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音乐教育中音乐能力发展不均衡问题

2019-06-12沈靓云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旋律节奏情感

◎沈靓云

音乐学习过程中,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无论缺了哪块短板都会限制音乐的发展及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最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本文就音乐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如何解决音乐能力发展不均衡问题进行分析。

一、音乐能力平衡的必要性

威尔第说过,音乐是属于大众的,人人有份。每个人都可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但是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感受、表现、创造出的美则是比较有限的。就如培养文学美的能力,首先要识字,在音乐教育中识字就像是认识五线谱和音乐符号,然后要了解一些文学的手法,夸张、对比、比喻、借代、托物言志等,了解汉字发音平上去入的变化,这个过程就像你要了解和声曲式及基本乐理知识,然后才是多接触文学作品,并试着去分析去理解,类似于音乐教育中多聆听欣赏音乐的过程。然而,我们音乐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前面的一些基础步骤,直接开始聆听的环节,也就是说,我们经常在学生还不具备一定音乐能力的时候就让他们赏析音乐,尽管这样做学生能感受到美,但是用了什么音乐手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乐感受是学生所不了解的。需通过更加具体、本质的方式(音符,音乐要素)来加以训练,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现在的孩子通常通过两种渠道获得音乐教育:学校的音乐课以及课外的音乐学习。当前不少学校里的音乐课受文化课挤压严重,音乐课成为了缓解学业压力放松的渠道。大多识谱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是课外从小学习乐器或者声乐的,但是由于社会上音乐老师师资良莠不齐,他们的音乐能力发展十分不均衡。

二、音乐能力的培养

音乐能力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音乐活动的前提,并且影响着音乐教育过程的效率。早在1883年,施通姆普夫(Carl Stumpf)就开始思考音乐能力倾向的问题。1919年美国的西肖尔(Carl Emil Seashore)在经历了二十多年深入实验研究后,出版了第一个标准化音乐能力测试,即西肖尔音乐才能测试,这个测试包含了音高、节奏、强度、音色(协和感)、音长以及音列的记忆。

我将音乐能力结构分成六个部分:音乐的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的想象力,音乐的情感,音乐的表演能力以及音乐的创作能力。音乐能力体现了音乐学习的潜力,它虽然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后天的音乐能力培养更为重要。

(一)音乐感知觉能力的培养

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听觉是音乐感觉中的基础条件,听觉主观体验反映在音高、音强、音色感上。

音乐的知觉最重要的是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音乐教育者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作品准确到位的演绎,激发学生想象力;学生能通过自身经验或者联想产生对音乐的感觉和联想,理解音乐表现的主要情感。音乐教育者应该在每次音乐课中抽出一部分时间教授乐理知识及和声知识,并结合实际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音程、不同和弦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从而感受音乐。

(二)音乐注意力记忆力的培养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记忆力通过记住音乐的主题、旋律、音乐的前后对比和发展获得整体感知能力。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在学生聆听前提出仔细聆听的要求引导学生,如第一次听,主要是听演奏的乐器,听第二次,是听主题旋律,主题旋律往往是重复次数最多的那一句,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

在讲一些欣赏课的曲式时也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如八年级下册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奏鸣曲式结构,课本上列出了四个主题旋律,每个主题旋律都可以编配相应的动作,在欣赏全曲的时候,当学生听到某个主题的旋律,就做出相应的动作,老师就在黑板上标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加深他们对四个主题旋律的印象,也可以提高音乐注意力,全曲听完,曲式也在黑板上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奏鸣曲式的理解。又如在让初中学生分析单三部曲式,即ABA,或者复三部曲式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让学生找相同的旋律来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对主旋律的记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

(三)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音乐的联想是由描绘性音乐引起的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音乐的想象是指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象,它有赖于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风格流派、作者等有关资料,有助于欣赏、表演中自由想象。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一门艺术,因此每个人对音乐的感觉不一样,有些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歌曲,都可以通过图片、多媒体、画旋律线、图形谱、介绍音乐背景等方式启发学生边欣赏演唱音乐边在脑海中脑补出画面,让学生将想到的画面画出来或者写出来,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观点以此化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四)音乐情感的培养

音乐的情感,一方面表现在随音乐而产生情绪感受及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参加音乐与探索音乐的愿望,以及对音乐社会价值的认识上。

事实上,只要学生有了对音乐的感知觉能力,注意力集中聆听音乐,再在老师的启发下对音乐进行想象加工,加之自己的理解,同一段音乐每个学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同身受。例如欣赏八年级教材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还没有恋爱的情感体验,但是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窦初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父母之间的感情引导,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世界观。

(五)音乐的表演能力的培养

音乐作品是由各音乐要素组成的,需要通过情感和技术传达。演唱、演奏技术必须能够使发音体产生表达音乐作品的最佳效果,表演技术要符合音乐作品的内容、结构形式。要培养学生表演能力,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每个学生表演的机会,循序渐进锻炼学生的胆量。再者,老师要激发学生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情感,要及时评价,激发更多学生敢于、乐于上台表演。

(六)音乐的创作能力的培养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曲家、作词家,音乐课程中有时需要学生模仿课本上的歌曲进行作词或者编节奏伴奏等。以编伴奏节奏为例,教师平时应该积累一些基本节奏型,对不同类型歌曲的伴奏类型予以总结,刚开始可以给出节奏型的选择范围,让学生从中挑选最合适的节奏型,渐渐地鼓励学生自己模仿已知的节奏型创作出新的节奏型。

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音乐能力,要有效评价及时反馈学生音乐能力提升情况。我曾经实习过的温州市绣山中学考试时就注重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多角度考核。学生需要考歌唱,不仅要从本学期中已经学过的歌曲中选一首完整有感情地演唱,还要考节奏和视唱,在考试中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能力,才真正具备音乐审美的能力。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教师永远是学生的指引者和启发者。希望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学生,都会自豪地说我喜欢音乐、懂得欣赏音乐。

猜你喜欢

旋律节奏情感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轻快漫舞
台上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