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事人本人不出庭制度的缺陷及立法完善研究

2019-06-12杨庆庆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诉讼立法完善缺陷

杨庆庆

摘 要:当事人本人不出庭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仅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参与诉讼,而当事人本人不出庭参与诉讼的活动,它包括原告本人不出庭和被告本人不出庭两种情形。其中,原告本人不出庭是指原告仅委托代理人参与诉讼的活动,被告不出庭则指被告仅委托代理人参与诉讼的活动。这两种情形正是本文所指的当事人本人不出庭。然而,笔者认为,委托代理人永远无法真正代替当事人的位置,在原、被告仅有委托代理人到庭的情况下就一律视为原、被告到庭存在明显缺陷。

关键词:当事人;诉讼;缺陷;立法完善

一、当事人本人不出庭制度概述

(一)当事人本人不出庭的概念厘定

在诉讼活动中,委托代理人与当事人本人就案件事实向法庭所作陈述不一致的,只能以当事人本人的陈述为准。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忽视当事人本人出庭制度,仅凭委托代理人的陈述作出判决,就会存在案件错判的隐患。

(二)当事人本人不出庭的原因分析

1.原告本人不出庭的原因

首先,原告存在违法行为。例如,目前,民间高利放贷现象较为普遍,江苏的泗洪、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高利放贷现象愈演愈烈,有失控的危险。放贷者在放贷时往往将利息从所出借资金中扣除,而借条载明金额则不仅包含实际借出资金和扣除的利息,而且另外约定违约金和利息。我国法律是禁止高利放贷的,法庭不仅不会支持高利贷,而且放高利贷还涉嫌非法集资犯罪,因此,放高利贷者本人往往不愿出庭接受法庭询问,而是通过委托代理人规避被法官问询的风险。还有些民间借贷案件,被告已经还款,但是,由于原告谎称借条已经销毁或者以新条换旧条未明确将旧条作废等原因被告没有收回借条,原告出现再次起诉的情况,这时原告往往将案件推给委托代理人,自己不愿出庭。

其次,原被告之间存在某种亲情或利益关系。原告起诉被告往往处于无奈之举,然而在不得不起诉之时,基于亲情考虑不愿意出庭与被告对质。还有些原告与被告存在复杂的经济关系,原告出庭有可能被被告正面反驳,无法获得支持,因此,原告不愿意出庭。

再次,原告事务确实繁忙或不便。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原告往往基于事务繁忙而无法脱身,只得委托代理人出庭代为诉讼。也有些原告由于路途遥远、健康等原因不便出庭。

2.被告本人不出庭的原因

首先,被告的逃脱责任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本应该承担责任的被告诚信意识较差,而通过委托代理人则可以有效避免被法官直接问询对于自身产生的不利后果,以期能够达到更少的承担责任或者不承担责任的结果。

其次,案情简单,仅通过委托代理人即可查清事实。许多案件案情较为简单,在被告本人不出庭委托代理人可以很好的代理被告出庭处理事务的情况下,被告完全可以把诉讼事务委托给委托代理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出庭接受法庭询问,这是目前诉讼中允许当事人本人不出庭的重要原因。

再次,被告本人事务确实繁忙或不便,不能出庭参加诉讼。诉讼代理制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方便当事人诉讼,在当事人事务繁忙或不便之时,可以全权授权或部分授权委托代理人参与诉讼,有时甚至能够起到比当事人本人出庭更好的效果。

二、当事人本人不出庭的缺陷

(一)委托代理人为胜诉可能歪曲事实

“法官作为审判权运行的主导者,在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任务就是对案件事实进行判断,并将案件事实归入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之下,同时选择相应的法律条文,由此推导出裁判结果。”然而,委托代理人中大部分人是以代理案件为业的,案源多少直接关系到其职业前景,而胜诉率高低则是影响案源多少的重要因素,胜诉率越高往往人气越旺,名气越大,案源越多,就能在激烈的法律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些委托代理人,为了胜诉往往故意作出虛假陈述或者隐瞒某些重要事实, 导致法院在案件事实的认定上存在错误。尤其是在被告不出庭的情况下,原告委托代理人就唱起了诉讼的“独角戏”,法官如果仅仅听取原告委托代理人的陈述,很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事实认定错误,造成错案的发生。目前,许多上级法院更倾向于维护实质正义,在这种情况下,下级法院就面临案件被发回的危险。

(二)弱化当事人对委托代理人的监督权

当事人本人出庭不仅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还有利于监督委托代理人的行为,防止出现越权代理、歪曲事实等情况的出现。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许多当事人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往往轻易将所有事务交由委托代理人处理,导致了在庭审中经常出现委托代理人信口开河、扭曲事实真相或者含糊其辞、一问三不知甚至严重不负责任作出危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然而,如果当事人本人出庭,则会有效监督委托代理人的发言,防止出现扭曲事实和危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

(三)法院公正司法容易被当事人误解

近年来,法院在司法公平、公正、公开、廉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司法为民工作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当事人本人不出庭的情况下,无论法院的裁决多么公正,其形象都只能通过委托代理人间接的传达给当事人。有些败诉方的委托代理人职业道德缺乏,为了抬高自己或者掩盖代理行为的失策,故意扭曲法院及法官的形象,用诋毁法官等方式为自己开责,给当事人心中留下法院高高在上,不负责任,胡乱裁决的负面印象,这种对司法评价的随意性很容易引发当事人情绪化甚至暴力抗拒执行等事件。

三、当事人本人不出庭的立法完善

(一)明确代理制度的价值

在我国,委托代理人在民事诉讼中并不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其代理权限来源于当事人,代理的后果也只能由当事人承担。然而,应该明确的是,委托代理人既不应是当事人的“传声筒”,也不应是当事人的“扩音器”,而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依据现有证据去追求法律真实,作出更有利于自己当事人的辩解。因而,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之一的委托代理人(主要指律师)成为“说谎者”群体是不应被允许的。

(二)规定当事人的出庭义务

除了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当事人必须出庭情形外,应赋予法官在一定情形下可以强制要求当事人出庭的义务,主要包括:①原、被告双方对案件的基本事实争议较大的,法官有权要求原、被告本人出庭接受询问;②被告缺席审理的,法官有权要求原告本人出庭接受询问;③证据存在瑕疵可能影响案件事实认定的,法官有权要求原、被告本人出庭接受询问。

(三)保障当事人出庭的话语权

法官要维持好法庭秩序,赋予当事人充分的事实陈述权,既要防止委托代理人擅自打断,也要对当事人陈述进行合理引导。认真听取当事人陈述,明辨是非,明察秋毫,在委托代理人的意见与当事人本人不一致时,以当事人本人的为准。对于委托代理人枉顾事实,主观臆断,阻止当事人本人发言的情形,进行批评教育,确保事实的查清。

猜你喜欢

诉讼立法完善缺陷
“诉讼”与“证据”的关联性解析
探究在诉讼中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权
印度电商为两大“缺陷”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