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2019-06-13郑以新
郑以新
一、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學好知识的前提。因此,在组织教学时,首要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中的“36-8”时,按常规教法,教师会按照课本提供的模式指导学生摆小棒。学生顺着教师的提问方式思考和操作,会出现两种算法:①将8分成6和2,在36根小棒中先减去6根,再减去2根,于是有36-8=36-6-2=28(连续减);②将36分成16和20,运用前面学习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规则,先从16根小棒中减去8根,再加上20根,算式是36-8=16-8+20=28(叫加减法)。如果我们让学生离开书本,自主操作,学生不仅会出现课本上提示的计算方法,而且会产生比课本上的方法更新颖、更实用的计算方法,如先打开一捆小棒直接减去8根,再加上26根,即36-8=10-8+26=28(破十法)。课本上提供的模式虽然渗透有“破十法”,但没有这样来的直接。如果有学生将36分成16和20,先从20根小棒中减去8根,再加上16根,教师要提示学生这种计算方法要等到二年级才会学到。
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教师要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说、会说。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好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内容。一般来说,在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遇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疑难处时,在归纳、推理、概括遇到困难时,以及在运用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数学知识去判断正误时,都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
例如,在学习除法时,可以组织讨论“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以3÷0为例,如果0作除数会怎样);在学习多位数减法时,对有学生提出的“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的质疑,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研究百分数,可以围绕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弄清二者的交叉与包含关系。又如,判断“甲数比乙数多20%,那么乙数就比甲数少20%”与“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小”之类的易混、易错的问题时,则易于开展讨论。对于实地测量、实地考察等数学实践活动,更应组织小组合作去完成。
2.把握好讨论的时机、规模和时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充分地“愤”“悱”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讨论的次数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而定,一节课里,可以安排一两次,最多不超过三次。讨论的规模也要按实际的需要而定,二人互议、四人或五六人分成学习小组均可。讨论的时间要因内容和学生讨论的实效而定,难的问题时间可以长一点。
3.确保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学的一切活动形式都要从实际的效果去考虑,防止走过场和形式主义。要发挥讨论与交流的功能,就要认真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工作。这里的工作主要包括合作讨论的数学材料、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优生”与“学困生”的合理搭配等方面。
三、采用先独立后合作的策略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采用先独立后合作的策略。对于学生需要解决的每一个问题,必须经过学生独立地探索、研究和思考的过程。当学生在充分发挥他的潜能后还不能解决问题时,再借助合作的方式。这种在充分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合作,才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知识盲点,进而取长补短。
又如,在计算阴影部分面积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尽管不少学生找不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无所适从,但通过个体的思考,学生起码能够找到解题的障碍在哪里(上底不知道)。而通过合作探究,悟出了梯形同长方形面积、阴影部分同长方形的联系,从而找到了8×5÷2=20的解答方法。在这样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感触多多,体验更深刻。
因此,先独立后合作,实际上就是为学生首先提供了一个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有效克服学生可能出现的依赖性、惰滞性和呆板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