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的多元文化融合之浅见
2019-06-12卢珊珊
卢珊珊
【摘 要】2011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年1月,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指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训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要重视书法的文化教育价值,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关键词】书法教育;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199-01
书法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字额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而书法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环节。在书法技艺指导中,还要注重渗透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生活实际的融合,培养学生热爱中化文化的情感及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多元文化意识,达到知识与技能、精神的共同提高。
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教材编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教材(法帖)之外,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为此,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只有广博多闻,多学习不限于教材的历史文化、古今藝术,“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切实在书法教育中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文化氛围,让书法教育教学成为美味的“知识文化营养大餐”。
一、加强学科之间的资源融合,增强趣味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的书法课程教学中,书法练习中显单一枯燥,发掘学科间的文化多元联系,让学生对书法课程真正感兴趣,教学效果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充分利用与发挥教材的特色设计,符合学生形象思维为主。对读帖、临帖过程要按要求认真完成,书法园地的文化知识灵活的渗透于课堂教育教学中,书艺与书学贯穿于教材始末,学习目标明确,相互相生,相得益彰。
二书法课堂中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使书法课堂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与语文、音乐、体育、陶艺、品德、历史、美育等学科的多方位融合,如(应用语文中的成语“顾盼生姿”来形容“点的变化”,在教学“斜钩”时,借用体育动作的“斜中求稳”来形容字的重心平稳等。)恰当运用于书法教学中,通过与生活、情感、学科的联系,获得书法艺术的感知、体验与表现。
三做为老师的我,业余热衷于收藏,中国的收藏文化历史悠久,藏品中的文化元素与书法文化息息相关。有各种纸质上的字迹字体,文房四宝等有意义的收藏物品带到课堂中,或拍成照片利用多媒体与学生分享,如:清代青花瓷器上的欧体楷书“志在书中”;汉砖上的篆、隶书“永元”等题材,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惊喜,从中感受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营造浓厚的课堂文化氛围,力求经典性与丰富性,吸取历史文化营养
书法这门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与先人智慧的积淀,传承文化是我们当老师的责任。如何应用丰富的文化知识,创设情景,营造文化大氛围,旁征博引于课堂教学中,以下浅引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例:
记得上三年级第一节书法课时,有位同学举手:老师,什么是书法?除了正确的讲解外,我用很形象的比喻:你们每天都要做早操(体操),那你们见过各级各类表演性的体操吗?表演者用优美的技体语言表达出情感,这就是艺术体操,是美的升华。随后,我在黑板上写了个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品”字,又写了几个古代书法家书贴中的“品”字,问学生哪个好看?然后小结:第一个“品”字是“写字”,后面几个“品”字是“书法”,这个过程就是实用性和工具性的“写字”逐步提升到“书法”层面的过程。美的东西给人的第一视觉效果,愉悦身心,欣赏美是艺术学习的好开端。
书法文化源远流长,教学中离不开书法发展史的融合,以“日”字教学为例,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的形式,给学生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刻画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日”字形态是为一个圆圈中加一点,是以天上的太阳作为字体的由来;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日”字中间的点已经变为了比较平直的横了;到秦时期的小篆,“日”字形态开始定型;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后期的隶、草、楷、行、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汉字的演变,让学生感受到整个汉字的传承始终没有间断过。好奇心让孩子们感受到书法的博大精深,注意力更加专注。
字是有生命的,笔画像人一样有筋、骨、血、肉。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三年的书法学习经验,有一部分同学在课外坚持习字,有了一定的书写基本功,教学也可适当提高层次。当教学“笔力”技法时,先让学生欣赏楷书中的“颜筋柳骨”,转为主观的理解,读悟为要。如“时”字,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书法家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除了正确的起笔、行笔、收笔,问题在于:力何来?筋何来?一强调学生书写时中锋用笔,写出的线条才能达到一定的力量感;其次用墨方法,如美术色彩的轻重浓淡;三书写速度,快慢如音乐、舞蹈中的节奏美。课堂小结时,王羲之的“入木三分”,蔡邕的“笔软生奇”正是“笔力”的有力依据,学生豁然开朗,文化知识的融合渗透,加深了学生对书写技法的理解与应用。
提高书法课堂的广度与深度,形成多元文化意识。课堂教学进度循序渐进,切实做到引导学生读帖、临贴的两个基本教学环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写好几个字的层面上。古代书法家经典碑贴的赏析,拓宽视野,帮助学生对书法深度的理解,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例:在六年级书法课堂教学中,我印发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原文、释文及评析,让学生课外先阅读,提出了几个思考问题:“(1)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产生的历史背景?(2)顔真卿在什么样的心情下挥笔写下了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3)为什么我们还不懂得“赏析”? ”。当再次回到课堂上时,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试着用‘字如其人来形容顔真卿的书法与人品。”由于书法水平及知识面的局限,碑贴的“赏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学上的深度应具有弹性空间。通过经典碑贴文化内涵的熏陶与情感的融合,在提高学习深度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多元化文化意识。
中国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比比皆是,是课堂教育教学的一大资源。如:张芝的《临池学书》,智永《退笔成冢》,郑虔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等等,课堂中要不失时机地勉励学生勤奋为主。柳公权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故事,教育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经典性的书法家故事自然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逐步培养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三、重视校内外书法拓展活动,发展人文性和创造性,实现多元文化的整合
校内外书法拓展活动,给学生的创造与表现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平台。首先鼓励学生在课外书写实践的基础上多阅读,拓展知识面。二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开设了第二课堂《书法校本课程》,为有书法兴趣和书法特长的学生提供发挥潜力的机会;三利用节日开展“百人书法现场大赛”、“中国梦”等主题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书法比赛,参观书法作品展览。四组织师生义务书写春联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法的认识与应用,促进学生书法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让书法精神文化的层次得以升华。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高度重视,文件指出:“深入挖掘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去发现、领略汉字的优美和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是课堂实施的指导思想,也是书法教育教学目标的最好诠释。以上略举的书法教育实践尚是“书法中江河湖海”的“一掬水”,学无止境,“书法”让我感到每天的知识都非常贫乏,博才多学才是硬道理,才能真正做到把《书法教育教学的多元文化融合》落实到书法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培训与服务手册书法练习指导(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艺术课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