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师歌清
——声乐教育家张仁清教授访谈

2019-06-12

歌唱艺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声乐教师教学

黄 萱

张仁清,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1925年生于上海;1940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就读声乐专业,师从俄籍著名声乐教授苏石林先生。1950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1965年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至今。从事声乐教学近七十年来,张仁清教授的众多学生,如叶茵、陈彧、杨小勇、黄萱、张茂林、周正中等,在国内外各类声乐比赛中屡获殊荣。1986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89年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优秀知识分子;还曾获得上海市首届文学艺术奖,并多次受到文化部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各类嘉奖。

2019年寒假的一个早晨,我按响了位于上海斜土路张老师家的门铃,伴随着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房门被打开—张老师那充满了慈爱与热情的笑脸正迎接着我,“来!快进来吧!我正有些心得要与你分享呢!”这笑脸还是二十多年前初次见到老师时的模样,似乎从未改变。记得那时,我带着一肚子声乐学习的疑惑与彷徨走进老师家,惊叹于七十多岁的她充满能量、不断示范的授课方式,折服于她敏锐的声音感知与洞察力、良好的音乐与外语修养、严谨的治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时光荏苒,如今,我也留校任教十五个春秋,张老师常常邀我到家里“切磋”技艺、交流教学心得。今年秋天将年满94周岁的她,仍担任着学校个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另外还经常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请她答疑解惑的声乐学生或教师。张老师每天上午九点至十二点给两三个学生授课,下午稍事休息后,或看看书或上上网,生活比较规律。我问她近来身体怎么样,她说:“除了腿部还有些不适,其他都好,你看我气色好吧?前段时间体检,医生说我的身体机能跟六七十岁的人差不多,哈哈!”张老师带着孩童般自豪的神情对我说。去年4月底,老师在家不慎滑倒,股骨骨折并做了全麻手术,现已基本康复。我笑着对她说:“您何止气色好啊,医生要是看到您上课,肯定要赞叹您的活力连年轻人都比不上!”的确,94岁高龄的张老师上起课来还跟当年一样,不停地讲解、不停地示范:“ma—me—mi”“hai—hai—hai”,中气十足!她的音色年轻而富有金属光泽,声音穿透力极强,着实令人赞叹!

张老师“哈哈哈”地笑着,让我坐下并对我说:“最近,我在反复观看俄罗斯世界杯时在红场举办的那场音乐会。我觉得唱‘斗牛士’的那个男中音非常好,还有女高音阿依达·嘉利弗莉娜,他们的声音都非常通畅、很‘竖’,看他们演唱时下巴也很松弛、自然地放下来,前一阶段我在教学上可能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下文,张仁清教授简称“张”,访谈者简称“黄”。)

20世纪50年代,为学生授课

20世纪80年代,在家练唱

张仁清教授(摄于1958年1月)

黄:说到俄罗斯,您年轻时就是跟随著名男低音苏石林先生学习的,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吗?您又是如何走上声乐这条道路的?

张:我的父亲曾经是上海比较有名的医生。父亲在我17岁就去世了,由于兄弟姐妹众多,所以性格开朗的我很早就担起了家庭的责任。以前,我上的是教会学校,在那里接触到西洋古典音乐。我从小喜欢唱歌,1940年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跟随苏石林教授学习,他是非常有名的外国专家,他曾经和夏里亚宾轮番演出同一角色,唱得非常好。高芝兰、沈湘、温可铮等也都是他的学生。抗日战争开始后,老师就离校了,但我一直都跟他学习,直至他返回苏联。期间虽有中断,但加起来也有七八年,这段时间对于各种歌唱理念的积累与沉淀,也成为我日后从事声乐教学的基础。我特别珍惜能够跟随老师学习的机会,即使后来已经工作了,我依然坚持学习。老师真的唱得很好,教我们时相关理论也讲得简单扼要,他强调了三点:“Mask”(面罩)、“Open Throat”(打开喉咙)和“Support”(支持)。

前排苏石林教授(右)和夫人周慕西,后排左二张仁清

黄:您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已经将近七十年,您觉得声乐教学有哪些特点?

张:声乐不同于器乐,小提琴、钢琴等乐器买来就在那里,而声乐的“乐器”要经过多年的训练才能造就。一个人自然讲话的声音是不可能穿过乐队到达剧院最后一排的,也不是能够完成各种声乐作品的艺术化嗓音,所以要有一个“开发”和“塑造”的过程。所谓“开发”,我的老师苏石林说的三点非常精辟,歌唱中的“气息支持”不同于生活中说话的呼吸,它的位置要更深;“打开喉咙”就是要保持住半打哈欠吸气时的喉头位置,让咽喉这个关键部位保持住“通道”的感觉,这也是刚才跟你提到的那几位俄罗斯歌唱家演唱时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这使得他们的声音上下贯通,非常“竖立”。

黄:我记得刚到您班上的时候,您所强调的“打开喉咙”使我受益匪浅。通过练习,我找到了“搭上”气息并“整身唱”的感觉。记得您那时经常做一个手势—用两手拇指朝脖子两边推开,并让我弯腰鞠躬来体会深的气息。

张:是的,打开喉咙时甲状骨是下来的,但要注意的是舌骨不能下来!一定要注意,甲状骨和舌骨必须分离!很多人会在放喉头时,舌骨也跟着压下来了。另外,打开喉咙和深的气息支持是要相互配合的。当我们深吸气时,喉头同时也会有所下降,更重要的是,唱的时候要保持住喉咙的这个形状,这是要练出来的!保持这个喉咙的形状,会让声带处于最佳的振动状态;深的气息则是要将下面的肋骨打开,同时后腰和背也要有展开的感觉,用气时小腹(这一点)往后背方向收缩。气息和声带的配合就好似提琴的弓和弦,既不能“琴弦”振动不足,发出虚而漏气的声音,也不能把“弓子”过度地按在“琴弦”上拉,要找到二者的最佳配合点。

黄:除了这两点,您还特别强调“面罩”。

张:是的!年轻的时候,我就发现好听的声音都是效果在前面、在“面罩”处。所以在学生的气息与喉咙配合得较好的前提下,我会尽量帮学生找到“面罩”,也就是高的声音位置。只有获得了高的声音位置,才能有更漂亮的音色,声音更具穿透力,唱起来也更省力。

黄:的确是这样!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对学生强调了“面罩”,他可能就会唱得有点儿“捏”和“挤”了。

张:在声乐的教与学中,很多看似对立的方面,比如深的气息和高的位置,声音的结实与柔软、明与暗、前与后……始终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不能因为气息要深而把声音位置也拽下来,变得沉重;也不能因为要高位置而喉头上提、出现挤卡的声音。另外,头腔与胸腔共鸣的比例也要根据每个人喉器的大小来调整,声音要有亮度,但又必须要有弹性、舒展的感觉。唱得好的人,声音听上去在前面,但不是把声音“逼”在前面,后面咽腔是保持开着的、通畅的。

黄:作为声乐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造出这样一个健康、协调、自如的歌唱乐器是多么不容易啊!您认为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张: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全面的素养。声乐艺术所涵盖的领域很广,教师除了自己要唱好、有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外,还要具备其他很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与修养。比如,要很好地理解曲目,就需要有较好的汉语、外语及人文修养;音乐的修养也要全面,有一定的钢琴弹奏能力;对嗓音的判断要敏锐,对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知道呼吸器官与喉部的构造与工作机理;也要具备语音学的知识,了解几种主要歌唱语言的元音、辅音的发音特点、方法和形成过程;还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

20世纪50年代在“上音”附中与同事周慕西(前左)、高芝兰(前右)等合影,后排左二张仁清

之前我已经提到,声乐学习与器乐学习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每个人的“乐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必须因材施教,研究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能和他们很好地交流,也要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因为这也是影响他们的性格、思维与行为方式等重要方面。有的时候,看似是发声上的问题,实际上是学生在声音的审美或概念上已经产生了偏差,又或者因心理上存在恐惧、怀疑、否定等不利因素,这种时候必须先从根源上找到原因。

黄:您觉得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还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

张:声音训练上要重视打基础,先把中声区唱好,不要急着扩展音域,曲目以意大利早期艺术歌曲(Arie Antiche)为主比较适宜。现在,有些教师不管学生的基础与年龄,一开始就给学生唱咏叹调,甚至唱普契尼、威尔第的歌剧作品,这是拔苗助长的做法,很不可取。

教师在学生的发声训练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分析学生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到底是哪个问题,并着力去解决,要像“榔头敲上去”一样迅速产生效果,并让学生感到确有进步,从而树立信心。有的时候不能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学生在歌唱发声时舌根处紧张,并牵扯到喉部,可能教师越是强调舌头放松,学生越是找不到放松的感觉。这时,教师不如去强调用深的呼吸与支持、吐字发音向说话时的自然状态靠拢,可能最终舌头的问题解决得更好。还有一点,就是要善于总结,教学经过一个阶段以后要回头看一看、想一想。

黄:教师给学生选择练声曲和演唱曲目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

张:练声是十分必要的,练声时要将“美声”的审美要求贯彻进来,比如五个元音音色的相对统一,声区内所有音都要均匀,还有声音的圆润连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声习惯或状况选择适合的元音进行训练,同时还要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练声曲,比如跳音、快速音阶或音型、长音等。初学者建议用下行音阶,有一定基础后再进行音区跨度大的练习。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像《西贝尔36首初步练声曲》《孔空声乐练习曲》之类的练声曲集作为教材。

另外,声乐训练中的曲目选择也很重要,要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还有适应声区(Tessitura)来选择。如果是学咏叹调,要选择与学生声部和类别对应的曲目,如果学生是轻型女高音就坚决不能给戏剧女高音的曲目。除了歌剧选段外,艺术歌曲也要同时进行学习,德奥的、法国的、俄罗斯的等,尽可能多接触。选择艺术歌曲时,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及现阶段需要训练的重点,如训练长线条的乐句还是快速跑动的音型,或者某个元音需要加强,来进行选择,并可以移调。在选择曲目的计划上,要“精练”与“浏览”并举,也就是既要有反复仔细打磨、能背谱合伴奏的曲目,也要有视谱演唱即可、大量“浏览”的曲目。因为积累相当数量不同风格的曲目,对于声乐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对教师也是很高的要求,因为有大量的曲目需要学习和掌握。我教学至今,总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而且现在记忆力也不如以前了,学习新的曲目比以前慢多了!

黄:从您的话中我还学到了一点—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要终生学习、永不知足。请您再谈一谈关于学生的话题,您觉得当代大学生和以前的学生有哪些不同?

张: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特点,现在的大学生眼界比较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的学习资源与途径,但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的碎片化也使很多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变得很短。学习和练习需要较长时间无干扰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另外,现在很多大学生是在家长的呵护(也许是过度呵护)下长大,因此他们可能心理比较脆弱,遇到困难无法面对。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是不行的。

1986年到成都讲学,后排左起:李戎生、陈彧、雷光宾、于连生、顾中思,前排:张仁清、姚志军

黄:的确是这样!您觉得学生在声乐课前要做哪些准备?

张:一节声乐课能否上好,跟学生的准备情况很有关系。现在,我上课前会先跟学生交流一会儿,请他说说上节课我的要求,他是怎样理解和练习的,要让学生说得清、讲得明,思想上理清了、有准备了,再开口唱,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好。所以,学生的课前准备,除了要把上节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好,该背的、该学的案头工作(张老师将对歌词及谱子上音乐术语、对词曲作者、歌剧故事及人物的了解与分析等,统称为案头工作)都做好,还要从心理上准备好,想一想教师上次课的要求、发声的状态,再看看谱子。

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觉得练声与歌曲的学习无法有效结合,对这个问题您有什么解决办法?

张:练声不是目的,所以练声一定要和作品的练习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用作品里的个别乐句,尤其是将唱起来不够自如的乐句,单独挑出来当作练声曲,从低到高在不同的调上进行练习;还可以在作品中不理想的声音处停下来,在这个音高上再次用相应的元音去练声体会。作品中的技术问题应尽可能不留死角,不能粗枝大叶。如果每次练习就是把作品从头到尾唱一通,这样是毫无意义的,必须细致、认真,有时甚至需要一个一个音地推敲。

黄:是的!在您的课堂上,我们都体会到了什么是严谨与严格!那么,您如何看待学生的舞台实践?

张:舞台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声乐艺术是表演的艺术,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从另一角度说,在小的空间里和大的舞台上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以前,有一个学生在舞台上唱时自己觉得没声音,可是我坐在下面听,觉得她唱得非常好,声音像装了麦克风一样。所以,到了舞台上,不要过多地听自己的声音,而是要凭着感觉来唱。学生必须要到舞台上去实践、用艺术的歌唱与观众交流,并让观众为之感动,产生共鸣。但在打基础阶段的学生,对于舞台实践不能心急,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先要有下“十年功”的决心和准备。现在有些人过于急功近利,声乐学习是急不来的,必须要练好基本功,而且上台也不是为了表现自我、出风头,应该是服务于音乐艺术并将它的美好呈现于众。声乐学生也应该接受形体、表演等方面的训练,上了台要具备良好台风。再就是,学生每次舞台实践后最好能与教师一起分析总结,这样学习才会进步得更快一些!

黄: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还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

张:我发现一个人的母语(方言)的说话习惯很重要,为什么北方人(比如东北、山东、天津一带)嗓音条件好的多,跟语言习惯是有关系的。我们从牙牙学语到成年,发声主要以说话为主,因此咽喉、口腔、舌头等部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肌肉习惯和语音定势。唱歌是在说话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肌肉的记忆和影响必然存在。所以,学声乐的学生要注意自己平时说话的发声习惯,并有意识地予以调整。

学声乐的学生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声音上,甚至只想着什么时候能把高音唱上去。殊不知,在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地打好基础,人文修养、视唱练耳、几种歌唱语言的学习等,都非常重要!学习中要注意技术与艺术齐头并进,不能只追求声音,从而变成了一个“发声机器”。

黄:您说得太好了!近七十年的声乐教学经历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声乐教学对于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工作或者爱好,它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对声乐教学,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黄:这么多年来,您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倾注着您的爱,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20世纪90年代,您退休后,您的儿子(指挥家叶聪)和女儿(小提琴家叶明)曾希望把您接到美国生活,可您还是选择了独自生活在上海。

张:是的,因为离开了学生和教学,我不快乐。退休后在上海的这几十年,我的生活很单纯、很充实、很开心!

黄:老师,您对生活、对歌唱、对教学的理念和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我们真幸运!祝您永远健康快乐!

猜你喜欢

声乐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诊疗室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