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大学图书馆藏张鸣珂诗集稿本考述

2019-06-13刘澍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2期

刘澍

关键词:张鸣珂;《寒松阁诗集》;稿本;批注

摘 要:稿本或钞本上的评语可以作为考证该书成书过程的重要资料。文章概述了张鸣珂与《寒松阁集》的诗集稿本,详细比对了稿本与刻本的不同,可进一步还原其成书过程,可谓弥足珍贵。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张鸣珂的稿本《寒松阁诗集》,曾经好友张文虎、勒深之等批校题跋,且于刊刻时多有采纳,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同时,经考证该书与上海图书馆藏一卷本《寒松阁诗》为同一部书,分藏两地。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2-0138-03

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清张鸣珂诗集十册,分别为:《寒松阁诗》七卷、《怀人感旧诗》一卷、《寒松阁骈体文》一卷、《骈体文续》一卷、《寒松阁寿言》一卷、《寒松阁文》一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左右双边,绿口,单鱼尾。绿格纸。毛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寒松阁集》八卷,清抄本”,笔者认为该著录信息并不准确。该书刊刻前曾先后经张文虎、勒深之等友人批注,后经学人谭献、刘履芬等名流题跋,并由潘景郑收藏。“全书评语题词,开卷殆遍”,且有名家批注,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1 张鸣珂及其存世的诗集稿本

张鸣珂(1828—1908),原名国检,字公束,一字玉珊,号寒松老人,晚号窳翁,浙江嘉兴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拔貢,官义宁知州,著《寒松阁谈艺琐录》《寒松阁老人集》等。张氏亦刻书,书室名为寒松阁[1]。张氏存世的诗集稿本有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寒松阁诗》三卷(清李慈铭序)及《寒松阁诗词》一卷,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寒松阁诗》七卷、《怀人感旧诗》一卷,南京图书馆收藏的《秋风红豆楼诗》七卷(清雷葆廉、孙仁渊评,清胡远、管庭芬、岳昭塏跋),以及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秋风红豆楼诗钞》(存一卷,清陈鸿诰、赵铭、孙仁渊等题词)。

2 黑龙江大学图书馆藏稿本《寒松阁诗》

2.1 稿本曾被潘景郑收藏

该稿本除有张鸣珂的多枚钤印外,还钤印有“景郑秘笈”“宝山楼”“吴县潘氏图书”“景郑”“潘承弼藏书记”等。潘承弼,字良甫,号景郑,别署寄沤,江苏吴县人。他早年入章炳麟、吴梅门下,后专研古学。他是我国著名的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著《著砚楼书跋》等,藏书处为“宝山楼”“著砚楼”[2]。潘氏于《著砚楼书跋》载:“此先生遗集稿本十八册,予得收之。贾人谓是已经传刻,不复措意,予以刻本堪之,未刻者盖居十之三四。”[3]

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稿本《寒松阁诗》中有潘氏夹批若干条。笔者将稿本《寒松阁诗》与清光绪十九年刻本《寒松阁全集》(亦称《寒松阁老人集》)进行对比,发现夹批所示文字与潘氏所言“分卷与刻本都不合”完全一致。如:稿本卷六后直接为卷八,缺少卷七。但是《怀人感旧诗》中的夹批为“刻本作第七卷”,笔者查验刻本《怀人感旧诗》确实被列入卷七,完全符合潘氏所言,“稿本卷五、六、八后,别附一卷,前三卷与刻本同,惟末卷所录,刻本无之。稿本《怀人诗》一卷,刻本列入第七卷中,不别为一册矣”[4]。综上所述,该馆所藏《寒松阁诗》即为潘氏当年所藏之稿本,而八卷实则包括《寒松阁诗》七卷和《怀人感旧诗》一卷。

2.2 稿本流转情况

潘氏曾在《著砚楼书跋》详述《寒松阁诗》稿本的收藏源流、刊刻始末:“嘉兴张公束先生,遗稿盈箧,所刊《寒松阁全集》,选录未尽先生之能事。遗稿身后俱归吾吴黄颂尧氏,黄固寒儒,生前以教读为业,力不足为先生传布,书生饿眼,仅珍此为压库物耳。黄氏殁后,书亦流在市廛间,吴儿居奇,不肯轻易换钱,先生一生精神,遂令散步南北藏家,益复不可捃拾,为可忾叹矣!”又言:“往岁余见《寒松阁遗稿》于邑中黄氏,得诗文词十数册,皆其手笔。校已刊集本,所删存不逮十五。散文及寿言并皆未刊,岂当时绌于财力,未尽付梓;抑虚怀不欲问世;遂致飘零易姓,良可慨已!”[5]潘氏自同邑黄钧家收得张氏手稿,“乃手自订定,请名流评识。及抗战军兴,景郑来沪,手稿失去无存”[6]。

3 稿本《寒松阁诗》迭经名家批注、题跋

3.1 张文虎、勒深之等批注

稿本内有许多批注,或粘贴于叶面天头,或夹条于叶内,这些批注至少有四种以上的笔体,其中有明确落款的为“虎”“丷豕”二者。笔者查考相关资料获知,落款为“虎”的即张文虎,落款为“丷豕”的为勒深之。因部分“丷豕”批注题于“虎”批注之后,故知张文虎批注在先,勒深之批注在后。

3.1.1 张文虎批注。张文虎(1808—1885),字盂彪,一字啸山,号天目山樵,江苏南汇周浦人,所校《守山阁丛书》《小万卷楼丛书》等,世称善本。他著有《舒艺室杂著》等。稿本诗集第一册的序誊录张文虎的题识:“集中诸作,固无美不臻然,毕竟近体为胜。不到鸳湖二十年矣,朝日菱花,晚风杨柳,楼台倒影,烟波荡胸,三复佳章,溯游宛在。甚矣,诗之能移我情也!光绪丙子闰夏南汇弟张文虎读于松郡东郭之复园。”笔者查考张文虎《舒艺室诗存》,卷七有《张玉珊大令鸣珂校经图》:“武陵山水钟英灵,三窥中祕游西泠(道光乙未、己亥、庚子,尝三诣文澜阁校书)。颐性老人旧开府,睠睠逢人问诂经(西湖诂经精舍,仪征阮文达公抚浙时所置也。甲辰夏,谒公扬州,拳拳问状)。”[7]按:乙未(道光十五年,1835)、己亥(道光十九年,1839)、庚子(道光二十年,1840)、甲辰(道光二十四年,1844)。综上所述,张文虎与张鸣珂早在道光十五年之前,二人就有诗文唱和往来。《寒松阁诗》卷二有《章韵芝将赴都门,招同家啸山丈(文虎)、沈约斋、耿伯斋(葆清),集钓诗馆》诗:“湖海重逢各鬓丝,十年前共泛琼卮。关河去住无长策,坛坫东南有主持(谓啸山丈)。乡味鲈鱼萦客梦,行厨樱笥惜芳时。彤廷待献严徐赋,南浦征帆挂未迟。”笔者参考《浦东名人书简百通》中的《张文虎致张鸣珂信》[8],札中张文虎自称“虎”,字体与夹批中的“虎”字相同。张文虎当年曾受聘校阅《史记》,亦常为时贤校勘诗文。因此,张氏将诗稿寄给张文虎校阅,当在情理之中。如:《太仓毕子筠大令华珍》的稿本原文为“贾生治策安,此才不少逊”。张文虎批注为“‘不少二字,似嫩,拟易‘夫岂。虎”。清光绪刻本依张氏建议,改为“贾生治策安,此才夫岂逊”。又如:《家理伯晋燮死事苕上诗以哭之》(之三)的稿本原文为“文字论交日,兰成射策年。前途同坎坷,后会惜烽烟。知己龙泉剑,筹时马腹鞭。凤喈桥畔别,挥泪各潸然”。张文虎批注为“第三首第三句拟易‘平生任肝胆,第四句‘惜拟易‘怅,第五句拟易‘阅世羊肠道,第六句‘时拟易‘防。虎”。光绪刻本依张氏建议,改为“平生任肝胆,后会怅烽烟。阅世羊肠道,筹防马腹鞭”。

3.1.2 勒深之题识。稿本中有“丁亥夏勒深之读”的批注和“勒”字朱印,丁亥即光绪十三年(1887)。勒公遂(1858—1893),字深之,一字省旃,江西新建人。光绪乙酉拔贡,著《门龠三宝斋诗》等[9]。《寒松阁谈艺琐录》称其“博览群书,尤长于诗。与本朝人仅服膺屈翁山、黄仲则二家。二家之诗,均能背诵”[10]。如:《暮秋书感用少陵秋兴韵》(之三)的稿本原文为“投林倦鸟畏高飞”,勒氏批注为:“‘畏字与‘怯字似有半黍之别。请诗家酌之。”光绪刻本依勒氏建议,改为:“投林倦鸟怯高飞。”又如:《慰农师自沪赴浙道经柘湖过访戎幕,赋此,并呈刘仲良师秉璋》(其一)的稿本第五句为“甘棠遗爱在,来解倒悬民”,勒氏批注为“第五句未协,‘扁舟乘潮至”。光绪刻本依勒氏建议,改为“扁舟乘潮至,来解倒悬民”。

3.1.3 迭经张文虎、勒深之批注者,多于刊刻时采纳。例如,《吴汉槎》的稿本原文为:“年少吴郎负盛名,天山万里赋长征。峨眉妒绝生谣诼,燕市论交见性情。”张文虎批注:“‘峨眉‘燕市对法近纤,而‘妒绝对‘论交似欠稳,请酌之。虎。”勒深之批注:“啸翁之言亦似是而非也。‘妒绝二字□不安易,‘见妒二字何如?”光绪刻本依勒氏建议,更作“峨眉见妒生谣诼,燕市论交见性情”。

3.2 章耒批注

诗集稿本中落款为“章”的校读,即章耒。章耒,字韵之,号次柯,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生,娄县人,纂《云间诗钞》十一卷。清代云间诗学甚盛,他曾与蒋迂石、贾芝房等组建“钧诗馆吟社”(近代上海两大诗社之一),撰《赋赋》[11]。例如,《上元雨夜偶成》的稿本原文为:“火树银花总寂寥,昏灯如豆度良宵。”章耒批注:“‘昏灯拟易‘灯昏。章。”光绪刻本依章耒建议,改为“灯昏如豆度良宵”。

3.3 张氏自校

在书衣题“己丑”(刻本入卷四)中,张氏自题“凡有红圈者,皆删去,不必录也”。笔者取刻本校之,则卷六删除四十六首,卷八删除二十三首,可见张氏遴选之严谨。

3.4 多人题跋

潘景郑曾言,黄氏“乃手自订定,请名流评识”,故稿本除书衣上有沈景修、黄山寿和魏彦等署名外,还有谭献、李仕棻、周闲、孙福清、黄燮清、李士棻和金夔伯等的题跋。

4 上海图书馆所藏张氏稿本与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所藏张氏稿本之比较

张氏存世的诗集稿本分别藏于南京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黑龙江大学图书馆[12],其中南京图书馆及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的《秋风红豆楼诗钞》已由张霞云撰文论述[13]。因此,笔者对上海图书馆所藏张氏稿本《寒松阁诗》一卷本及三卷本与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所藏进行比较,所得结论如下。

4.1 上海图书馆所藏一卷本(索书号:线善823356)

上海图书馆所藏稿本有《寒松阁文》二篇、《寒松阁诗词》若干篇。潘景郑的夹批注明“此册刻本为五、六、八卷,第七卷系《怀人诗》。另外,末一卷是未刻稿”,且该稿本中有无落款的批注,字体与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所藏稿本相似。可知,上海图书馆所藏稿本与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所藏稿本实为同一部书,分藏于两馆。

4.2 上海图书馆所藏三卷本(索书号:线善820772)

上海图书馆所藏三卷本为李慈铭序本,经俞樾圈选并批注。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所藏稿本序言中曾誊录俞樾为张氏文稿批注之题识:“大箸于芬芳悱恻中,仍复滔滔清绝,真王摩诘所谓‘天资清妙者也。仆客邸諠阗,获聆妍唱,如闻仙乐耳暂明矣。小有斟酌之处,黏驸上方,是?否?尚祈还教之。愚弟俞樾拜记。”上海图书馆所藏三卷本《寒松阁诗》即为俞樾批注,其中诸多诗歌前均戳有“樾”字圆形印,应为俞樾认定之佳作。此外,该稿本中有夹签“此册上半册与《秋风红豆词》相同。《齐天乐》止”,也是潘氏笔迹,故其应为潘氏当年所得。

清同治四年(1865),浙江书局成立。官书局初设之时,任总校、分校者多一时名宿。据《复堂日记》卷二载:“马中丞、吴学使奏开浙江书局,薛慰农、孙琴西两先生主之,高伯平丈、李莼客、张韵梅与予为总校,张玉珊(按:张鸣珂)、沈蒙叔、王松溪、陈蓝洲为分校。”[14]同治六年(1867),德清俞曲园先生(樾)主讲诂经精舍,同时受聘为书局总校,总领浙江书局的刻书事宜[15]。因此,张氏诗稿因得到文坛耆宿俞樾的批校、题识而增色不少。

5 结语

综上所述,上海图书馆所藏《寒松阁诗》一卷本与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所藏《寒松阁诗》八卷本为同一稿本而分藏两处。上海图书馆所藏一卷本、三卷本与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所藏稿本都曾被潘景郑收藏。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所藏《寒松阁诗》的书目信息应著录为:“《寒松阁诗》八卷,清张鸣珂撰,稿本,清张文虎、勒深之、章耒等评,谭献、樊增祥、刘履芬等跋。《寒松阁骈体文》一卷、《骈体文续》一卷、《寒松阁寿言》一卷、《寒松阁文》一卷,清张鸣珂撰,抄本。”

参考文献:

[1] 曹允源.吴县志[M].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2] 郑伟章.文献家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9:1702.

[3][4][5][6] 潘景郑.著砚楼书跋[M]//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99-300.

[7] 张文虎.覆瓿集·舒艺室诗存[M].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8] 柴志光,谢泽为.浦东名人书简百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36-39.

[9] 傅璇琮,许逸民.中国诗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806.

[10] 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M].民国十二年(1923)中华书局刻本.

[11] 上海市松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松江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12.

[12]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346.

[13] 張霞云.张鸣珂稿本诗集考述[J].文献,2014(4):118-123.

[14] 谭献.复堂日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7.

[15]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民国轶事摭拾[M]//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70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48.

(编校:孙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