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黄河湿地黑水鸡的繁殖生态研究
2019-06-11郑刘梦李俊楼郭玉明冯晟林秦元昭班永田牛红星卜艳珍
郑刘梦 李俊楼 郭玉明 冯晟林 秦元昭 班永田 牛红星 卜艳珍
摘要:2017年2—8月在新乡黄河湿地保护区内陈桥村的陈桥驿景区对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黑水鸡的繁殖期是3月初至5月底,最早于4月1日可见到刚孵化出的幼鸟。亲鸟筑巢于有稀疏芦苇的莲塘,巢材为干枯的芦苇茎、叶。巢外径(26.80±1.21) cm,内径(15.28±1.21) cm,巢深(6.48±1.02) cm,巢高(14.50±2.79) cm。窝卵数平均(8.5±2.1)枚,卵长径(4.18±0.17) cm,卵短径(3.06±0.16) cm,卵重(19.71±0.21) g。黑水鸡孵化期16~18 d,孵化率95.2%。与已有研究相比,黑水鸡在新乡陈桥村繁殖开始的时间最早。黑水鸡在本地由夏候鸟转为留鸟,可能与气候变暖及当地适宜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有关。
关键词: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繁殖生态;新乡黄河湿地
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1-0088-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1.02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Breeding Ecology of Common Moorhen in Xinxiang Yellow River Wetland
ZHENG Liu-meng1,LI Jun-lou1,GUO Yu-ming2,FENG Sheng-lin2,QIN Yuan-zhao2,
BAN Yong-tian2,NIU Hong-xing1,BU Yan-zhen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Henan,China;
2.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Xinx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Xinxiang 453000,Henan,China)
Abstract: From February to August in 2017, the breeding ecology of the common moorhen(Gallinula chloropus) was studied in Chenqiao village in Xinxiang Yellow River Wetland reserve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five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reeding season of common moorhen is from early March to the end of May,and the newly hatched birds can be seen at April 1. The nests were built in lotus pond with sparse reeds,nesting with withered reeds. The average outside diameter of the nests was (26.80±1.21) cm,inside diameter was (15.28±1.21) cm,the deep was (6.48±1.02) cm,and height was (14.50±2.79) cm. There were (8.5±2.1) eggs in each nest on average. The average long diameter of the eggs was (4.18±0.17) cm,short diameter was (3.06±0.16) cm,the weight of eggs was (19.71±0.21) g. The hatching period of common moorhen was 16 to 18 days, and the hatching rate was 95.2%. The reproduction period of common moorhen in Chenqiao village in Xinxiang was the earliest compared with other five areas. The common moorhen turns out to be a resident bird in the reserve,may be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enrichment.
Key words: common moorhen(Gallinula chloropus); breeding ecology; Xinxiang Yellow River Wetland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俗称红骨顶,隶属于鹤形目(Gruiformes)秧鸡科(Rallidae),在中国分布两个亚种,指名亚种G.c.chloropus分布于新疆(繁殖鸟)、西藏西南部(旅鸟),普通亚种G.c.indica除西北部分省份外均有分布,长江以南及西藏南部地区为留鸟,长江以北为夏候鸟[1,2]。有关黑水鸡的繁殖生态[3-6]、日行为时间分配[7,8]以及栖息地选择[9]等研究已有一些报道。黑水雞在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被记录为夏候鸟[10],近两年的野外观察发现,部分黑水鸡在保护区内成为留鸟,不再迁徙。黑水鸡在此繁殖、越冬是否与保护区的环境、温度、当地居民保护意识的提高等因素有关,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探讨。此外,保护区内黑水鸡的繁殖生态尚不清楚,为此,2017年2—8月,对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水鸡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它们放弃迁徙而在此地越冬的原因,这将为该物种的管理及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便于管理部门引导当地居民在开展农业、林业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同时,为黑水鸡及其他动物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存。
1 研究地点及方法
1.1 研究地点
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位于新乡市封丘县及长垣县境内,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具有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1 ℃,1月均温-1 ℃,7月均温27.8 ℃,年均降雨量604 mm,年无霜期235 d[11]。研究地点位于保护区封丘县陈桥村的陈桥驿(114°28′E,34°56′N),其西侧有一面积5 hm2的水塘,塘内水生植物主要以莲、睡莲为主,沿岸分布有芦苇、香蒲及其他杂草,在水塘北侧有一相对隔离的区域,生长有茂盛的芦苇。
1.2 研究方法
2017年2—8月,在黑水鸡的繁殖期内,用SWAROVSKI 10×42双通望远镜和尼康P520数码相机观察并记录其活动情况。通过望远镜仔细寻找黑水鸡的巢,并根据发现的时间顺序将巢编号,然后对巢参数进行测量,包括巢外径、巢内径、巢深、巢高、巢距岸边距离及距水面高度。黑水鸡开始产卵后,每天9:00—10:00对黑水鸡窝卵数进行计数,并测量卵长径、短径和重量。数据统计分析在SPSS 20.0中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占区
黑水鸡3月初进入发情期,3月中旬可见到配对,此时,雌、雄鸟常相互嬉戏追逐,随后交配,交配活动从营巢期开始至产卵期结束。黑水鸡具有明显的占区行为,当其他个体进入自己领域时,占区者会迅速冲向对方,闯入者一般会立刻退缩。早上7:00—9:00和下午16:30—18:00是黑水鸡的觅食活动高峰,上午10:00之后活动减少,大部分时间在莲叶下或站在堆积的枯枝上休息。由于水塘面积有限,黑水鸡在觅食过程中经常发生争斗,但黑水鸡对同在水塘中繁殖的小鷿鷈并没有驱赶等行为,可见黑水鸡的领域防御只针对同种个体。
2.2 营巢
1~5号巢的位置见图1。雌雄共同营巢,营巢时利用干枯的芦苇杆或莲叶柄作为支撑,巢体嵌于其中,外围巢材为干枯的芦苇茎,内部铺以芦苇叶,并在产卵过程中不断往里添加新鲜的嫩芦苇叶(图2)。靠北的1、2、3号巢距离岸边较近(2.23~4.52 m),南边的4、5号两个巢距岸边较远,分别为11.33和13.54 m,5巢距岸边平均距离(7.10±5.00) m。巢外径(26.80±1.21) cm,巢内径(15.28±1.21) cm,巢深(6.48±1.02) cm,巢高(14.50±2.79) cm(表1)。
2.3 产卵及孵化
黑水鸡的产卵期从3月中旬一直持续到5月底,最早见于3月15日,一日一卵,偶见隔日。卵呈椭圆形,卵污白色略黄,上有褐色的斑点。窝卵数为(8.4±2.1)枚,卵大小基本一致,卵长径(4.18±0.17) cm,卵短径(3.06±0.16) cm,卵重(19.71±0.21) g。雌雄轮流孵卵,雌性孵化时间较长。黑水鸡在孵卵过程中,对人类干扰的敏感度与巢距岸边的距离及巢的隐蔽性有关,4、5号巢距离岸边较远,当人类靠近岸边活动时,亲鸟活动不受影响;2、3号巢虽然距离岸边较近但其隐蔽性较好,也能够耐受人类在岸边活动,但会表现出探头张望等警戒行为;距离岸边较近且隐蔽性差的1号巢,黑水鸡在人类接近其10 m左右时即受惊离巢。两性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时间长。黑水鸡孵化期16~18 d,42枚卵只有两枚未孵化,孵化率达到95.2%。黑水鸡属早成鸟,刚孵出的雏鸟全身披黑色绒羽,喙尖黄色,额斑红色,眼黑,腿和趾黑色。3~5 h后,身上绒羽干燥,幼鸟即能跟随亲鸟离巢游泳和觅食。
2.4 不同地区黑水鸡的繁殖比较
对6个地区黑水鸡的繁殖状况进行对比(表1)可以看出,黑水鸡偏好在挺水植物丰富的湖塘筑巢,就地取材,巢材偏好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的茎叶;黑水鸡在不同地区的营巢期略有差异,但多集中于5月,黑水鸡在新乡陈桥驿繁殖开始的时间最早,2017年4月1日就见到了刚孵化的幼鸟,这或许与新乡气候变暖,黑水鸡已成为本地留鸟有关;孵化期大多16~18 d,江苏云龙湖黑水鸡的孵化期最长,达20 d。
3 小结与讨论
3.1 居留型变化
黑水鸡在新乡黄河湿地曾记录为夏候鸟[10],但根据近两年的观察,部分黑水鸡在本地区已经成为留鸟,且相对于春季迁徙来的黑水鸡,繁殖期提前至3月初。赵宗泰等[12]在青岛也发现近年来个别黑水鸡由夏候鸟转变为留鸟。新乡黄河湿地内的部分黑水鸡从夏候鸟转变成留鸟,这可能是对本地区气候变暖的响应。鸟类的居留型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13],并且有研究认为水鸟对气候变暖更敏感[14]。河南省从1951年到2015年的65年间,年均温呈显著变暖趋势,变暖速率为(0.18±0.06) ℃/10a,且1990年以后,气温急剧升高[15]。新乡黄河湿地的年均温度也自1990起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在1998年有明显的增温突变[16]。除了气候变暖的因素外,充足的繁殖场地和食物也可能导致黑水鸡从候鸟转变成留鸟。例如贵州草海保护区直到1992年才有黑水鸡活动,并被列为冬候鸟,但随着草海水禽繁殖区的建立,2005年黑水鸡在草海成为留鸟[17]。在新乡黄河湿地内分布有诸多的荷塘、鱼塘等水域,为黑水鸡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可能也是部分黑水鸡停止迁徙成为留鸟的原因。
3.2 栖息地类型
根据在野外多年鸟类调查发现,黑水鸡的栖息地多选择在莲塘或生长有莲、芦苇的水塘中。在陳桥村,在陈桥驿西侧水塘和村东观鸟台下的小莲塘中均有黑水鸡繁殖,而水域面积较大的东湖(24.6 hm2),虽然分布有大片芦苇,但并未见黑水鸡在此活动。黑水鸡选择莲塘或生长有莲、芦苇的水塘作为栖息地,原因可能是:①黑水鸡除在觅食时在水中游泳外,大部分时间在枯折的莲、芦苇构成的支撑物上休息、理羽,在夏季温度较高的11:00—14:00,黑水鸡往往选择在荷叶下休息。②黑水鸡体色与周围环境对比明显,在繁殖初期荷叶尚未长出,有利于黑水鸡觅食筑巢,而在黑水鸡幼鸟孵化出的时候,荷叶已经铺满莲塘,可以为幼鸟提供完美的隐蔽物。
3.3 保护性建议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性和多功能性,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新乡黄河湿地有较多的沼泽、水塘,其中生长着莲菜、睡莲、芦苇等多种水生植物,是黑水鸡及其他多种鸟类理想的栖息地。目前,湿地生态旅游正在开展,但是,有些项目的设计不科学,影响了多种水鸟的栖息。因此建议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在保护区管理处的统一指导下进行,在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展湿地生态旅游;黑水鸡易于接近,是一种合适的观赏鸟类,如果保护区内黑水鸡的栖息环境进一步改善,将有更多的黑水鸡成为留鸟在此栖息,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使民众对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观察。
参考文献:
[1] 刘玉明,解玉浩,季达明.中国脊椎动物大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 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刘焕金,冯敬义,苏化龙,等.黑水鸡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研究,1985,6(2):174-200.
[4] 李振吉,刘 文,王汝斌,等.贵州草海保护区黑水鸡繁殖生态学观察[J].贵州科学,2017,34(4):5-8.
[5] 金志民,杨春文,刘 铸,等.黑水鸡的繁殖生态观察[J].四川动物,2010,29(2):262-264.
[6] 马玉红,吴剑峰,王晓玲,等.黑水鸡营巢、产卵、孵化及雏鸟生长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0):1905-1908.
[7] 李朝晖,华 春,周梅仙,等.黑水鸡非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9):126-127.
[8] 袁子涵,虞蔚岩,周泉澄,等.南京地区黑水鸡繁殖期行为生态研究[J].安徽農业科学,2010,38(34):19537-19538.
[9] 亓东明,冯 茜.邛海湿地黑水鸡春季生境选择[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8):1510-1513.
[10] 牛红星,卜艳珍,路纪琪,等.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调查[J].生物多样性,2001,9(3):260-264.
[11] 李莲花,朱军涛.豫北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生态地质环境分析与防治对策[J].地下水,2005,27(6):480-481.
[12] 赵宗泰,杨广涛,朴仁珠.黑水鸡在青岛李沧公园内年繁殖3次的发现与探究[J].野生动物学报,2017,38(3):455-461.
[13] 杜 寅,周 放,舒晓莲,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鸟类区系的影响[J].动物分类学报,2009,34(3):664-674.
[14] 马瑞俊,蒋志刚.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25(11):3061-3066.
[15] 闫军辉,张向敏,周红升,等.1951-2015年河南省温度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7):102-107.
[16] 徐文茜,汤 茜,丁圣彦.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J].湿地科学,2016,14(2):235-241.
[17] 蒋 鸿,余志刚.贵州草海的黑水鸡种群快速增长与水禽繁殖区的关系[A].保护鸟类,人鸟和谐论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