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即正义
2019-06-12云也退
云也退
《何故为敌》
作者:[德]卡罗琳·艾姆克
译者:郭力
出版:社科文献出版社·索恩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定价:49元
“想象力”三个字谁都认得,然而它的意义却不简单。《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自始至终都在宣讲想象力的价值,大学者汉娜·阿伦特则说,我们若拥有想象力,则看事物时一方面能保持距离从而做出更加公正的判断,一方面又能更切近地理解事物。
在《何故为敌》一书里,德国新锐作家和学者卡罗琳·艾姆克同样推崇了想象力的作用。她说,公民要抵制仇恨,就要诉诸想象力。她说的仇恨,是指德国开放大门接收难民之后,一些人对难民的那种民粹性质的恨意。那么想象力能起到什么作用?她认为,就如阿伦特所说,它能促使我们切近地理解这些难民,驱散心头的恐惧,对不同民族共处的未来怀有开放性的预期。
促使艾姆克产生这样的思考的,是一段视频。2016年2月28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流出。视频里,在德国东部边境的克劳斯尼茨,一些装载难民的大巴车遭到暴徒的拦路攻击。车上司机的面无表情、乘客的惊恐欲哭状、孩子牢牢攀住大人身体的手,同车外人满面的仇恨、口里喷出的“滚!滚!”形成了强烈对比。艾姆克看了视频,很惊诧,很失望,也很愤怒。她觉得事情不该如此,人与人之间不该有这样的敌意。
这里面有一种危险的思维,她说。她开始用一个学者的眼光来打量整件事。这些人仇恨、诋毁、攻击陌生人,甚至不在意被别人称为“暴徒”,为什么?他们打出的标语上写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规则、家园、自由和传统”,但他们并不觉得“自由”和“传统”是矛盾的,为什么?
她认为,此事并非仅仅存在于德国或那些接收难民的欧洲国家。她观察到:在群体之中,满怀仇恨的行动者只是很少一部分,而大多数人——无论在现场或是在电脑和手机屏幕前——都是没有明晰立场的观众,他们闻声而来,随着响动变大而越聚越多,这使得现场暴行的受害者承受了越来越大的羞辱。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這句老话放之四海皆有信徒,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确实是一种普遍现象。关键在于,不管群体是以什么样的标准——肤色、面貌特征、生活地域、爱好等等而区分的,不同群体之间能否产生善意,而不是滋生敌意?
艾姆克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想象每个穆斯林、每个移民、每个变性人或每个黑人会多么独特,无法想象他们在幸福和尊严方面有着跟自己多么相似的追求……他就不会认识到,那些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也是很容易被伤害的。”她认为,是想象力的缺乏使人们丧失了对“非我族类”的同理心。但她也承认,那些引发仇恨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有关移民恶性犯罪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根据偏好发送的网络新闻让我们身处的世界信息日益封闭、大多数人的观望从众助长了仇恨的蔓延……
相对于仇恨和冷漠,想象力、同理心需要耗费的能量更大。排斥、歧视、仇恨另一群人的理由可以是荒谬的,但这样做的人能从中找到存在感或安全感。作者援引了“想象的共同体”的观点,认为所有的共同体从根本上而言都是构想的产物。同胞之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着高度的同质性,而枪口一致对外的仇恨却可以让人们的共同体意识骤升,假如出现了暴力,则更可以形成所谓的“战斗友谊”。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那些给人群简单归类的范畴,做细致的观察和具体的分析;不仅要宽容差异,还要强调差异。
这些观点证明艾姆克女士持有最正的三观,而她也必将遇到这种嘲讽:等你自己被一个难民侵犯后,再出来说这些话吧!我不知道她能够如何反驳。事实上,像《何故为敌》这样的书,必然要遇到一个典型的困境:它所说的观点,接受的人早就接受了,而听不进去的人则永远不可能被它说服。那些只能把“非我族类”往坏处想的人,永远会把想象力丰富的人当笑话看。但《何故为敌》依然可能争取到一些原本置身事外或对相关事实看得不那么清楚的读者,促使他们去观察、想象,为差异化而庆幸。
艾姆克所说的想象力,也让我想起了《圣经·旧约》里的一个故事:摩西率以色列部落接近迦南时,派了十二个人先去探路并采摘葡萄,其中十个人回来时大惊失色地说,那里有巨人,他们看我们像一群蚂蚱,我们还是不要过去了。后来上帝把这十个人治死了,责问他们:你们把自己当什么人了?你们怎么没想过,人家可能拿你们当小天使呢?
新书推荐
《黑暗时代三女哲》
作者:[法]西尔维·库尔廷-德纳米
译者:高毅 高煜
出版:南京大学出版社·三辉图书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定价:69元
本书评述了三位女性:埃迪特·施泰因、汉娜·阿伦特和西蒙娜·韦伊。她们都是犹太人,也都是哲学家,都敢于批判她们的老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阿兰)。她们的著作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悲剧性事件有密切的联系,自身也被卷入时代的漩涡,或流亡,或殒命。
《重逢》
作者:[英]弗雷德·乌尔曼
译者:吴永熹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定价:42元
德裔英国作家、画家的这部小说,讲述了德国第三帝国崛起前夕两个身份迥异的16岁少年——一位是身世显赫的小伯爵康拉丁,一位是犹太医生的儿子汉斯——之间的友谊与命运。“书里没有瓦格纳式的狂暴,它就好像是莫扎特重写了《诸神的黄昏》。”
《創世记》
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
译者:傅贺
出版: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定价:42元
本书为普利策奖得主、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的最新著作。他认为,“自私的基因”不能解释演化过程的全部,是利他行为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群体选择产生的利他主义铭刻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是人之所以为人、人类文明之所以繁荣的关键。
《看上去很美》
作者:文华
译者:刘月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定价:49元
“上帝给了你一张脸,你却自己造就了另一张。”美貌的神话如何在消费革命的推动下愈演愈烈?本书指出,从芭比娃娃到韩流,美容经济的背后是全球化背景下审美观的折射;而中国女性对美的认知和身体实践,则进一步呈现了中国社会文化史的意涵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