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加工贸易综合优势培育的路径思考

2019-06-13李国英陆善勇

国际贸易 2019年4期
关键词:分工优势制造业

李国英 陆善勇

在“中国制造2025”出台前,发达国家已相继推出了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美国力主“再工业化”,德国推出“工业4.0”,还有日本、韩国、法国等等,早已掀起了重塑全球制造业新格局的狂潮。由此可见,制造业是工业强国的必争之地。与此同时,被等同于是在价值链低端“卖苦力”的加工贸易,在中国外贸出口方式中所占的比重却是日益萎缩,是否还要继续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在国内争议较大。实际上,中国制造业的起步发展与加工贸易密切相关,是中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关键途径,也是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重要渠道。“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在政策上明确了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和开放的新时代。因此,研究中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形成建设工业强国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工贸易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上的主要表现

当前由于中国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增值率低,因此,压缩加工贸易也被推演为是转向“中高端”、提升价值链的途径,是对“调结构”的支持。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整个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由加工贸易承载着吸引外资、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重任,有竞争力的企业大都是通过加入全球产业链、以“贸工技”“干中学”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向“中高端”的爬升。到目前为止,这种机制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加工贸易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分工体系提供了机遇

中国加工贸易作为一项重要的对外开放战略,正是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加工贸易加速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是资金短缺和外汇短缺,而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模式正是通过发展有出口创汇能力的制造业有效缓解了外汇短缺,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其次,加工贸易有效弥补了中国制造业在技术、研发能力、管理、人才、品牌、国际销售渠道等多个方面的短板,缩小了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周期。最后,中国制造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全球分工,抓住了大规模的出口导向产业的跨境转移这个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大大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可以说,加工贸易是中国通过体制创新、扩大开放和监管方式创新抓住全球产业跨境转移的一个典范,大大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促进了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出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集聚效应。2010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并已成为许多重要制成品的世界制造中心,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二)加工贸易承载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任

在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加工贸易的作用功不可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可以说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出现的。以出口为例,根据中国海关和商务部的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中国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由1997年的14%一直上升到最近几年的50%左右,已占到加工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中国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更是突出,在2009年以前,都占到80% 以上,最高时达90%,最近几年也保持在6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随着加工贸易出口情况而回暖与降温。可见,加工贸易是中国参与高科技产业国际分工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三)加工贸易仍是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梯

按照世界上一些工业国家的发展路径,一般是通过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利用已有的资源、劳动力、政策等优势,加速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使得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接着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降低,最后这些产业大多通过两种方式谋求进一步发展。一是进一步产业转移,寻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像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二是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主要沿着“日用消费品—电子消费品—机械设备”演进,实现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表1 1997—2017年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商务部。

中国贸易结构的演变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是一致的。近年来,一些低端的加工贸易产业活动,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经陆续向海外转移,这意味着中国加工贸易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比重日益减少,也正由加工贸易下游国向上游国转型;另一方面,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中国的电子消费品、机械设备等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一些关键零部件与国外先进国家仍存在差距,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产业升级,通过加工贸易引进机械设备和技术仍是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梯。

长期以来,解释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都是依据比较优势原则。比较优势的源泉主要来自李嘉图模型的技术差距、H-O模型的要素禀赋、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规模经济和新兴古典学派的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这也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比如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通过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工艺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税务成本、环境治理成本、营销成本等,形成了低价格竞争力,造就了“中国制造”的神话,制造产能得到空前的提升,依赖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来获取加工贸易的利益,但是从2003年前后开始随着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赖以制胜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依靠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的粗放型增长也就无以为继,实际上陷入了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之中。

二、新时代加工贸易发展面临困境的新诠释——偏离综合优势

近些年,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一是加工贸易增值率[注]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可以反映出一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分工带给该国的经济利益。低,从1989年中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首次由负转正开始,虽然加工贸易增值率由20%逐渐提高,大多数年份是在40%~80%之间,在2009年后又呈现下降趋势,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76%和69%[注]根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4》、商务部综合司2014—2018年的数据计算得出。,可见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加工贸易发展水平有限,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二是国内产业链条短,产品缺乏升级动力,不管是来料还是进料加工,产品线都比较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不够,长期生产就会固守产业链的单一环节;三是伴随着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中国制造,其代工、加工特征明显,真正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研发能力弱,自主创新基因不足。

(一)综合优势战略

长期以来,解释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都是依据比较优势原则。比较优势的源泉主要来自李嘉图模型的技术差距、H-O模型的要素禀赋、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规模经济和新兴古典学派的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这也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比如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通过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工艺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税务成本、环境治理成本、营销成本等,形成了低价格竞争力,造就了“中国制造”的神话,制造产能得到空前的提升,依赖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来获取加工贸易的利益,但是从2003年前后开始随着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赖以制胜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依靠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的粗放型增长也就无以为继,实际上陷入了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之中。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原有的比较优势消失,意味着一国或地区无法再继续参与国际分工,但实际上在不少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国家的同时,又有很多新的产业继续在中国开始落地、生产,比如工业机器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销售地。仔细分析这些产业,就会发现他们的比较优势并不突出,但总的性价比却是最高的,也就是具备了要素禀赋优势(劳动力、资本、资源等)、分工创新优势(技术等)和交易效率优势(基础设施条件、制度创新等)组成的“综合优势”的产业继续参与国际分工,遵循了“综合优势原则”(陆善勇,2005)。该原则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即使在没有比较优势存在的情况下,如果该地区的要素禀赋、分工创新和交易效率三者动态叠加组成的综合优势更强,则就具有竞争优势。

具体来说,综合优势原则首先强调要素禀赋优势的动态演进,认为任何要素禀赋都不是静态不变的,都要根据缓慢动态的演进特征在长期中实现优势的迭代而不是比较优势的固化;其次,相对于要素禀赋优势的动态演进,以技术为核心的分工创新优势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最后,交易效率优势是要素禀赋优势和分工创新优势作用显现的保障,是综合优势原则发挥作用的关键。

(二)新时代加工贸易发展面临困境的新诠释

基于综合优势原则可以看出,中国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后较长时间内之所以取得较快的发展,就是因为诞生之初及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具备了要素禀赋优势(丰富的劳动力、土地、外资等)、分工创新优势(引进技术、管理)和交易效率优势(一系列加工贸易优惠政策、全球生产网络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综合优势,主要是承接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加工贸易出口的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也就催生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相比改革开放前大大增强了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之所以遇到困境,原因就在于:中国制造业长期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是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实质上是依据比较优势原则,过度依赖要素禀赋,走的是量的扩张和规模扩大的发展路径,在国际竞争中以低成本和市场规模取胜,但当各类要素成本上升后,要素禀赋优势就不复存在;由于长期依赖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也就进一步忽略了技术的动态演进和迭代,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无法形成以更先进的技术为核心的分工创新优势;随着各类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依靠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模式的加工贸易交易效率优势也不再显著,因此新的综合优势无法形成,结果中国制造业就被锁定在了价值链的低端,增值率低,也就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之中。

三、新时代中国加工贸易综合优势培育路径

为了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顺利实现,发展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今后应着重培育加工贸易发展的综合优势。具体路径如下:

(一)以创新驱动要素禀赋优势的动态演进和迭代

中国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和开放,表现在加工贸易上,就是要提升加工贸易的生产环节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所以新时代中国加工贸易综合优势培育要以创新驱动要素禀赋优势的动态演进和迭代,形成加工贸易的综合优势,提升竞争力。

一是通过万众创新驱动人力资源的动态演进和迭代,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集众人智,调动亿万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高层次人力资源优势;二是通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通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高端人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应用技术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为实现制造强国提供人才保障,筑牢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三是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科技攻关、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整合、共享创新资源,实现跨领域、多元化的创新,积极支持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政府要扫除各种阻碍创新的制度性障碍,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治环境,促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建立,加快破除由于考评体系、技术转移体系和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以及科技人员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导致的各种障碍,形成鼓励创新和扶持创新的有效市场机制。

(二)以转型升级提升分工创新优势

加工贸易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出口的加工深度和制造水平,中国当前主要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新情况,因此,新时代中国加工贸易综合优势培育路径的关键是通过转型升级提升分工创新优势。一是转变生产模式,要由低成本模式向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模式转变,借鉴佛山模式,通过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的真正提升实现大众产业领域的创新和高端制造。二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实现高质量的精细制造。三是多维度多层次打造智能制造,通过国家级智能制造重大工程、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等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构建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和智能制造跨界合作体系,强化智能制造人才保障,加强智能制造金融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以品牌建设打造中国形象,中国制造在具备创新驱动和卓越品质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品牌建设来增强其适应市场和延伸市场的能力,通过国际品牌影响力打造中国形象,使中国制造由“量变”到“质变”:树立国际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并将其国际化,以全球化视野明确品牌定位、提升品牌的营销和管理能力,改进品牌传播渠道,挖掘品牌的内涵,提高品牌价值。

(三)建设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提升交易效率优势

中国加工贸易将继续面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格局,以对外开放的主动来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非常关键,所以新时代中国加工贸易综合优势培育要以全球化视野建设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即从主要依靠政策优惠转到依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通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的通道,提升交易效率。

首先,要加快实施中国的大自贸区战略,构建更多的双边和多边的自贸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通过自贸区建设引智引才,借力借智,构建高端产业。其次,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通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基础设施通道和制度通道,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转移过剩传统产能,转移低端产业。最后,完善对内对外开放相关的配套措施: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和境外投资便利化、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健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服务保障体系。将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的《外商投资法》,明确规定了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给予国民待遇,无疑将极大地增强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四)以梯次化布局构建综合优势产业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观点,主导产业是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并能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显然,中国过去以低技术[注]英国经济学家桑加亚·劳尔将当代人类经济产物划分为高技术、中技术、低技术和资源为基础等四类产品。和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已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但如果全部以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也很容易陷入“赶超困境”,因此,新时代中国加工贸易综合优势培育要以梯次化布局构建综合优势产业。

由于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大不相同,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高科技人才大量聚集,高技术产业更易构建成为综合优势产业,通过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创新硅谷”,加速创新成果向产业活动的转化,这些地区很可能成为制造业的世界研发和创新中心。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在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利用新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即以“绿色制造”为核心的中低端产业作为其综合优势产业,低碳战略应当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首选。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在原有基础上,应以精细重化工业为综合优势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的创新与提升,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内陆沿边地区则应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引资思路和构建支撑平台等多种途径,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

通过上述布局,区域综合优势产业梯次分明。东部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为中西部地区的中低端产业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反过来中西部地区的中低端产业也能为东部提供零部件和初级制成品,各区域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优势互补。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下,生产要素在区域间、产业间流动,以及上下游相互依存的供求关系、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等都促使产业不仅能够实现前后向的链式关联,还能以网络的模式在空间展开,形成有机的分工和生产网络,即网络化互动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这种网络化互动,大大降低企业和产业的制造成本和融资成本,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加工贸易水平。

猜你喜欢

分工优势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矮的优势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画与话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