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哲学启示

2019-06-13严岩

新财经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新

严岩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报告中,“创新”被提到58次之多。从中国历史的纵向来看,中华民族的兴衰史和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曲线保持着惊人的一致。从世界历史的横向来看,世界大国崛起之路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存在高度相关性。文章从历史逻辑来分析,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词]创新;李约瑟之谜;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F124.3

1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逻辑

从中国历史的纵向来看,中华民族的兴衰史和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曲线保持着惊人的一致。从世界历史的横向来看,世界大国崛起之路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存在高度相关性。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书中介绍了从公元前3世纪到15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使西方国家望尘莫及,中国拥有至少100项重大发明影响了世界,有的要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而远远不止有四大发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揭开这些原因能给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1.1 政治因素

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法律。

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经历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的问题出在考试内容是狭隘的“四书五经”,严重忽视自然科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使中国的知识精英们远离了自然科学。

1.2 经济因素

中国经济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从宋朝到清朝,一直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但是,在当时的世界,全部都是小农经济、农耕文明,生产方式普遍落后。小农经济虽然能够自给自足,但是具有分散性和狭隘性,也没有大规模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另外,中国古代的封建剥削制度和普遍提倡的重农抑商思想也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就无法推动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思想。

1.3 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的认知模式与西方有很大区别。中国文化比较强调综合、整体与和谐,对逻辑体系内部的完整、矛盾和自洽性不太重视。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分析和演绎,强调逻辑体系内部的完整与自洽性。西方世界的冒险和探索精神是有利于创新的,中国古代的主导思想倾向于中庸、比较保守的思想。

中西方对于四大发明的态度不同,就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异。马克思说过:火药把欧洲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欧洲打开了世界市场和建立殖民地,而造纸术和印刷术则变成传播思想的工具。[1]可以说,四大发明改变了西方历史进程。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杂文《电的利弊》就曾尖锐地指出: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2]

1.4 科学技术和大国崛起之路密切联系

从15世纪到17世纪,由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率先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启大航海时代,由于它们的科技、经济的发展成为首批资本主义强国。与此同时,英国紧紧地把握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成果;随后,美国、德国、日本也紧紧把握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成果,在世界经济赛跑中后来居上;苏联之所以能和美国称霸世界,依仗着的是其发达的重工业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而科技实力是这其中最根本的支撑力。苏联时期的科技在现在都不算落后,尤其是它的军事科技,比如航空和导弹技术。“二战”后的日本能迅速摆脱战后创伤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离不开美国的技术引进。

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哲学启示

2.1 突破体制约束和制度瓶颈是根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我国,一方面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有大量高端稀缺以及制作精良的科研仪器设备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些甚至长期闲置;另一方面大批中小企业因科技投入不足,花不起钱购买基础性研究设备。

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很多缺乏实践、对社会贡献相对较小的大学校长、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两相比照,正是对我国科技体制、制度的拷问。破解这些困局,出路只有一条——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保障创新者的权益。”

2.2 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之本,没有好的基础研究,一定不会有杰出的技术创新。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今天的火箭;没有巴斯德发现微生物,就不会有今天的疫苗。

中国的科研经费支出总量很大,但却存在结构问题。在中国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5.2%,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国主要靠国家投入,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在投入,但数量并不多。而发达国家尽管国家也在投入,但更多的是靠企业和社会投入。在基础研究投入上,我国目前也仅有美国的1/6。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也就是说,要有重点地加强基础研究。

2.3 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大国的竞争本质上是企业的竞争,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須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确保企业迸发出强劲的创新活力,让企业始终处于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2.4 培育造就一批创新领军人物

过去讲创新资源,主要关注的是资金投入的问题。近些年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创新资源投入方面,创新人才更为重要。众所周知,在我国,没有钱学森、任新民,我国的导弹、航天技术不可能取得突破;没有钱三强、邓稼先,我国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就一跃成为世界核大国之一。如果没有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这样能够准确把握全球创新风向标的企业家,中国就不能出现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这些互联网巨头将中国带入世界互联网强国的行列之中。因此,人才发展、培养优秀的企业家是创新的关键因素。

2.5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尽管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具体到每个创业者、每个专家,成功却变成了唯一的选择。失败成了科技工作者和创业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就是“倡导创新文化”。

在硅谷,科技创业公司的“最酷”安家之地,既不是金光闪耀的玻璃塔楼,也不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科技园区,而是异常简陋的车库。20世纪70年代,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父母家的车库中,组装了首台苹果电脑。Adobe和谷歌等科技公司在刚刚组建的时候缺乏资金,办公地点都是车库。

在国内,当下流行的“众创空间”“众创咖啡厅”,是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的一种创业服务平台,很像硅谷的“车库创新”,在“众创空间”里,可以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创新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而生,只有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新部署、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刘卓.论东西方社会生活对个体人文素质的不同要求[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9).

[2]李宗刚.自然科学视野中的鲁迅其人其文(之二)[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