成了以航空、航天、电子和航空发动机四大板块为主要力量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在“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及导弹防务等任务中,一些军工企业承担配套电池、电机、电连接器、高精度电阻器、精密传动件等关键部套件,顺利完成国家系列导弹、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等军工主机产品交付……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这几年贵州军民融合政策红利叠加。
从2013年起,贵州就出台政策积极引导优势民企、社会资本以股权投资、合作开发等方式,参与军民技术有效转化。
显然,这些“顶层设计”将军工能力根植于经济基础之上,带动了一大批贵州民用产业发展,也促进了军工企业相关领域技术进步。
“贵飞工业联合体”是贵飞公司抱团发展的探索成果。
“贵飞工业联合体”以贵飞公司为主体,在不断做大贵飞“朋友圈”的同时,还开放贵飞公司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等前端产业链,通过合纵连横,在联合体中形成紧密型、开放型、发展型的利益共同体。
“以前,每逢歼击机大修时,都会面临维修能力捉襟见肘的窘境,工业联合体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这种困局,社会资源能做的事情,我们就可以放出去,比如维修、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大配件装配等,有的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做得非常好。”中航贵飞公司董事长王文飞说。
1月8日,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军区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意见》。可以预见,贵州军民融合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