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语言的魅力与威力
2019-06-12宋甜莉
宋甜莉
【摘 要】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威力的武器之一,鲁迅作为一代大家,他的语言自然是向黑暗的势力战斗的有力武器,他的语言犀利、幽默、生动……在他的语言魅力的感染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与指责,尤其是他的反语,更是为今天的我们所叹服,那种通过大加褒扬、极力称赞却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的语言,有着其特殊的韵味。总之,鲁迅的语言艺术是我们今天的后人应该努力学习的,他用他特殊的语言感染教育了一代代的人民。
【关键词】语言;简练性;精确性;生动;形象;讽刺;新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276-0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当我们在赏析一些作品的同时,经常是从他的语言方面作为一个角度去分析的,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总是在语言上特别强烈的反应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区分不同作家艺术风格的极为重要的标志。
鲁迅的作品經久不衰,而且有不少名篇选进中学语文的课本中,他的作品总是很有深度,值得去揣摩、分析,我想探究这其中的原因,是有许多方面的,但是语言的魅力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鲁迅的语言有着很多方面的特征,在这里我将浅显的分析一下我所感受到的特点。
一、鲁迅的作品语言具有简练性
这一特性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他的作品不像一些作家繁琐,让人读不下去。记得老师上课曾给我们介绍过一个外国知名作家,具体叫什么我已记不太清了,总之我记得我看他的作品时,很厚的一本书文字小小的密密麻麻,开篇都读到将近一百页了,主人公还没从床上起来,前面这百十来页一直都是他的心理描写,夹杂着少部分的环境描写。当时看的那叫一个痛苦啊,等着主人公出现,可人家总是不正面出场,这真叫皇帝不急急死太监。鲁迅从来不用那些叠床架屋的修饰语、形容词,他在行文中总是力避拖泥带水的唠唠叨叨,无休无止的精雕细刻,他总是在抓住了事物的基本特征之后一针见血的描述出来,效果强烈,寥寥数语却刻画的形象、细致,极好的反映出了他的情感。由此可见,鲁迅文字的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契科夫说过:“简练是天才的姐妹”,所以说能做到既简练又不失效果的表达出自己所想,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鲁迅在《故乡》中描写的经典人物“豆腐西施”是让我们无法忘怀的,他短短的几笔“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就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模样生动的刻画出来了,既让人印象深刻,又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同时下文中对她的语言描写更是突显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在使用语言时就能够以少胜多。这说明语言的使用不单单是一个技巧的问题,它首先涉及到作家对所反映的对象的认识深度。否则,长篇大论,也是废话。又如在《离婚》中,作者也只用了寥寥数语,就将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小说中有一处写道:“前舱中的两个老女人也低声哼起佛号来,她们撷着念珠,又都看爱姑,而且互视,努嘴,点头。”这里,几个简单的动作,就把两个信佛的老女人对爱姑的不满情绪、品头论足的精神面貌活画了出来。“都看”是表示两人在分析、研究,“互视”表示两人在交换意见,“努嘴”说明她们对爱姑的不满,“点头”则表明两人的意见一致,这一连串的动作,生动的刻画了这两个妇人的形象,而且,每一个词都是最简练的状态之下,没有多余的字。
值得注意的是简练的前提是要有深刻的内涵的,并不是随便的缺字少词。记得一位作家的文章通篇只有一个字“网”,这不免有些让人费解,一个字的含义太广泛了,是可以任人随意猜想的。《明天》里有这样两句话:“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文字精练,但是含量极丰富,它写出了宝儿临死的情景,同时刻画出了单四嫂子的形象,以及她深沉的母爱,这种感情是震撼人心的。还有《兔和猫》中写到:“……还有一匹小狗名叫S的也跑来,闯过去一嗅,打了一个喷嚏,退了几步。”这句话的描写细致入微,让人读之后就真的感觉到有一只小狗在面前,做出了这几个动作,这使人不禁感慨作者观察的敏锐和仔细。
二、鲁迅创作语言的另一大特点是精确性
所谓精确性,就是确切地、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抓住事物所固有的特质。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这要求作者要能抓住事物最精确的特征,而且要有丰富的语言库存,从中筛选使用。比如《故乡》中:“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的一个“飞”字用的极为传神和显眼,表现了一个八岁乡村孩童在得知有远道而来的亲人时的那种兴奋好奇的心理,写活了一个儿童的神态,一字千金,实在精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于不同的人物针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恰当的描写,这也是作者的精确之处。像《兔和猫》中三太太买了一对白兔以后,“孩子们自然大得意了,嚷着围住了看,大人也都围着看”,同是看兔,一个嚷着看,一个默默地看,这就十分准确的表现出了孩子们与大人的不同。再如《风波》中几个蚊子是“哼着飞舞”一大群则是“嗡嗡的一阵乱嚷”表现了鲁迅小说中语言的贴切、准确达到了非常罕见的程度。有时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极精确的比喻,在《长明灯》里形容郭老娃的脸是“皱得如风干的香橙”,很好的体现了人物的样貌。
精确地语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精确的观察,鲁迅熟悉旧社会人物的心理、外貌等等,所以他的刻画才会如此生动、真切。《长明灯》中,当方头对茶馆女主人灰五婶开玩笑说“你(的手)现在也还是粉嫩粉嫩”时,作者写灰五婶“怒目地笑了起来”。“怒目”与“笑”本来是相互矛盾的,但此处却极为精当,写活了人物,原来灰五婶怒目是假,笑是真,体现了她内心的想法,喜欢别人的恭维,表面是在装装样子。这里表现了鲁迅对生活以及人物特征的把握到了怎样的精准地步。
三、生动性——文学必须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
生动性、形象性,可以说是文学语言的一项基本要求。枯燥乏味的语言是不能吸引读者的,鲁迅的小说运用生动的语言,灵活形象的表现了一系列人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的文学人物长廊,营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世界。
鲁迅小说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是通过两种主要的途径来实现的,即: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多么的不起眼,但就是这两种平常的修辞手法在鲁迅的手中却有如此的魔力,为他的文章增色不少。《高老夫子》中他描写毛资甫的大儿子之胖,说他“胖到像一个汤圆”,这个比喻形象贴切,使人一目了然。又如《示众》中写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店伙计无精打采地在店门口吆喝生意,可是当马路那边电杆旁出现一个巡警和一个被示众的男人时,这胖孩子立即跑了过去,小说是这样写的:“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气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这个比喻,也是既新颖又富于表现力的,它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是跑得多么神速。像其中还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等等,这种拟人的句子,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亲和力。再比如《社戏》中形容孩子们船行速度之快亦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实现其效果的:“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四、鲁迅的作品不乏新颖性
真正的好作品,无论在语言还是构思立意上都要有所创新,鲁迅的小说我们经常可以感知其创新之处。新颖的词汇,新颖的写法等等。《阿Q正傳》中写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远远传来了小尼姑的带哭的骂声,接着作者写道:“‘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读到这里,谁不会会心一笑呢?“十分得意”和“九分得意”对比用的是那么的贴切和自然,然而“九分得意”不是现成的词语,这是鲁迅独具匠心的创造,还有《社戏》中作者写他和胖绅士的拥挤“挤小在我的左边”和“胖开了他的右半身”,这种新颖的语言很有诱惑力,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是无与伦比的。
综上,其实以上几点是远不能概括鲁迅语言的魅力的,当然他的语言还富有别人无法企及的讽刺效果,这与他时常用反语是分不开的。《藤野先生》中对于清国留学生的“赞叹”:“实在标致极了”就是很好的反语例证。而且他的语言还很有幽默感以及含蓄之美,在他的杂文中多有体现,这些都与当时紧张、黑暗的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先驱,他的文章的艺术魅力绝不止这小小的一部分,标题的艺术、题材的选取、人物的命名、环境描写、独特的深度、以小见大、以古喻今、形式多样的结尾等,都是他精彩文章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无论哪一部分的艺术都值得今天的我们揣摩学习,从而延伸进我们自己的阅读习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