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十三陵(上)

2019-06-12史国成

中老年保健 2019年6期
关键词:建文帝仁宗永乐

文/史国成

去过北京十三陵的游客都知道,十三陵的东边是今天的游览胜地蟒山(古时蟒为龙),西边是“虎峪辉金”,这就形成了风水先生说的“左青龙右白虎”。而在十三陵的总神路(继石象生处)两边,东边有昌平北火车站后边的龙山,西边有虎山,这又是一个近距离的左青龙右白虎。在这个风水宝地建陵是天赐之址。在这个三面环山,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11公里的盆地建有十三个帝陵(见附表),显得错落有致、优美壮观、精巧绝妙,完全符合古代的审美园林建筑学,今天我们看它更像是一幅壮观的古代山水画卷。

长陵

长陵是十三陵第一位墓主朱棣的帝陵。朱棣生于1360年,逝于1424年,享年64岁。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十岁封燕王,就藩北京。朱元璋在1398年去世,因其长子朱标也已过世,其长子长孙朱允炆继皇帝位,为建文帝。建文帝年少,见少识浅,一直在人们的呵护下长大,所以没有从政经验,优柔寡断。朱元璋在世时把所有儿子都封在了外地,朱棣封在北京。建文帝看到他的这些王叔们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故采纳了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意见,采取了削藩措施。削藩就是把这些叔叔的封地和爵位夺去。在不长的时间内削去了“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的爵位,只剩下了燕王朱棣。燕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故先发制人,以清君侧的名义,以帮助朝廷清除奸臣齐泰、黄子澄之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击败了其侄建文帝。建文帝是死是逃或是出家为僧至今不明,成为明史上的一桩疑案。

燕王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永乐”,仍都南京。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从此,北京成了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朱棣迁都北京的想法在永乐初年就有。永乐四年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后,朱棣基本上长期住在北京,让太子在南京监国,所有的奏章都要送到北京,北京已成了实际的政治中心。永乐十四年正式营建北京城,十八年建成,朱棣便正式宣布建都北京城,南京为陪都。

永乐帝在位时有几件事是为后人所称赞的。

《永乐大典》在文化方面他派大学士解缙和姚广孝等人编辑了《永乐大典》,此书汇集了永乐以前的大量文献资料,是我国历史上内容最为广博的综合性、集大成类书之一。

郑和下西洋在发展经济贸易方面,他在继位初年便派郑和带领强大的船队,装载中国当时的特产绸缎、瓷器等珍贵货物远航西洋各国,换取西洋各国的奇珍异品,并提高了明王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声望,这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例证。

发展北方经济在经济方面,永乐帝多次从南方移民到北方,这样改变了北方人口稀少、农业经济落后的面貌,使北方生产迅速发展,税收增加,出现了国库充实的繁荣局面,也为抵抗外来侵略增加了国力。

稳定边防朱棣先后五次率兵出征漠北,保证了长城以内的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永乐帝在继位初便开始选址营建万年之所。《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永乐七年五月,时仁孝皇后未葬,上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车驾监视,遂封其山为天寿山。”这段文字说:永乐帝的原配徐皇后(永乐五年逝世)在永乐七年也没有入葬,皇上命礼部尚书赵羾和廖均卿去选择墓地,他们选择了昌平县东黄土山。皇帝前去视察,认为黄土山名字不好听,遂改为天寿山。这是历史上的记载,不应有误。永乐十一年长陵玄宫落成,徐皇后葬入陵园。朱棣病逝于征漠北的路上,后也葬入他选址修建的长陵。

传说礼部尚书赵羾和阴阳先生廖均卿在北京选陵用了两年多,找了好几个地方。最早选择了延庆的屠家营,但因为“朱”和“猪”同音,猪进了屠家定遭宰杀,犯忌、不吉利。另一处选在现在昌平区西南的羊山脚下,但发现山后有个小村狼儿峪,猪旁有狼更不能用。也选过京西的燕家台,但有的大臣提出“燕家”和“晏驾”同音,也犯大忌。故最终选择了天寿山。

献陵

明成祖朱棣长子朱高炽与张皇后合葬墓。仁宗朱高炽虽然在位不到一年,但他是一个体恤民情、处事宽和的君主。如在他还未登基之时,一次祖父朱元璋命他和秦王、周王、晋王的世子们共同分阅兵士操练,其他三位王世子很快检阅完毕,而他回来最晚,太祖问他晚回的原因,他说:“早晨冷得很,士兵们还没有吃完饭,我让他们吃饱饭才开始检阅,所以回来晚了。“还有一次,朱元璋命世子们分阅大臣奏章,朱高炽阅后向朱元璋汇报的都是与军民国家利益有关的大事,对奏章中的错字从不挑剔,朱元璋对朱高炽说:“孩子,你疏忽了,这几处毛病你没有看出来。”他回答说:“孙儿没有疏忽,这不过是小毛病,不足以渎天听。”太祖听了高兴地说:“孙儿有君人之识矣。”

仁宗当了皇帝后,重用贤臣。对百姓的疾苦也比较关心,如受灾地区的百姓得不到当地政府官员的赈济,就要治官员的罪;对于受灾地区百姓当年的税款该免的免、该减的减。他说救人之穷就像救人于水火一样,一刻也不可迟疑。

仁宗1424年8月登基,1425年5月逝于钦安殿,享年47岁,葬献陵。

景陵

明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合葬墓。明宣宗朱瞻基是仁宗朱高炽长子,在治国方面颇有成就,他继承了其父仁宗体恤民情的宽松政策,多次下诏免除民间税收并多次救济受灾群众。他亲撰“织妇词”赐给大臣,并画成画挂在宫内,让朝廷大小官员了解农家的疾苦。在宫廷生活上,他十分节俭,反对奢靡,一切生活用品从简,只要仓库里有的,便不再购置新的。用人方面他亲贤臣,远奸佞。重用前朝的忠贞老臣,对于不称职的大臣,哪怕是自己当太子时的旧臣也一概不用,调出内阁。我们今天的教科书上称仁、宣两朝为“仁宣之治”。

宣宗还是一位能书善画、精于骑射的皇帝。现在存世的宣宗书画每幅都需要上千万元方得收藏。宣宗朝“宣德炉”是天下奇珍,更是价值连城。

宣宗1398年生于北京燕王府,1435年正月初三逝于乾清宫,享年37岁,同年葬景陵。(待续)

十三陵墓主一览(小档案)

猜你喜欢

建文帝仁宗永乐
朱棣“魂牵”建文帝
彩色笔动起来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宋仁宗好色
建文帝:猪队友不可信
逼近史实: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好马也忠诚
杨永乐油画作品
为一个错别字较真的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