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对门诊新护士沟通能力及情绪智力评分的影响
2019-06-12李丹
李丹
[摘要]目的 观察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对门诊新护士沟通能力及情绪智力评分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7年4月开始实行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选择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院采取传统培训模式的30名门诊新护士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采取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的30名门诊新护士为观察组;培训3个月,比较两组新护士沟通能力及情绪智力评分。结果 培训3个月后,观察组新护士沟通能力评价量表各方面选项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了解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识别他人情绪方面及情绪智力评分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门诊新护士的沟通能力与情绪智力,有利于为医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护理服务人员。
[关键词]巴林特小组;门诊部;新护士培训;情绪智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3-143-04
护患沟通能力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相关研究称[1-2],新护士由于缺乏实际临床工作经验,工作压力较大,再加上部分新护士自身缺乏自信心等原因,使其对患者的情感关注较少,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普遍偏低,极易造成护理纠纷事件,护患关系岌岌可危。因此,开展针对新护士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训十分重要。巴林特小组培训是临床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技术方法,主要是通过心理治疗中的移情与反移情等基本技术,帮助医务工作人员提高识别自身与患者情绪反应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3-4]。因此,为了提高我院门诊新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本研究将讨论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对门诊新护士沟通能力及情绪智力评分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7年4月開始实行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选择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院采取传统培训模式的30名门诊新护士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平均(21.1±1.6)岁;包括中专学历6名,大专学历21名,本科学历3名;均未婚。另将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采取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的30名门诊新护士为观察组,新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8~24岁,平均(20.8±1.5)岁;包括中专学历7名,大专学历21名,本科学历2名;均未婚。经分析,两组新护士性别、年龄结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为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2)观察组护士均为自愿参加巴林特小组培训。排除标准:培训中途中断或自愿退出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新护士接受护理部门传统培训,由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授课教师,传授新护士心理健康、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每次课时1.5小时,共20个课时。
观察组新护士则接受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主要包括:
1.2.1 巴林特小组活动方案在第一次培训时,建立小组,并制定巴林特小组的活动方式与目的、意义等,建立较完善的团体规则与承诺,建立起小组所有组员之间的信任感,提高团伙凝聚力;然后按照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的要求,由我院具有巴林特小组培训经验及精神动力学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担任小组组长,主导本次巴林特小组培训活动,负责控制培训学习的时间和讨论目标,并能够把培训时讨论的主体与实际临床护患关系和沟通的细节相结合,鼓励小组内每一位新护士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防止小组内成员不友好地揭露患者隐私或者批评的行为发生;另外,组长在必要时还需扮演患者的角色,站在患者的角度与组员对话,让小组内新护士能够更加切实地体会待患者可能受到的伤害,引导新护士们认真思考与患者沟通的问题;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组长还可以通过列举护患沟通案例,提出“我们有哪些思考、感受、患者特点、患者会对护理人员有什么看法、哪些问题在沟通过程中被忽略、还有哪里需要改进”等问题,帮助新护士们更好地把握患者与自身的情绪,提高护患沟通技能。小组每周举行1次活动,每次2个学时共90min,共20个学时,并安排每个学时完成1个工作流程,并保证组内每位新护士都能轮流担任1次案例报告者,报告实际临床工作中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互动情况。
1.2.2 巴林特小组工作流程参考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流程,并切实结合本次培训的特点,为门诊新护士制定最适合的的工作流程:第一步,由小组组长询问小组内成员“谁愿意叙述1个自己在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发生沟通互动的案例”,大概1~2min时间,如若组内有多名新护士举手要求发言,则选择最早举手的新护士;第二步,由提供案例的新护士描述与患者的具体沟通过程及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报告完毕后,由其他新护士询问自身希望掌握的相关细节及问题,最后由案例报告者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予以明确的回答,大概耗时5~10min;第三步,小组内各个成员自由地表达自身对上述报告的沟通案例的看法、感受与建议,并简述自身听完报告后整体想法的改变,这一过程要求案例报告者认真倾听,不作发言,大约耗时20~25min;第四步,由案例报告者总结本次发言,并简述其他成员发言后的新认识及仍需改进的问题,对影响自身最明显的发言进行总结,此过程大约花费5~10min;最后,由小组组长进行总结,结束本流程,并对案例报告者表示感谢。整个完整的巴林特小组工作流程时间控制在40~45min,经短暂休息后便可进入第2个流程。巴林特小组每次活动均进行2个工作流程,如若在某个流程中出现无组员愿意主动提供沟通案例时,则由小组组长询问组员,并由组员在资料库中抽选案例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护士培训前、培训3个月后沟通能力和情绪智力评分。
1.3.1 沟通能力由门诊科室护士长担任评价者,结合自身观察与感受,并利用沟通能力评价量表[5]评价新护士的沟通能力,该量表共43项,其中前42项包括沟通的计划和准备、护患沟通的“启动”、收集信息、给予信息、获得并理解患者的观点、护患沟通的结束6个方面的内容,采用5级评分,总分在42~210分,得分越高,表示该新护士的沟通能力越强。最后一项为护士长对受评护士的总体评定,有5个选项,得分越高,表示该受评新护士总体沟通能力越好。该量表信度为0.925,信度较高。1.3.2情绪智力新护士利用情绪智力问卷[6]进行自评,该问卷包括了解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以及经营人际关系5个方面的内容,共27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情绪智力越高。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9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护士沟通能力比较
培训前,两组患者沟通能力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3个月后,两组患者沟通能力各项得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新护士在沟通的计划和准备、护患沟通的“启动”、收集信息、给予信息、获得并理解患者的观点、护患沟通的结束以及总体评定各项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新护士情绪智力评分比较
培训前,两组患者情绪智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訓3个月后,两组患者情绪智力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新护士在了解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识别他人情绪方面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相关研究称[7],约有80%的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与低年资护士有关,纠纷的原因与低年资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方面的技能普遍较差息息相关。因此,随着临床上护理需求的日益提高,提高低年资护士、新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尤其重要。
巴林特小组的基本理论为“医生对患者的倾听和关心可以起到类似药物的作用”,其在医患关系、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上具有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生的培训中,虽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尚较少,但其应用效果同样值得肯定[8-9]。本研究结果显示,以传统门诊新护士培训结果为对照,培训3个月后,接受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的观察组新护士沟通能力评价量表各方面选项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了解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识别他人情绪方面及情绪智力评分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示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门诊新护士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并有效提高护士的情绪智力评分。
这可能是因为:(1)巴林特小组并非是理论层面的培训,其讨论的是护士亲历的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案例,在其特有的活动过程中,能让新护士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分享与讨论,学会从更多角度与看待、认识问题,有助于新护士发现工作尚未发现的盲点,从而比较直接地强化了新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技能与实际应用能力[10-11]。(2)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是在团体情境中展开的,这种保密、相互信任、温暖且支持性强的团体气氛保证了培训的积极作用,并且还能有效促进组内各个组员主动在活动中参与、收集并报告案例[12];同时,案例报告和讨论过程中,倾听其他护士对该案例的观点与感受,培养了新护士的倾听能力,同时还帮助新护士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特点,极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护患关系、帮助护士处理自身情绪与人格发展[13]。另外,巴林特小组活动中的案例报告,不但可以引导、鼓励组内成员当面且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报告者案例的想法与感受,并能有效培养护士在沟通技发表言论过程中注意到不良情绪与攻击性言语可能带来的伤害,从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14-16]。
综上所述,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门诊新护士的沟通能力与情绪智力,有利于为医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护理服务人员,为护患良好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梅梅,施雁,李宏,等.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相关性情感体验及其应对策略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4):476-481.
[2]谢小红,魏侍萍,陈萍,等.责任护士沟通能力对护患关系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30):3804-3806.
[3]曹锦亚,史丽丽,赵晓晖,等.职业化医患关系技术(巴林特小组工作)培训需求和推广方向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1):119-122.
[4]蒋连英,黄争,杨燕飞,等.巴林特小组在医院医护人员技能培养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刊,2016,51(12):76-79.
[5]王伟,尹文强.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的编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709-2712.
[6]张玮.实习护生情绪智力与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0):2577-2579.
[7]李作为.巴林特小组对夜班护士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10(2):1202-1203.
[8]于帆.医患关系视角下的巴林特小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3):348-351.
[9]何燕玲.巴林特小组与全科职业化医患关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5,14(10):739-741.
[10]杭荣华,程灶火,盛鑫,等.巴林特小组模式对医学生共情与人际信任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4):783-788.
[11]庞娇艳,陆莉,陈翠华,等.巴林特小组及相关培训对医护人员沟通能力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0):60-63.
[12]王一波,曾军,黄劼婷,等.心内科护士巴林特小组案例的质性分析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12):1147-1150.
[13]沙悦,史丽丽.巴林特小组的实施与作用案例分享[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8):642-643.
[14]张辉,王苗苗,张岩.聚焦于改善医患关系的继续医学教育探讨-巴林特小组介绍及启示[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1):26-28.
[15]袁志敏.全科医生巴林特小组讨论实例展示[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5,14(10):742-743.
[16]高新义.巴林特小组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0):1455-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