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居”变“优居”
2019-06-14孙蕙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孙蕙
10年艰辛结硕果。在贵州各地农村危房改造点,黔北民居、黔西北民居、布依石板房、苗侗木楼等,一栋栋别具风格的新农居,描绘着一幅幅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图景。
在威宁自治县塽那镇危房改造安置点,干净平整的油路四通八达,幽静典雅的农家小院鳞次栉比。
春节虽过,一对对红灯笼还透着浓浓的年味。年前刚从40平方米危房搬进100平方米新房的杨国华正在院子里打扫卫生,大门上的对联格外醒目。上联:新房屋新生活心情好;下联:好时代好政策暖民心;横批:永感党恩。
“我自己写的,都是心里话。”得益于政府危房改造政策,杨国华一家6口终于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房子,过了一个幸福年。
贵州作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自2008年以来,中央、省级财政共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68.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千亿元,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居住安全问题。
如今,在贵州各地,一栋栋别具风格的新农房,描绘着一幅幅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图景。
330万户群众圆了安居梦
贵州既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农村危房改造人口最多、任务最重的省份,任务量占全国12%。2008年,全省共有危房192.48万户,几乎占农户总数831.2万户的四分之一。
农村群众居不能安,同步小康就无法实现。
在推进全面同步小康,聚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贵州省始终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2017年以来,贵州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先后出台《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工作规程》等,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
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宋晓路介绍,10年来,贵州分批次、分重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2008年7月起示范引领,先后开展“万户试点”和“扩大试点”,率先在全国打响农村危房改造“第一炮”。
——2009年至2016年整体推进,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优先改造一级危房,地质灾害危房,五保户二、三级危房为“先手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不断深化。
——2017年聚焦精准,通过聚焦建档立卡等4类对象精准扶贫,出台《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明确提出到2019年底,完成现有51.3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同步推进改厨、改厕、改圈“三改”任务。
——2018年深化提升,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4类对象的住房安全问题,配套开展老旧住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
贵州将危房改造与小康房建设整合实施,提升改造后农房的宜居性、舒适性。图为威宁自治县迆那镇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省住建厅供图)
“10年来,全省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约330万户,帮助群众圆了安居梦。”宋晓路说。
形成“1234”工作体系
“对工作进度严重滞后的地方,对照制度进行严厉追责,颁发‘蜗牛奖’,给予‘黄牌警告’,并纳入年度考核。”2月20日,在黎平县2019年脱贫攻坚住房保障摸底大排查工作业务培训会上,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蒋世勇宣读了黎平县新制定的危房改造奖惩制度。
工作推进落实,制度措施是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知难而进,大胆实践。多年来,贵州各地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全省农村危房改造一个严控、两个覆盖、三个聚焦、四个重点的“1234”工作体系。
严控超面积负债建房,切实防止大拆大建,有效避免因建房加重贫困程度。加强过程控制,将危房改造面积纳入工程质量监管内容,明确4类重点对象,采取新建方式实施改造的,堂屋面积不超过15平方米,附属用房不超过建筑面积的40%。该标准得到住建部的高度肯定。
开展脱贫退出住房安全性评定结果全覆盖和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排查整治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贵州已对2014年以来就地脱贫的134.7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出具了评定结果,覆盖率达98.29%。
聚焦深度贫困县,全力助推16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聚焦脱贫出列县,组织专家组实地到申请脱贫出列县开展住房安全保障专题培训,组织督导组实地入户核查申请脱贫出列县;聚焦对口帮扶,建立了“厅长包片、处长包县”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形成160人专家名单,分为10个专家组,通过1个专家组对口帮扶1个市州的方式开展对口技术服务。
建立信息预警平台,“打通数据库责任可追溯”,成为全国第一个与国家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实现实时共享的省份;实施系统培训计划,按照应训尽训、应知尽知、应会尽会的原则,培训建筑工匠带头人、业务骨干;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危房对象认定精准度,实施验收一户、核销一户;持续开展作风建设治理,出台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纪律“二十条”。
从住得安全到住得舒适
走进雷山县郎德苗寨,提级改造后的村寨,景色宜人,宜居宜游。
雷山县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中,围绕保护传统村落做文章,对特色民族村寨进行统一规划、分类保护、新老分离,使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工艺等得到保护和传承。数据显示,雷山县危房改造前96.6%的民居属于传统木楼建筑,改造后,80.7%的危房改造没有破坏传统民居。
改造房子容易,改造得好不好,是否符合村落传统,美丽宜居,才是考验。
作为贵州“四在农家”的发源地,余庆县将农村危房改造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相结合,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农村危房“整县推进”工程,为贵州乃至全国探索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农村危房改造新路子——尽量将农危房改造户整合进附近的新农村建设点中,解决危改户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
“住得了更要住得好。多年来,农村危房改造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改造的标准和版本。”宋晓路说,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农村危改将不断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改造后农房的宜居性、舒适性,保障基本居住功能和卫生健康条件。同时,针对大多数家庭条件困难,却又不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群众,贵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将用三年时间开展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补齐脱贫攻坚农村住房条件差这块短板,并在保障住房安全的同时,提升居住功能,注重风貌改善,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
“2019年是农村危房改造收官之年,结合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形成全省农村小康房建设任务台账,确保完成2.5万户年度任务。到2020年底前,将全面消除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现象。”宋晓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