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分析的黑色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例
2019-06-12
一、绪论
近年来,人们对黑色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多,在国外已经成为旅游学界的新兴研究热点,但由于受伦理道德影响,黑色旅游也是一个具争议的研究领域。国内对黑色旅游的研究,在汶川地震后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为探讨不同旅游形式的情感性体验,本文以携程网游客游记为网络文本样本,对我国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黑色旅游的旅游形象感知的分析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黑色旅游的内涵
Tarlow认为,黑色旅游是参观那些显著历史性死亡或发生悲剧,并继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地方的活动。黑色旅游的概念比较难定义,内涵较为复杂,因此在定义及其内涵方面,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看法。通过梳理已有观点,我们认为黑色旅游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黑色旅游通常用战争、恐怖、死亡等悲剧性事件的发生地作为开发旅游的吸引点,利用人们的敏感度和深刻记忆来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具有教育和纪念的双重意义,能给人以精神和情感上的感悟。狭义的概念补充了游客对于目的地的感情色彩,这种情感表现为负向情感和中性情感,如悲伤、压抑、惊讶、痛心、愤怒等。
(二)国内外黑色旅游研究概述
1.国外黑色旅游研究
作为最古老旅游形式之一,黑色旅游在古代就已存在,如德国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柏林墙,英国的黑奴交易市场等。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黑色旅游一词才被提出,并且学术界对黑色旅游的研究达到高潮,但与黑色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尚未健全,研究仍然处于薄弱阶段。不同学科学者们对黑色旅游的内涵进行论证,体现学者们对黑色旅游内涵的不同理解,Light在他人研究基础上,首先对其概念内涵作出系统性的研究,认为黑色旅游一般和战争、灾害等相关,因此黑色旅游带给人们的形象感知与大众休闲娱乐旅游带给游客的旅游地感知不同。
2.国内黑色旅游研究
对黑色旅游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近年来才受到旅游学者们的重视。虽然国内黑色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研究体系还未全面建立,也缺乏相关理论支撑。我国最先涉及黑色旅游研究的学者李经龙在《黑色旅游研究初探》一文中对黑色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黑色旅游的类型和动机。刘传东等学者在《黑色旅游开发探索》中,对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探究,接着探讨游客对黑色旅游的认知。虽然部分旅游者对该类型旅游目的地也非常青睐,但是,大众游客对黑色旅游的认知还比较低,我国学者对黑色旅游的研究和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此外,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仍制约着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法是一种将不系统的、质性的符号内文字,如文字、图像等转化为系统的、量化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技术。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和感知,记录对当地旅游地及其资源的评价,本次研究对这些记录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将其隐含的本性特征显示出来。在互联网时代下,游记和评价、微博等已成为一种个人旅游经验反馈的主要表现方式,能够表达游客者内心的体验与感受。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区概况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制造的大屠杀事件而建,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纪念馆占地面积1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近18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史料20万余件。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陈列的文物资料类型丰富齐全,保存完整,其中位于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曾被评为“世界十大黑色旅游景点之一”。
2.数据获取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网络文本资料,以全国综合性最高的“携程网”作为样本抽取网站,选取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游客游览后的评价,从1810条评价中选取了200条评价作为有效样本评价,剔除图片和无效文字,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
三、研究分析
(一)感知形象分类
旅游地感知形象可以分为情感和认知两个形象,本文将旅游地感知形象分为情感和认知形象两个维度,其中情感形象包括对旅游目的地的感觉、游客主体在旅游过程中的心情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思想意识和对生命的思考;而认知形象则包括旅游目的地所处的社会和环境、旅游氛围和旅游资源3个子类目(见图1)。
图1 山东省乡村文化旅游集群片区示意图
(二)高频词汇分析
词频分析主要是通过统计一组出现在同一旅游目的地评价中的频率,利用评价中多次的共现来判断高频词汇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高频词所代表的类目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统计样本中高频词汇的共现情况,通过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得到高频词汇表。
将评价TXT文本文档,导入到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中,分别对文本文档进行分词和频率分析,过滤掉与感知形象无关的高频词进行整理统计,得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游客游览后的形象感知高频词汇表。如表1所示,通过对高频词表分析和归纳,发现“南京”出现的次数最多,共出现了179次。纪念馆本身就坐落南京,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在南京,作为世界十大黑色旅游地之一,也具有一定知名度,就历史事件本身来说,其影响力巨大,因此“南京”一词出现频率最高。“历史”“大屠杀”“纪念馆”“日本”出现的次数次之。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民众、强奸妇女、抢劫以及纵火等反人类的极大罪行。因此,事件本身的关键词出现较多。接下来是“和平”。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灾难,使黑色旅游地区别于一般的旅游地带给游客以休闲娱乐为主,而是以沉重、悲痛等情绪为主。由于是战争灾难带来的历史事件,游览后游客所衍生的意识和思考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和平”,可知参观后的人们渴望和平,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旅游地的感知形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情感形象,一种是认知形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要是以情感形象研究为主。通过分析人们在游览完之后的情感,文中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对旅游目的地的感觉、游客主体在旅游过程中的心情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思想意识和对生命的思考。将高频词汇中的词从这三部分进行总结,得到表2。
从下面表格就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表1 词频分析
表2 词频分析
图2 游客感知的网络语义
(1)游客在参观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的心情主要是沉重、压抑、悲惨、愤怒等。
(2)对旅游地的感觉主要是震撼、肃穆、和仇恨。
(3)衍生的意识和思考主要是和平、国耻、勿忘、教育和铭记。
(三)高频词网络语义分析
从网络语义分析图(见图2)来看,越靠近中心节点的词与节点的关系越紧密。“南京”“纪念馆”“历史”“大屠杀”“同胞”等是整个关系网络的重要节点;同时,“同胞—遇难—纪念馆”与“南京—历史—大屠杀”形成整个网络中重要的两条关系线。“南京”是游客感知内容的高频核心词,与之关联紧密的“纪念馆”“历史”“大屠杀”表示游客游玩感知的重要内容,而“中国人”“日本”“忘记”等词表明在游览过程中给游客留下强烈的感知形象。
(四)情感分析
根据分词后情感分布表(见表3)分析结果得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情绪主要以消极情绪为主,占有54.15%;其次是积极情绪,占43.41%;最后是中性情绪,占有2.44%。说明游客在游览时的心情是一种复杂的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以情感体验为主,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占比例高。
从这些高频词中可以发现,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游客的体验主要以负面情绪为主。因为在游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回顾历史给游客带来一定心理冲击,会感到悲痛、伤心等。
表3 游客游览情绪所占比例表
结语
本文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和词频统计分析,从旅游者的评价中解析了该地旅游感知形象的结构和特征。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其感知形象主要以情感和认知两个形象为主,其认知形象主要是南京、纪念馆、肃穆,情感形象主要是沉重、震撼、和平等,且主要以消极情绪为主。
基于感知形象分类词频统计,根据游客对于旅游地的评价分析出该区域旅游感知形象的特征和结构。本文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游客在游览结束后的形象感知,其情感形象主要以沉重、震撼、呼吁和平的情感为主调,给予旅游者以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撞击,在缅怀逝者、呼吁和平的同时,启发后代人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成为缅怀逝者、公共探讨死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