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四项创新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2019-06-13李碧武
李碧武
深化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整体提升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2016年,根据武汉市教育局统一部署,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了教育部“国家学前教育改革發展实验区”试点工作,我们以“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制度”为研究重点,以区域教研探索为切入口,聚焦教育教学,不断优化幼儿园教研环境和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
创新“行走服务”教研机制,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立足基层教研指导,借助专家和示范园区的资源优势,建立“行走服务”的教研机制,促进全市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统筹谋划,深入调查,建构区域“行走服务”教研机制推进框架。我们开展了区域、园所、年组教研制度建设专项调研,针对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幼儿园教研工作需求,确定了区域教研“行走服务”机制整体推进思路,建构了区域教研运行机制和运行范围,并将运行机制细化为导向机制、评价机制、活动机制、保障机制,将运行范围细分为区域、幼儿园、年组三个运行层面,落实教研责任区各项工作。
因地制宜,点面结合,建立区域“行走服务”教研机制推进策略。我们根据本地区、本园、本年组教研工作实际情况,围绕“教育部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制度”试点目标,制定出区域、园所及年组可行性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建立了专家资源库,让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理论工作者等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到区域教研活动中来,坚持开展“区域下园视导”教研活动、“走进边远园区、走进薄弱园区、走进新改扩建园区”的“三走进”送教活动,指导幼儿园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是将常规视导与分类指导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幼儿园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深入各级各类幼儿园,了解掌握教研责任区内学前教育发展实际,参与和指导区域内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和推广区域内各级各类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经验与成果。我们采取跨区域协作教研模式,运用分类指导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服务。
二是将结对帮扶与专题研究有机结合。结合市级“三走进”送教系列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根据结对园所实际需求,采取系列化、序列化帮扶措施,开展针对性专题研究,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园所之间发展的差异,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将学术分享与梯队培养有机结合。定期遴选有代表性的活动、案例等在全市展示,并召开相关质量分析会。通过市级学前教育教研部门开展学术分享、展示交流活动,将教师竞赛与专业提升有机结合,及时推广骨干教师的先进经验,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学术分享和梯队培养,打造市级“名师团队”,促进广大幼儿教师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创新“区域协作”教研模式,着力跟进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教研模式既是理论的应用,又是实践的概括,它形象而系统地展现了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有效的结合。武汉市学前教育通过教研模式方面的多样化探索,形成了一个个适合各区、各园又各具特色的教研模式,有效地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本质和规律,促进了学前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关注推进方式的顶层设计。为了进一步缩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前教育的投入水平、办园条件、师资配置的差距,缓解各区域幼儿园之间发展依然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创新市、区、园联动机制,推行跨区域“协作体”研究活动。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了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推进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以“重心下移,自下而上,蹲点跟进”的推进方式全面展开。
关注推进内容的合理设置。我们根据武汉市地域分布特点,以区域教研为引领示范主体,将参与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的幼儿园分片区划分,根据不同阶段幼儿园实际需求,采取“一个经验分享、一次现场教研研讨、一节课例研究”跨区域协作教研模式,紧紧围绕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研讨话题,根据基层幼儿园实际发展需求,以“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指导”“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支持与指导”“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组织与实施”“幼儿园角色游戏”等内容为研讨话题,进行跨区域教育指导与服务。
关注教研模式的特色提炼。2018年,全市各区提炼出一系列区域教研模式,如:江岸区的“三+四教研责任区”教研模式、青山区的“片区联动”教研模式、武钢幼教中心的“微视角”区域教研模式、汉阳区的“开放融合”教研责任区教研模式、武昌区的“公益普惠”教研机制模式、江汉区的“区域问题解决式”教研模式、新洲区的农村幼儿园“区街共管”教研责任区模式、硚口区的“信息采集与推送”教研模式、洪山区的“教科研培训一体化”的教研模式、武汉经济开发区的“小专题”教研模式、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公办园与民办园互动联动”教研模式等。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区域教研模式的创立,充分体现了我市教研活动鲜明的区域特色。
创新“技术融合”教研方式, 有效改进专业研修实施路径发展。
创新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技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实现教育技术和教研活动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建立“技术融合”网络教研制度。2017年,武汉市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全面上线,通过网络远程教研,积极打造区域“技术融合”教研协作体。在教研活动中,我们通过微信平台等网络社交媒体打造区域教研协作体,让每一位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教研活动的整体方案和精品课例、微格教学、专家讲座等相关课程资源,轻松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例如:市教科院下园视导走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永久幼儿园,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场内研讨与现场直播同步,这一次现场有200余名教师参与,场外观看现场直播教师达到3804人次点击量。
应用“技术融合”开展区域教研。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我们创建了“智慧课堂”应用模式、电子白板交互式应用模式和远程同步教学应用模式。通过这三种模式的应用,我们有效融合了学科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拓展了教研活动的实施空间。如:我们利用现有网络和云平台,尝试使用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引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时更加自主、积极参与互动。又如:运用远程同步教学,让教师通过网络与各行各业的人进行接触,拓展了学前教师学习的空间和视野。
拓展“技术融合”教研时空形式。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都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我们通过区域教研“家园互动合作研究”的专题研究,引领教师学会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家长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如引导幼儿园建立了网站、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等联系方式,通过针对家园共育的教研探讨和交流活动,让教师的教研时空得到拓展,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等成长情况,进而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达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创新“成果转化”教研制度,整体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躬身实践“服务”职能转型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相互作用。近3年来,我们已开展了160余次互动式区域教研活动,参与区域教研活动教师达到3万余人次,使我市的教研工作逐步形成了由“要我教研”到“我要教研”的可喜局面,区域教研也已升级成为一種盘活全市教研资源、沟通教师与专家的区域“协作体”研究机制。值得一提的是,“三走进”送教下园取得了极佳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引来了全国同行的关注,促进了我市作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工作的有序实施和整体推进。
2017年以来,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武汉、北京、上海、新疆四城市同步网络教研活动,多次接待新疆、宁波、杭州、郑州及省内等同行的观摩学习。我们在坚持武汉市内送教下园活动的同时,也开展了市外的送教交流活动。我们遴选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赴湖北省通城县、红安县、仙桃市、潜江市、利川市、襄樊市、荆州市、孝感市等地开展送教交流活动。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的教研员,也多次应邀到宁夏、仙桃、宜昌、荆门等地以及高校讲学。这些市内市外的送教交流活动,不仅让送教双方受益并共同获得专业的成长,也极大地拓展了武汉市学前教育学术交流的空间,使武汉“大教研”的品牌形象更加名副其实。
正确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关系。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园所发展的有效助力。我们以挖掘区域特色为宗旨,主持或引导幼儿园开展各项课题研究,打造武汉学前教育“大科研”的地域特色。我们系统设计并持续开展了“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制度优秀论文”“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制度优秀案例”“幼儿园教师优质教学活动”“湖北省黄鹤美育节”“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等教师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并指导教师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并取得可喜成绩,充分展示了武汉幼教名师的风采。各种送教以及教师竞赛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使武汉幼教课堂切实体现了“让每一位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课改理念。
近3年以来,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已有百余篇研究成果在报刊杂志发表,其中21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教师报》全文转载。我院编撰的研究成果《凝炼与创新——基于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制度的实践研究》《扎根与生长——基于新教研制度下保教质量提升教研活动设计与案例》将于2019年5月出版,作为服务武汉学前教育的《幼师成才汇》微信公众号,已逐渐成为教师专业交流平台。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