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京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2019-06-13王存扣
王存扣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课程思政”理念,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南京理工大学从多方面的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在探索建设思路,明确建设思路和方向的基础上,从多方位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鼓励教师结合所开课程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进行有机的融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在全校范围内面向所有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课程思政 课程建设 课程育人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思想政治建设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共进效应。正因为所有课程都应有育人功能,所以此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思政”概念。所谓“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必须渗透思想德育因素,具备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德育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师都应肩负德育育人职责,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传播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价值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体系的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全面的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南京理工大学结合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系统化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思路分析
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初期,学校首先明确了其建设的主要任务,以深入挖掘学校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将思想政治理念系统化的融入到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形成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规划,以此推进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作用,着力打造较为全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格局。其中,建设工作的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要以培养一批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为师资力量保障,在此基础上建设若干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重点示范课程,从而探索形成一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等。
2实践探索
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通过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为切入点。对各级规划教材在立项和出版前审定工作中,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所涉及的思政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在教材选用的环节对“马工程”重点教材所涉及的课程要求相关课程负责人严格按照要求选用指定教材;对教学教学准备进行严格系统把关,以教师党员岗位建功为要求,确保每一位走上讲台的教师都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更加科学的课程观。逐步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学习,例如《中国历史变迁一疆域、民族与文化》通识选修课程,以当前国家内容外交政策为主题,在30人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下,由授课老师进行合理引导,以学生讨论分享为主,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加深对当前形势下党和国家所实施的一系列的大政方针的认识,提升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建设示范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库,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通过深入挖掘各个教学单位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倡导授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要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课程思政”重点课程。引导课程团队修订和完善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强化课程团队的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建设中做到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内容设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立项建设一批代表性强的“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军工文化概论》、《经济全球化与大国崛起》等一批反映学校军工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教育课程、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重点课程为引领,总结推广,带动更多课程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大力推进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通过鼓励一线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来开展相关的教改课题研究,将典型的举措和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系统的总结,为全校的课程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增进理念认识,推动实践,培育更多的优秀教学成果。同时,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动典型课程的教学示范,例如在《高等数学》基础课程中融入辩证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同时,定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指导和研讨交流活动,打造一批有积极影响的特色示范课堂。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就“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施进行分享交流、觀摩示范等,提升授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意识,提高其政治站位和德育意识。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9币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加强教学督导、专家听课,完善评课、评教指标体系,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思政育人效果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对有违师德师风的行为在教职工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实行“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班导师工作,在加强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同时融入价值观教育。
3制度保障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同时,学校也制定完善了一整套建设保障措施,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建设工作小组领导和指导下,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政策措施。加强各行政部门之间的联动,协同推进建设工作的开展落实,建立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党委宣传部、人事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为保证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地,制定了详细的强化和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着力探索形成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鼓励各学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去。 在建设经费支持方面,学校投入经费,保障工作顺利开展,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建设经费资助,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同时也在优秀项目评比中对具有示范效应的建设项目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的建设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4结语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课程思政”的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建设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育人的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课程德育才试点起步,相关的制度设计、管理机制等建设工作还任重道远。在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育改革创新手段和校内外的各类资源的整理能力还有待提升,欠缺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缺乏对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等方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需要高校的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共同的摸索尝试,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特色的建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