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重效应因素模型的广东省危房改造政策成效评价

2019-06-11张大斌许翔宇凌立文蔡超敏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危房改造广东省

张大斌 许翔宇 凌立文 蔡超敏

摘要:减贫和消贫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如何采用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对目前的政策效果进行精准评估以提高结果的科学性与公信力是当前第三方评估机构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运用农业政策成效双重效应因素评价模型,分析居民对危房改造项目的支付能力以及消费意愿,根据这两项指数的匹配程度来分析农业政策的功能协调性,并针对广东省危房改造政策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依据广东省区域特征对当前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优化和改进。

关键词:农业政策;成效评价;双重效应因素模型;危房改造;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1-0146-0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1.03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Dangerous Housing Reform Policy i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Double Effect Factor Model

ZHANG Da-bin,XU Xiang-yu,LING Li-wen,CAI Chao-min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c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 Poverty reduc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re common problems faced by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ow to use a sou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current policy effect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credibility of the results is a hot topic of current third-party assessment agencies. This study uses the dual effect factor evalu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policy effectiv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analyzes the residents' ability to pay for dilapidated buildings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consume, and analyzes the functional coordina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matching degree of these two index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effects of the dilapidated housing reform polic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a view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effects based 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dong Provinc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olicy;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double effect factor model; dilapidated house renovation; Guangdong province

中國各项农业政策的出台都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十三五”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定下了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由此可见,国家在注重财富合理分配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力求形成惠农强农富农的中国农业政策体系。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目前实施的农业政策很多,其实施成效也各有差异,政府部门在关注农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及执行的有效性的同时,越来越侧重追踪调查政策的实施成效。

广东省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九五”期间的“六个到户”政策,到“十五”期间的“四通工程”,再到2009年开始实施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开发模式,广东省对于扶贫政策的落实一直走在前列。但是日益凸显的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和日益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1]。中心城市的摩天大楼与贫困山区的土屋瓦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我省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和明确补助标准的通知》显示,全省有328 671户危房改造农户;其中在2015—2016年已完成249 064户,2017年危房改造计划为79 607户,包括分散供养特困人员34 3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含分散供养特困人员)44 472户,未列入建档立卡的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共760户。改造对象遍布14个城市,主要集中于粤东西北地区,其中茂名市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最多,达到1.6万户。衡量危房改造对象识别的准确性、预测贫困户的改造需求、改造能力和评估扶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第三方评估机构需要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也是扶贫道路走到现在急需解决和反思的问题。

因此,合理地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当前精准扶贫的各项扶贫政策进行成效评价,对当地政府正确认识扶贫现状、国家顺利达成扶贫目标及对中国农业政策未来的实施制定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有效检测扶贫效果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农业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主要采用双重效应因素评价模型[2],同时引用L-Trost的两阶段模型估计法[3]、二元Logistic模型[4]以及GM(1,1)模型预测[5],对广东省危房改造政策的成效进行分析与评价,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广东省区域发展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  双重效应因素模型

针对典型的公共品供给效率评价问题的研究,多是基于管理学意义上的绩效评价和基于公共品供给价值的效率研究,也有学者从政策评估的内涵、外延、模式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求提出政策评估的通用模型[6]。评估方法的多样性让成效评价问题也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包括主成分分析[7]、因子分析[8]、数据包络分析[9]等。本研究主要运用双重效率因素评价模型[3]来解决危房改造的需求表达和参与改造的供给能力之间的平衡性问题。以危房改造政策為实证研究对象,直接观察当前家庭收入以及家庭特征回归是不能得到永久收入的代理变量的[10],而这些常用偏好代理变量包含家庭结构、婚姻状况以及年龄等人口统计信息和社会经济特征变量[11],明显可知的是,户主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对家庭的收入起决定作用[12]。应通过搜集确立可泛化的评价测度和指标,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来解决政策成效评估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农业政策双重效应因素的成效评价模型见图1。

1.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针对危房改造政策,根据家庭特征、改造前后住宅特征、政策因素以及参与改造意向这几个方面来抽取变量。所有变量备选样本如表1所示。考虑到年龄变量对于危房改造的影响相对复杂,故在整理数据时将年龄的实际取值作了改变,其中年龄age1=调查者的年龄减去35的绝对值;年龄平方age2=age1的平方。

1.2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度

危房改造的对象主要是农村户口村民现居住的、被鉴定属于不同等级危房的合法建筑,所涉及的房屋均为自建房,由于在统计上无法准确获知自建宅的市场销售价格,所以以调查数据中的住房改造新建价格来预测住房改造消费量。本研究引用 L-Trost的两阶段模型估计法、二元Logistic模型以及GM(1,1)模型预测,来评估危房改造政策的实施成效。

1.2.1  意愿支出额测度  根据问卷中提取的家庭特征、住宅特征、改造意向和政策因素四个总体变量,将实施农业政策下的危房改造消费需求意愿的支出额HC表示如下:

HC=f(Fcha,Hcha,Cplan,Policy)   (1)

该模型利用逆米尔斯比率求解,首先用二元Logistic回归估算出不同政策下是否参与危房改造的决策模型(2)。影响需求的特征向量Z,包括了家庭特征Fcha、住宅特征Hcha和改造意向Cplan(式3),将Logistic函数的值用于式(4),计算出户主在政策引导下改造危房与否的概率。最后将概率值放入式(5)中,便可得出各种不同的政策引导时,是否改造危房的逆米尔斯比率,决策模型如下:

1.2.2  消费意愿指数测度  个人的消费意识等同于内心最大程度的意愿支付数额。个人参与危房改造消费意愿指数的表达,可以转化为计算意愿支出额与危房改造所需费用的比率WSIit。其测度公式如下:

式中,WSIit为第i个家庭在政策t下的消费意愿指数;fsizei为第i个家庭的常住人口数;危房改造所需的人均支出费用pcost=人均住房面积改造后房屋价值。

1.2.3  支付能力指数测度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为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家庭总收支差作为衡量农村家庭危房改造需求所需费用的支付能力标准。以pcost作为计算参照的重点,得出各个类型补贴方案下家庭参与危房改造需求费用的支付能力指数测度:

式中,HAIik为第i个家庭在k方案下支付能力指数,其中r为改造房屋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取25%(世界银行分析各国标准得出的适宜值),n为家庭储蓄时间取10(经济参考报中提出),k=0表示没有补贴金额,k=1表示补贴金额1万元,k=2表示补贴金额2万元,k=3表示补贴金额3万元,k=4表示补贴金额4万元。

由于用来表示人均支出费用pcost的“人均住房面积”和“新建房屋价值”两个指标数值在问卷调查中所能收集到的数据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预测基准值,利用灰色模型GM(1,1)在处理少量数据上的优势,分别对“人均住房面积”和“新建房屋价值”进行预测。

危房改造政策对农村家庭改造危房的消费意愿与支付能力的影响程度,是该政策选择合适方案优先供给的依据,改造费用意愿指数(WSI)和实际支付能力指数(HAI)的资金效应系数的C测度公式为:

危房改造政策使农村家庭改造危房的内心渴望需求转化成实际行动,政策制定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扩大户主内心的建房欲望,同时政策给予的实际帮助是否能够让户主有强烈的意愿参加改造。从这一点来看,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两者是有关联的,其关系用最终消费者指数Stk表示。

2  实证分析

本研究微观数据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惠农政策成效评价”项目组发放的关于广东省“危房改造”政策调查问卷,其调查数据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对“危房改造”政策的基本认知、参与改造情况、政策影响情况、对“危房改造”政策的基本评价等五个方面。调研时间集中在2017年上半年,范围覆盖广东省的36个镇(乡),回收有效样本共165份,调查样本中户主为男性的占88.5%,户主为女性的占11.5%;较低收入家庭占11.1%,低收入家庭占47.0%,中等收入家庭占25.2%,高收入家庭占16.7%(图2)。样本中,户主所在村庄推行有“危房改造”政策的占61.0%,没有推行的占39%;参与“危房改造”政策的占14.5%,没有参与“危房改造”政策的占85.5%。

2.1  广东省危房改造政策的双重效应因素成效评价

模型主要运用四个步骤对改造危房意愿支出额模型与政策是否参与态度的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评优:①强制进入分析自变量之间、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判断自变量是否选取合理;②对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③进行自变量组合的筛选;④根据判定系数、相关系数、单个参数等选定一个回归模型;⑤采用回归模型预测不同政策条件下户主选择危房改造的意愿支出额,由此来构造户主在不同政策引导下的WSI和HAI。

2.1.1  意愿支出额  IMR改造房屋选择模型(2)采用的是二元Logistic估计,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和表3,主要用于测量户主在“危房改造”政策的引导下,选择危房改造的意愿。当t=1时,该模型的准确率为82.4%;t=2时,模型准确率为84.8%;t=2时预测的准确率相对较高。其中,户主的教育水平以及常住人口数对政策引导下的危房改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旧房屋修建时间、类型、结构以及面积对政策引导下的危房改造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表2和表3的标准化系数。从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来看,旧房屋修建时间以及常住人口数对于政策的刺激效果以及让户主改造危房的可能性作用比其他变量要大很多,有危房改造政策时,户主教育水平每上升一年,选择改造房屋的发生比是原来的1.30倍(图2);加大补贴选择时,户主受教育年限每上升一年,选择改造房屋的发生比是原来的1.96倍(图3)。家庭年收入不显著,说明加大补贴可以降低收入对于危房改造需求的约束。

意愿支出额模型构建的参数估计见表4。由表4可知,在三种不同类型政策下,基本线性模型的解释能力平均达到了28.73%,对比郭晓宇[13]同类型的研究(参数估计模型的调整R2为0.264),其结果较为满意。模型中不存在严重的自变量多重共线或者误差项序列化,已拒绝自变量为0的假设,所以此回归是有研究意义的。

由表4数据可看出,家庭常住人口数、总收入和房屋面积对于家庭改造危房消费需求有着显著的正效应;房屋类型和修建时间对家庭改造危房消费需求有着显著的负效应。参考标準系数可知,家庭收入对于户主的意愿支出额影响最大,虽然户主教育水平回归系数不显著,但教育水平对家庭收入回归分析显著。房屋修建时间对户主的意愿支出额影响力次之;而户主年龄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对于危房改造的作用效应相反,说明户主年龄的影响力存在拐点。房屋结构在没有危房改造政策时对消费意愿支出额影响较大,而有政策时反而影响不明显。实施危房改造政策,提高政策补贴对于家庭改造房屋消费需求有着非常显著的正效应,在提高补贴后,显著性大大提升,表明补贴越高,刺激效果越大。

2.1.2  消费意愿  根据消费意愿指数模型(7),结合模型(6)的预测值,预测户主参与危房改造的需求消费意愿指数。根据不同收入组以及不同地区的统计结果(表5),计算危房改造所需的人均支出费用pcost=人均住房面积改造后房屋价值。根据2010—2013年GM(1,1)预测的结果[3],得出人均住房面积递增规律平均值为(1.167+1.206+1.247)/3≈1.21,以及新建房屋价值递增规律平均值为(51.048+55.469+60.272)/3≈55.596(表6),则由此规律推出2017年的人均住房面积=38.297+1.21×(2017-2013)≈43.14;2017年的新建房屋价值=756.264+55.596×(2017-2013)≈978.65;得到pcost=43.14×978.65≈42 219元。

1)不同地区分组情况。问卷数据分析显示(表5),广东省内居民危房改造意愿消费平均值为185.3,其中广东省中部地区高于平均水平,广东省南部地区与平均值相差不大,而北部地区明显小于平均水平。在t=1和t=2的情况下,也就是有危房改造政策或者提高补贴水平时,居民意愿消费值有增长,但值比较小,说明政策刺激对于提高居民意愿消费值作用不大。就单个地区来分析,五华县、化州市和罗定市在政策的刺激下,意愿支出指数大有提高,说明危房改造政策对于这些地区作用效果比较大,其他地区作用效果不明显。

2)不同收入分组情况。统计显示,收入分组与意愿消费指数呈正比,收入越高,意愿支出指数越高。全省平均水平值位于低收入组和中收入组之间,高收入组的数值是全省平均值的1.56倍,而较低收入组却达不到平均水平值的一半,组与组之间差异非常大。在t=1和t=2的情况下,即有危房改造政策或者提高补贴水平时,高收入组意愿消费值提高最大,中收入组次之,低收入组只是略有增加,作用不明显。结果表明,危房改造政策对于收入越高的家庭刺激效应越大,对于收入越低家庭作用效果越小。

2.1.3  支付能力  根据支付能力指数模型(8)测算出户主危房改造需求的支付能力指数,分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收入组统计(表7)。

1)不同地区分组情况。由表7分析得到广东省居民支付能力指数平均值为80.80,其中广东省中部地区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广东省南部地区略高于平均值,而北部地区明显小于平均水平。在补贴由1万增加到4万的过程中,居民支付能力指数水平较为有规律地增长。表明在平均值期待范围内,补贴越高,居民支付能力指数越高。

2)不同收入分组情况。表7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居民的支付能力与家庭总收入呈正比,收入越高则其支付能力越强,其中高收入组平均支付能力指数最高,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然后是中收入组,略高于平均水平,低收入组的支付能力指数最小,明显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

2.2  广东省危房改造资金效应协调性分析

依据效应系数公式(9)以及最终消费指数的测度公式(10),得到资金量效应系数(表8)以及最终消费指数(表9)。在广东省范围内,农村家庭对于危房改造普遍存在较强的意愿但支付能力不足,有危房改造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刺激改造效果明显。同时,由于部分地区房屋改造的补贴金额较低,会导致补助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一些贫困山区。对此,在经济平稳发展的当今社会,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政府供给补助应适当提高,借用珠三角中部地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实力,对粤东西翼以及北部山区形成帮扶与支持。

当C>1时,说明消费意愿大于支付能力,C=1时,说明消费意愿等于支付能力,C<1时,说明消费意愿小于支付能力。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恩平市、高州市泗水镇等个别镇区,其他乡镇C值几乎都大于1。广东省农户的消费意愿普遍大于支付能力,若从帮助农户改造危房、提高住所保障的角度出发,推行危房改造政策、增大补贴的数额,都是当前政府应当积极实施的良举。

3  小结与展望

从公共品有效供给理论与供需均衡的角度出发,利用双重效应因素评价模型对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实行的各项惠农政策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国家的农业政策从减负、增收的宗旨发展到目前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其本身已是跨越性的成长。未来几年直至2020年,都将是扶贫与检验成效同步进发的数年。对广东省各地区危房改造政策调查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是制约户主参与危房改造积极性的首要因素,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区对于农业政策的需求有所差异。同时,对于危房改造政策的申报、执行程序过于复杂,大部分户主表示希望办理手续和执行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单化。

了解政策是产生需求与积极性的前提,推进信息公开与宣传有利于引导市场供给。只有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才更有利于农业政策成效的持续发挥。一个政策的推行过程本身涉及多元利益关系,居民与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所表现的利益诉求都不相同。一旦信息链过长,很容易使政策目标偏离最大化利益方向。因此,推荐信息公开透明,增加反馈途径,更利于达到政策最优决策目标。

广东省虽是全国经济总量大省,但是由于区域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大,粤东西部特别是北部山区贫困態势严重。面对地区之间收入不均的状况,政府更应该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以工业反哺农业,利用广州、深圳以及珠三角片区的经济优势,积极引导生产布局的区域调整;注重支农资金的整合,提高有限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力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广东扶贫开发“双到”十大模式[R].广州:广东省人民政府,2013.

[2] 张大斌,凡华农,邓大才.中国农村家庭住房消费需求微观经济分析——基于“建材下乡”政策调查的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1(9):73-86.

[3] LEE F L,TROST R P.Estimation of some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 models with application to housing demand[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78,8(3):357-382.

[4] 冯建英,穆维松,张领先,等.基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农机市场需求分析[J].商业研究,2008(2):191-194.

[5] 刘思峰,邓聚龙.GM(1,1)模型的适用范围[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5):121-124.

[6] 高  峰.政策评估的通用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24):35-39.

[7] 董燕红,钟定胜,卢小丽.主成分与层次分析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对比[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16(1):359-364.

[8] 苏洪哲,冯玉璇,李姣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3):7-9.

[9] 李  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湖南省经济运行效率研究[J].现代商业,2017,2(4):44-46.

[10] RAPAPORT C. Housing demand and community choice: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42:243-260.

[11] ISAAC F M,ALLEN P M,MARY B S. The economic theory of housing demand:A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Real Estate Rsearch,1991,6(3):381-393.

[12] GYOURKO J,TRACY J S. A look at real housing prices and incomes:Some implications for housing affordability and quality[J].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9,5(9):63-77.

[13] 郭晓宇.住房需求研究综述[J].学术动态综述,2008,17(5):149-152.

猜你喜欢

危房改造广东省
山西农村危房改造让300余万贫困群众“住有所居”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广东省制冷学会团体会员
旧房危房改造中建筑结构加固设计方案
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审计对策
广东省粮食局 加强地方粮食安全保障立法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中央财政今年已下达266.9亿元支持农村危房改造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