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协同策略研究

2019-06-12易淼清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制造业

易淼清

内容摘要:跨境并购作为企业获取战略资源的重要手段而备受关注,但跨境并购策略究竟遵循怎样的演化路径?既往研究文献没有做出合理性解释。本文通过梳理吉利汽车跨境并购案例,构建其并购路径演化模型并剖析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协同策略后发现: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具有极强的逻辑关系,跨境并购策略的形成高度依赖于产业链整合的动机与手段,制造业跨境并购策略的演进路径呈现明显的层次递进特征。因此,我国制造业实施跨境并购策略需要深度协同企业发展阶段及其产业链整合动机。

关键词:制造业   产业链整合   跨境并购   网络嵌入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迅猛上升势头,跨境并购案例也大量增加,引起学界高度关注。据联合国贸发会统计数据显示(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历年《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中相关数据整理而来),2007-2016年期间,中国大陆企业跨境并购数量为593起,增长3.73倍,并购金额达到922亿美元,增长61.47倍。2017年制造业共发生114起并购交易,交易金额占当年中国跨境并购总金额的41%。中国制造企业大规模跨境并购的背景及动机是什么?Gubbi等研究指出,通过跨境并购可以快速获取生产要素、优势技术、市场空间以及管理经验等,加快补足关键性知识的短缺以克服后发劣势从而实现“蛙跳”赶超。另外,基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现象,分别有学者从赶超论、跳板论等角度进行解释。采用跨境并购实施产业链整合可以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但跨境并购作为产业链整合的具体手段,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机制?相关领域研究者对这一现象尚缺乏应有的关注。文献回顾显示,与本文主题相近的制造业跨境并购研究,主要做了如下方面的探讨:

Penrose指出,大多数企业难以单独承担最终产品形成的所有环节,企业必须要将内外能力进行优化组合以满足最终产品的生产并保证企业盈利,企业能力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也可以通过整合产业链上分散的环节而形成。Oliver和E.Williamson从交易费用视角指出,产业链整合的根本动机是减少机会主义,而整合方式是由内外部交易费用的比较而决定的。Pradhan认为,获取市场是制造业实施跨境并购的重要因素,其研究表明日本制造业跨境并购存在明显国别差异:在发达经济体如欧美以获取知识(knowledge)以增强其核心能力,在发展中国家则以获取市场和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为主。Pradhan的研究结论得到了Deng、蒋冠宏、张文勇等学者基于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实证研究成果的支持。李飞、王伟光等从网络创新角度系统研究了跨境并购对构建企业创新网络的重要作用,指出通过并购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对关键技术模块进行学习和创新,并通过本土产业链的协作实现技术溢出和扩散,推动整个产业链向高端跃迁。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对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的研究都较为丰富,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将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策略两者进行关联研究的成果非常少,即使有,也仅指出跨境并购有助于并购方实现对产业链的优化与控制,至于产业链整合如何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策略的制定以及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之间如何协同演进则尚未涉及。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剖析吉利汽车的跨境并购行为,构建其并购策略演进模型,并对制造业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协同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实施产业链优化和价值链提升提供参考。

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通过文献梳理,提升企业能力、降低交易费用以及获取规模经济效应是推动企业实施产业链整合的三大主要动机,产业链整合主要有横向整合、纵向整合以及跨链整合三种手段。产业链整合动机与产业链整合方式具有密切联系,即产业链的整合动机决定产业链整合的具体方式。跨境并购是实施产业链整合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完成技术、市场以及网络创新的获取。因此,产业链整合对跨境并购策略及其实施具有重大影响。基于此,本文拟将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策略的形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索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策略的协同演化机制,研究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二)研究方法

Weick认为案例研究能够掌握现象的丰富性,可以对现象进行厚实的描述,因而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Eisenhardt指出,在案例研究法中,随机样本是不可取的,因此选取典型案例是常用做法,但案例样本的选取应遵循典型性和极端性,并能解释所选择的研究问题。就本文而言,所选企业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企业是正在或者已经实施产业链整合的制造企业,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其次,企业的跨境并购次数频繁,且并购动机与模式不同;最后,该企业资料具有较强可得性。

(三)案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依据本文所设案例选择的三个条件,吉利汽车被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吉利汽车是国内民营汽车行业的龙头,已经在香港上市,其信息披露较多且信息质量高,同时也是专业媒体关注、报道的重要对象,有利于相关资料收集。

吉利汽车跨境并购主要阶段及其战略演进

(一)企業基本情况

浙江吉利集团初创于浙江台州,其创始人李书福在先后创办电冰箱和摩托车厂后,于1996年正式进军汽车领域并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制造公司,现已成为中国著名汽车品牌。截至2017年,吉利在浙江临海、慈溪、湖南湘潭、山西晋中等地设有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基地,拥有五大系列近三十款整车车型,并具有1.0L-3.5L全系列发动机及相匹配的手(自)动变速器研发生产能力。2003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成功登录香港资本市场,为企业国际化进程奠定初步基础。2017年,吉利汽车财报显示,公司全年总收益为927.61亿人民币,实现利润106.34亿元人民币,增长108%。2012-2017年,吉利汽车连续6年登上《财富》世界500强,在净资产收益率排行榜上,吉利汽车高居中国本土车企首位。

(二)吉利汽车跨境并购的主要阶段

吉利汽车超常规发展离不开成功的跨境并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发达国家汽车业,美国汽车巨头如通用、福特等陷入困境,为中国企业开展跨境并购创造了极佳机会,吉利汽车则成为本轮跨境并购的杰出代表。从2009年3月收购澳大利亚DSI变速箱公司到2018年2月收购戴姆勒奔驰公司9.69%股权,吉利十年的跨境并购可分为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三)吉利汽车跨境并购战略的演进模型

分析吉利汽车在三个阶段所实施的跨境并购后,发现其实施并购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产业链升级的迫切需要,即吉利需要以产业链整合实现其价值链攀升,实现从技术、市场到网络创新的逐渐提升。在三个阶段中,吉利的跨境并购呈现清晰的路径,即先完成技术获取,再获取市场,最后嵌入全球创新领域。以吉利汽车的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可以构建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策略的协同演进模型,如图2所示。

通过模型分析,吉利汽车通过跨境并购实施产业链整合的行为呈现三个特征:

第一,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具有极强的逻辑关系。文献研究表明,提升企业能力、降低交易费用和实现规模经济是产业链整合的三大动机,而通过对吉利汽车跨境并购案例的研究,发现获取技术、市场资源要素和嵌入创新網络是其三大驱动力。从模型中可以发现,产业链整合的三大动机与跨境并购的三大驱动因素之间存在极强的对应关系,即产业链整合动机和方式实质上决定了跨境并购的战略选择。

第二,跨境并购演化路径具有清晰的层级递进特征。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策略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内外部条件的完善。从研究中发现,产业链的三种整合手段:纵向整合、横向整合与跨链整合之间具有清晰的层级攀升演化特征,与之相对应的三种跨境并购导向分别代表了三个层次的产业整合战略方向。这样的演化路径取决于并购方所具备的产业空间扩展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跨境并购经历了从容易到复杂、从引入到嵌入的过程,驱动这个过程的是其拥有的资源、资本和知识。当产业链不够成熟时,宜采用技术导向的跨境并购策略;当产业链稳定时,宜采用市场导向的跨境并购策略;而当产业链需要异化创新时,则采用价值导向的跨境并购策略。

第三,跨境并购的动机与并购标的所在经济体的发达与否具有密切关系。技术动机、市场动机和创新动机的实现有赖于并购标的方拥有的资源能力。一般情况下,发达经济体企业拥有更多技术和创新资源,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则拥有更多市场资源。因此,要获取技术和嵌入创新网络往往通过并购发达经济体企业来实现,而要获取市场资源的时候则往往是并购发展中国家企业。

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境并购策略选择

依据产业链整合与跨境并购之间的协同演进机制,本文按照跨境并购三阶段分别从并购目标、并购方式、并购策略条件等方面分析我国制造业跨境并购的策略选择。

(一)以提升技术层级为核心诉求阶段的并购策略

跨境并购策略导向:瞄准能显著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标的实施产业链上下游并购。

技术升级是制造业产业链整合的基础动因。在此阶段,产业链核心企业要根据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技术需求,将产业链进行分拆和重构,按照技术路线匹配的原则优选并购标的,补充其在产业链上的缺失环节。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亟需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背景下,往往将具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企业锁定为并购对象,本案例中吉利收购的澳大利亚DSI和瑞典沃尔沃均属于这种情况。

跨境并购方式:技术导向的跨境并购通常采用纵向并购(垂直并购),具体包括持有上下游企业股份、兼并或者收购目标企业,其目的在于掌控产业链专业知识,提升核心企业对产业链条的整体控制力。

跨境并购技术条件:技术并购需求为跨境并购所常见,该阶段并购中,需要产业链核心企业已经完成初步的知识积累,能够有效承接消化外部技术并进行适度创新,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推动整个产业链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以优化市场布局为核心诉求阶段的并购策略

跨境并购策略导向:以优化产业链并降低新市场进入风险而对东道国现有企业实施横向并购。

当企业产能超越原有市场需求或企业面临新的宏观环境变化时,可能会产生将其现有产能向新市场转移的趋势。由于进入全新市场,企业会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等风险,控制风险便成为企业进入新市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往往会通过绿地投资或者跨境并购的方式来控制风险。产业链核心企业对海外同类企业实施约束以提升其在东道国市场的集中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从而获取市场和利润。在此过程中,通过市场扩展反向扩大并购方产业链规模效应,让其积累的资本和知识对现有产业链实施进一步优化。吉利汽车对马来西亚以及英国相关项目的并购,其目的就在于将过剩产能向外转移。

跨境并购方式:市场导向的跨境并购通常采用横向并购(水平并购),具体方式包括持有同类企业股权、兼并或收购同类型目标企业,其目的在于通过进入新市场,带动企业产能和知识的溢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产业链结构并实现市场多元化。

跨境并购技术条件:市场导向的并购方为亟需扩大海外市场的企业,要求其所并购的目标企业在海外具有一定的产品、网络、品牌等基础,且并购方拥有良好的海外运营团队,具备较强的海外市场运营能力。

(三)以嵌入新网络为核心诉求阶段的并购策略

新网络嵌入型并购策略导向:以嵌入新网络创新现有产业链以应对行业发展新趋势而对原产业链之外的标的实施并购。

产业链竞争力取决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当行业发展出现新趋势而现有产业链难以支撑发展趋势时,通过嵌入全新产业链网络实施产业跨链整合成为跨境并购的首选。郑大庆等人认为跨链整合往往产生于产业边界出现扩张或收缩导致新产业链出现时,这种新产业链可能会导致行业革命的发生,甚至会颠覆原来的供求关系而出现新的价值生成模式和新的主导技术。本阶段中,产业链核心企业通过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嵌入链外企业创新网络中心,跨越技术结构洞形成产业链创新扩展,向本土产业链和价值链溢出创新资源,在国际市场形成新的专利技术组合以取得竞争优势。吉利并购戴姆勒奔驰的目的在于通过嵌入新能源创新网络以实现对传统汽车产业链的跨越。

跨境并购方式:价值导向的跨境并购通常采用跨链并购(混合并购),具体方式包括持有同类企业股权、兼并或收购拥有全新产业链技术方向的目标企业,其目的在于通过进入全新产业链创新中心,共享全新产业链技术,通过技术扩散实现原有产业链网络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跨境并购技术条件:价值导向的标的方为产业新领域的风向标,其产业链代表了未来行业发展的新高度。此外,作为并购方应该具备基本的技术承接能力,能够融入全新的产业链创新网络中。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在现有研究中,产业链整合作为能深入影响跨境并购策略实施的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产业链整合对跨境并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不同产业链整合条件下跨境并购策略该如何协同?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跨境并购策略受产业链整合动机的影响。三种跨境并购方式与三种产业链整合方式形成对应关系,即技术导向的跨境并购往往采取纵向整合,市场导向的跨境并购往往采取横向整合,而网络创新导向的跨境并购往往采取跨链整合,其整合的内容分别为知识、产品和价值。因此,我国制造业在实施跨境并购的时候需要结合产业链整合动机与内容。

以跨境并购方式实现产業链整合需要考虑并购方的内外部条件。在纵向知识整合阶段,需要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实施并购,并购对象的技术要高于并购方且并购方具有较强的技术消化升级能力;在横向产品整合阶段,需要并购对象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且并购方具有较强的内部运营管理能力;在跨链价值整合阶段,则要求并购对象处于创新网络结构洞位置,能够为并购方顺利进入新网络提供桥接功能,而并购方则需要具备迅速融于创新网络的能力。

(二)展望

本文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对制造业跨境并购路径策略演化进行研究,尽管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在研究中还存在不足:首先,基于案例的可得性,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法,其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足够代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其次,由于产业链整合只是影响跨境并购策略设计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比如资本、产业政策等也会对跨境并购策略路径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但基于研究的可控性没有将其引入理论模型中。针对本文存在的不足,还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蒋冠宏,蒋殿春.中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投资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检验[J].世界经济,2012(9)

2.张文勇,张丽娟.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

3.李飞.基于创新网络的制造业技术获取型跨境并购整合与产业技术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7

4.王伟光,冯荣凯,尹博.产业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控制力能够促进知识溢出吗?[J].管理世界,2015(6)

5.刘青等.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研究—基于广延边际与集约边际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7(1)

6.郑大庆,张赞,于俊府.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

猜你喜欢

制造业
浅谈汽车制造业与航空制造业的异同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中国模具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西门子引领制造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