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灌溉对南疆水稻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19-06-13文孝荣赵志强王奉斌唐福森康民泰袁杰石书兵
文孝荣 赵志强 王奉斌 唐福森 康民泰 袁杰* 石书兵
(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830052;2新疆农业科学院温宿水稻试验站,阿克苏843100;3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第一作者:348272317@qq.com;*通讯作者:649289794@qq.com;691467566@qq.com)
水稻对新疆农业生产起着巨大作用。稳定和发展新疆水稻种植面积,对新疆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新疆因其独特的气候、地理、土壤等自然条件,水稻产量高、品质好,被人们所青睐[2]。
在整个生育期里,每667 m2水稻灌水300~400 m3就可满足其生理需求。但因新疆独特的气候条件,水蒸发量更大,加上不合理的灌溉,在实际水稻生产中,平均每667 m2用水量超过850 m3,甚至更多,造成用水的极大浪费,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4]。因此,研究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在保证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减少灌溉水的浪费,对促进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5-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8年设在新疆农业科学院温宿水稻试验站,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偏上,耕作层主要集中在0~20 cm,有机质 39.83 g/kg、速效氮 220.5 mg/kg、速效磷 43.9 mg/kg、速效钾 324.31 mg/kg、pH 值 8.05;0~20 cm土壤体积饱和含水量52.5%;前茬种植水稻。
1.2 试验材料
选用新稻11号与新粳2号为试验材料,均由新疆农业科学院选育。其中,新稻11号为南疆地区主栽品种,每年种植面积在3.4万hm2以上。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常规灌溉和控制灌溉2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面积为160 m2(种植2个品种),品种中间留宽为60 cm的走道,每个处理单独隔开,做防水处理,以防各小区之间水分互相渗漏。4月5日育苗,5月5日进行人工插秧,平均每丛5株,株行距30 cm×15 cm,田间管理与大田生产管理相同。
控制灌溉处理:在水稻秧苗移栽后,灌入深水进行护苗,保证返青活苗,但是水深不能淹过苗心,在返青以后的田面不再建立水层,进行控制灌溉管理。根据不同生育时期需水量控制土壤水分,以土壤饱和含水率为上限,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为下限,在土壤含水量达到控制下限时开始灌水。
常规灌溉处理(CK):水稻全生育期灌水同当地大田生产,采用抽水灌溉。
据统计,插秧后,常规灌溉处理灌水的次数为20次,控制灌溉处理灌水的次数为16次,控制灌溉用水量为438.5 m3,常规灌溉为572.9 m3,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节约用水23.5%。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表1不同处理生育期比较
表2不同处理水稻总茎数情况 (株/10丛)
表3不同处理的水稻株高变化(cm)
1.4.1 各处理需水量
每5 d观测1次土壤含水量,在土壤含水量接近控制下限(根据张力计读数确定)时进行抽水灌溉,试验各小区装有进水管,并装有配套的水表(或流量计),采取水泵抽水计量,记录每次抽水时间、灌水量。
1.4.2 分蘖消长动态
返青后,每个重复选择生长均匀的连续10丛进行定点,每5 d观测1次茎蘖数,直至抽穗后茎蘖数不再变化。
1.4.3 农艺性状
1.4.3.1 株高 返青后,每个重复选择生长均匀连续10丛进行定点,每5 d测量1次,直至株高不在变化,抽穗后测量地面至最高穗尖的高度,抽穗前测量地面至每丛最高叶尖的高度。
1.4.3.2 叶面积指数 在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每个小区取长势均匀的连续5丛,以长×宽系数法测定叶面积,再计算叶面积指数。
1.4.3.3 叶绿素含量 水稻抽穗开始,每个重复小区选择长势均匀的连续10丛定点,每丛再定点1根稻苗,用彩线做好标记,每个星期用SPAD-502型叶绿素仪测量1次,测定上3叶的叶绿素含量,每片叶测上中下3个部位,最后取平均值。共测定5次,即在抽穗开始后 0 d、7 d、14 d、21 d、28 d 时进行测定。
1.4.4 考种与计产
在成熟后,每个小区连续取10丛生长一致,具有代表性植株进行考种,考察有效穗数、千粒重、穗长、穗粒数、结实率等相关性状,各小区实收测产。根据产量与需水量计算不同处理的灌溉水生产效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1可见,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2个品种的成熟期都提前了4 d,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都早于常规灌溉。说明通过控制灌溉,可以缩短水稻生育期,提前成熟。
2.2 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从表2可见,2个品种在不同灌溉处理下茎蘖数均表现先增后减。返青期过后进入到分蘖期,常规灌溉处理的分蘖数比控制灌溉处理高,进入到拔节期后,常规灌溉处理的分蘖数低于控制灌溉处理;在基本株数一致的情况下,新稻11号分蘖末期最大分蘖数常规灌溉处理是185株、控制灌溉处理是182株,而最终有效分蘖数常规灌溉处理是164株、控制灌溉处理是171株,成穗率常规灌溉处理为88.65%、控制灌溉处理为93.96%。新粳2号分蘖末期最大分蘖数常规灌溉处理是169株、控制灌溉处理是163株,而最终有效分蘖数常规灌溉处理是148株、控制灌溉处理是157株,成穗率常规灌溉处理为87.57%、控制灌溉处理为96.32%。说明控制灌溉可以提高水稻的成穗率。
2.3 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整个生育期,2个品种的株高均表现为随着生育期推进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控制灌溉处理均高于常规灌溉处理。说明合理的控制灌溉可提高植株高度。
图1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动态
图2新稻11号、新粳2号抽穗后叶绿素含量变化情况(SPAD值)
表5不同处理产量及产量构成
2.4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由图1可见,2个品种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在抽穗期前后出现最大值。但是整个生育阶段,常规灌溉处理的叶面积指数都大于控制灌溉处理,但差异不大。
2.5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图2可见,新稻11号抽穗后,在常规灌溉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控制灌溉条件下,叶绿素含量曲折下降,尤其是在抽穗后14 d至21 d时(灌浆期),常规灌溉处理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而控制灌溉处理小幅下降;除抽穗始期外,其他时期都是控制灌溉处理高于常规灌溉处理。
由图2可见,新粳2号在抽穗后,不论是常规灌溉处理,还是控制灌溉处理,叶绿素含量都呈下降趋势,总体上控制灌溉处理在前期下降比较平缓,且叶绿素含量一直高于常规灌溉处理。
综上所述,控制灌溉有利于保持叶绿素含量,使叶片能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促进营养物质往籽粒转移,有利于籽粒更好的灌浆,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2.6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从表5可见,新稻11号在控制灌溉处理下平均穗长比常规灌溉处理长0.33 cm,每穗粒数多6.0粒,结实率高1.25个百分点,千粒重高0.18 g,平均增产4.93%。新粳2号控制灌溉处理穗长比常规灌溉处理长0.56 cm,每穗粒数多6.6粒,结实率高0.78个百分点,千粒重高0.46 g,平均增产4.42%。
从表6可见,控制灌溉处理比常规灌溉处理每667 m2节约用水134.4 m3,水分生产效率因品种产量不同而不一样,新稻11号水分生产效率在控制灌溉条件下为1.69 kg/m3,比常规灌溉处理提高了0.45 kg/m3;新粳2号水分生产效率在控制灌溉条件下为1.72 kg/m3,比常规灌溉处理提高了0.46 kg/m3。
表6灌溉水生产效率
可见,控制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农田用水,还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实现节本增效。
3 讨论与展望
程建平等[8-10]研究认为,间歇控水灌溉有利于增加水稻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结实率明显提高,千粒重加大,最终比对照显著增产。刘艳[11]研究认为,与常规淹水灌溉相比,浅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产量较高,主要原因就是拔节孕穗期,干湿交替处理有利于“源”的积累和“库”的形成,生育中后期干湿交替灌溉有利于同化物的输出,促进籽粒灌浆结实,显著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提高结实率,从而增加产量。
本研究表明,常规灌溉处理比控制灌溉处理的分蘖数高,但最终有效分蘖数却是常规灌溉处理小于控制灌溉处理,成穗率也低于控制灌溉处理,说明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并不是用水量越多水稻长势越好。最终,控制灌溉处理的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都要高于常规灌溉处理,起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