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2019-06-12罗牡丹
罗牡丹
摘 要:语文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它往往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因知识储备和阅历积淀的不足,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是流于浅表的;另一方面,儿童天真率直,自然而成,更接近真实,且在不受背景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往往更有独特的视角。因此,本文就阅读教学中文本价值的取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本的价值取向主导倾向个性化主旨时代意义
何谓文本?一般地说,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而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为此,作为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的首席,对话中价值引导者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一定要吃透、吃準,正确把握、准确定位、合理提取,从而达到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熏染、塑造和提升每一个稚嫩纯真的精灵。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呢?
一、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凸显文本价值主流性
文本往往寄托作者的情感,蕴涵深刻的道理,表达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它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起着指导意义。文本的内涵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有主导倾向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其实只有一个,他不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文本的主导倾向。在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时候,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领悟文本,将决定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汲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职能,最终将学生的多元价值观纳入轨道,使他们领悟到文本的主流价值观。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童话《去年的树》时,先让学生认真的将课文读了一遍,然后提问:读完这个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1说:“我体会到了乱砍乱伐,会破坏生态环境。”学生2说:“我体会到了要珍惜友谊。”学生3说:“砍树的人很可恶,破坏了鸟和树的友谊。”学生4说:“树木很伟大,为人们点燃油灯,宁可牺牲自己。”学生5说:“鸟儿很真诚,历尽千辛万苦非找到树不可,就为了一个约定。”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个个见解独特,真是令我刮目相看!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都给予了肯定。这种多元理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的珍视。然而,我们不难看出1、3、4同学的答案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不能简单的给予肯定。深入文本,这篇课文的主导倾向应该是——做人要信守诺言。教师应该对他们的偏颇进行指导和帮助,或启发争论,或进行富有说服力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任何一个文本,必有其植根的土壤,教师得透过语言文字,而看到其产生的的历史渊源,那就能摸透其设计意图了。
二、把握文本的个性化主旨,凸显文本价值的独特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于学生各自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的差异,所构建的“意义”必然是极具个性色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进行探究性的阅读,领悟文本的价值所在,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文本的个性化主旨往往是在与同类文本相互比较中产生。例如:《触摸春天》一文,在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一大的主题之下,文本还是有个性化主旨的。抓“关键词”,第一个——“扑通”。蝴蝶在安静手里扑腾,使她惊讶,并把它带入了一个陌生的而又奇妙的世界。第二个——“张望”。她抬头张望,不是张望蝴蝶是怎么飞走的,而是心里在张望,张望对生命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联想和体验,就能领会到文本的个性化主旨(即:盲童也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只有自己对生活充满热爱;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天地)
正是这种解读才与《时间赛跑》分开来。《时间赛跑》体现一个大的主旨是:人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作者通过反复渲染,告诉读者:凡在时间里的事物是永远过去了,你是永远追不回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取文本的“这一个”价值,舍“这一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共性中的独特性,这样文本的价值才得以正确彰显。
三、把握文本的时代意义,凸显文本价值的新颖性
文本的理解来自于自身与时代的情境当中。现代人去阅读以前的文字,始终是带着一种现在的心态、情感,跟自己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就带有时代的气息。对于我们而言更重要的就是去发现、发掘这个文本的时代意义,赋予他新颖性,经典文章才会历久弥新。
如:山东省特级教师张伟教《再见了,亲人》,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是亲人?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当亲人?接着又提出:亲人是双方的,那么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又更进了一层。第三层推进——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后,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成下骨肉亲情。在今天和平时期,还有没有这样的亲情呢?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 。”我想,这个结论,跟作者写作的本意相差何其远也!张老师这样教是对文本作了一个当代解读,是解读出了文本价值的新颖性,是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吻合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把握文本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人文情趣……合理加以解读,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呐喊”,适度“灌注”,通过文本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地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