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像竹子风雨再大也只是弯弯腰

2019-06-12

遵义 2019年11期
关键词:贝聿铭新馆大师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他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留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几乎拿遍建筑界所有的世界顶级奖项,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光线魔术师”,也被认为“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曾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的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博物馆周边的忠王府、拙政园、狮子林,浸润了他童年时光的记忆。渗透着传统中国文化印迹的苏州园林,令他自小开始体悟到建筑创意的美丽。曾有人说,苏州是贝聿铭设计精神的“中国原点”。

10岁时,贝聿铭随父亲来到上海,他为有着“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而惊叹着迷。很久之后,成为建筑大师的贝聿铭说,彼时幼小的他为“远东第一高楼”的高度所深深吸引,从那一刻起,心中埋下了建筑师的种子。

17岁,贝聿铭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1946年,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从哈佛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职业生涯,1955年,他创办了自己位于纽约的建筑公司——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无论走到哪里,贝聿铭时时不忘,自己的根在家乡,总是向别人介绍说“我来自中国苏州”。

2002年,85岁高龄的他,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亲切地称其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有生之年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他倍感感恩荣幸。

苏博新馆的精华之一,在于主庭院的山水园。为此,贝聿铭煞费苦心,他将中国古典的山水画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用石片来仿宋人米芾的“米氏云山”,呈现出一幅3D立体水墨山水。当时,一台升降机把各块石片上上下下摆弄了一周,才调到了贝律铭心中最完美的样子。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而不是流行风尚。他让光线来做设计,运用几何形状,喜好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材四种建筑材料。

贝聿铭多年的合作伙伴亨利考伯,形容他是“文化意义上的男扮女装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他创造的有着中国风的西方建筑,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全世界的瑰宝和财富。

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香山饭店,依照桃花源灵感建造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几乎享誉全球。

从个人经历到艺术世界,贝聿铭始终身处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缝隙”,他却潇洒言道:“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在世人眼里,他在东西方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之间穿梭。

70多年来,贝聿铭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据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50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就有24项获奖。1979年,贝聿铭荣获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

1981年,贝聿铭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年,获得日本帝赏奖;1986年,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

大师已逝,但其留下的建筑仍可供我们参观游览。“让更多的人来建设自己的祖国”,这是贝聿铭心中的一个夙愿,有待后人一起去实现。

猜你喜欢

贝聿铭新馆大师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投标)设计
深圳科技馆新馆
大师剪我也剪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贝聿铭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