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育插秧方式在晚稻上的应用效果

2019-06-13李超候祖平刘洋

中国稻米 2019年3期
关键词:澧县晚稻行距

李超候祖平刘洋

(1澧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澧县415500;2澧县农业局,湖南 澧县415500;第一作者:283044420@qq.com)

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推广,技术模式基本成熟,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户的田块比较分散,限制了机插秧技术的应用;二是农民掌握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参差不齐,育出的秧苗素质不一[1];三是机插机械性能有差异,机手技能水平不高。因此,笔者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8种水稻不同育插秧方式进行了大田对比试验,以选择适合澧县当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方式,实现种稻效益最大化,提高该地区水稻生产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田位于澧县城头山镇车溪社区三组,田块方正,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等,农田基础条件较好,交通较为便利,辐射范围较广。

1.2 试验设计

共设8个处理:T1,普通毯秧机插,插秧深度为2 cm,株行距为 12 cm×25 cm;T2,普通毯秧机抛,插秧机秧爪抬起分秧后让秧苗自由下落至田面,株行距为12cm×25cm;T3,钵毯秧机插,插秧深度为 2cm,株行距为12 cm×25 cm;T4,钵毯秧机抛,插秧机秧爪抬起分秧后让秧苗自由下落至田面,株行距为12 cm×25 cm;T5,钵秧手插,插秧深度为2 cm,株行距为12 cm×25 cm;T6,钵秧手抛,密度为 38 丛/m2;T7,习惯密度软盘抛秧,密度为39丛/m2;CK,同密度软盘抛秧,密度为37 丛/m2。T1、T2、T3、T4、T5、T6、CK 等 7 个处理播种量为45 kg/hm2,T7处理播种量为30 kg/hm2。每个处理面积20 m2,3次重复。小区间留宽为45 cm走道,周围设保护行。

1.3 田间管理

普通毯秧、钵毯秧采用基质育秧,秧盘规格为58 cm×25 cm×2.5 cm[2]。钵秧、抛秧采用田泥育秧,钵秧盘规格为12×29孔/盘,抛秧盘规格为353孔/盘。每hm2秧田施复合肥300 kg作底肥。6月27日播种,7月19日移栽。机插规格12 cm×25 cm,抛秧密度为33丛/m2。每hm2大田施40%复合肥(N、P、K含量分别为22%、16%、10%)600 kg作底肥。苗期及穗期追肥:尿素135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3]。普通毯秧机插、钵毯秧机插采用行距为23.1 cm(7寸)的插秧机,机插后进行人工补苗。栽插后因为遇暴雨田间积水,普通毯秧机抛和钵毯秧机抛2个小区漂秧较多,再次补苗。各处理病虫害防治措施同常规统防统治。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T7处理由于播种密度低,孔径虽小但地上部分生长空间大,在绿叶数、茎基宽、地上部鲜质量等方面表现最佳;CK次之。钵育秧秧盘孔径较大,内溶物多,根系发育良好,叶龄最大。钵毯秧兼具普通毯秧和抛秧的优点,成秧率最高。

2.2 对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各个处理实际栽插中基本苗差异较大,这与秧苗素质、不同机械之间的性能差异、机手熟练程度、人工抛秧习惯等因素相关,CK的基本苗最多,T5处理最少。T6处理、T7处理和CK返青快,T1、T2处理返青慢。CK抽穗及成熟最早,T1和T2处理较迟。

2.3 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CK由于基本苗足,有效穗数最多,而T2和T5处理有效穗数较少。T4处理总粒数最多,T1处理最少。T2处理实粒数和结实率均最高,T6处理均最低。T7处理千粒重最重且理论产量最高,CK的千粒重最轻,T5处理理论产量最低。T1处理综合表现最佳,实际产量最高,而T4处理实际产量最低。

表1秧苗素质考察结果

表2生育时期及移栽密度田间调查结果

表3经济性状调查和产量验收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普通毯秧机插在晚稻栽培试验中综合表现优良,实产最高,该技术模式表现比较成熟。钵毯秧在机插时如遇土壤湿度稍高则不易向下滑动,相比普通毯秧在机械栽插时对土壤湿度适宜度要求高,该技术模式在晚稻生产上应用比在早稻生产上应用表现要差,可能与田间积水受淹漂秧补苗有关。普通毯秧机抛实产表现一般,钵毯秧机抛实产较低,生产中机抛对大田平整度和田间水分管理要求较高,极易造成漂苗缺丛多、返青慢、成熟期推迟等现象。综合早、晚稻两季生产表现,机抛模式应用受限因素较多,不宜大面积推广。钵秧育秧方式与抛秧差别不大,只适合泥浆育秧,用商品基质或营养土进行机械育秧生产成本太高,不利于工厂化育秧。钵秧插秧机械不太成熟,栽插质量较差,且工效极低,该技术模式生产上应用价值较低。抛秧成熟期较早,在晚稻生产试验中,习惯抛秧产量比同密度抛秧产量要高,与早稻试验结果相反,抛秧密度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抛秧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时间较长,技术成熟,在生产上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现阶段适宜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区域应以普通毯秧机插为主要推广模式,因自然条件、经济条件限制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的区域以抛秧为主,在生产中要合理控制好抛秧密度。

猜你喜欢

澧县晚稻行距
北疆杂交棉稀植等行距机采模式研究
晚稻帖(外一首)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辽宁不同生态区行距配置对玉米形态、光合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传承先辈精神 再造澧县辉煌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常德澧县举办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班
常德澧县召开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工作会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广州乘车海南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