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批判性思维
2019-06-11武磊
武磊
摘 要:批判性思維是一种强调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目前已被许多西方国家视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虽然是从国外传来的一个概念,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也蕴含着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思想,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批判性思维思想。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1
“批判性思维”是从英文词“critical thinking”直译过来的,它强调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要理性客观地加以思考分析,不能盲目相信或者否定。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目前培养批判性思维已被美国、英国等国家定位必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是由国外学者提出并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传入国内,就目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资料来看,现有的批判性思维研究都是基于西方哲学、历史、文化等背景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现在我们谈及的“批判性思维”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西方才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常规思维,具有普遍性,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着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思想。如《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名言蕴含着典型的批判性思维思想。“审问之”即强调要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慎思之”即指谨慎、周密地思考,不盲目接受或否定;“明辨”指明确、清晰地判断;“笃行之”指要身体力行,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批判性思考就是一个从质疑提问开始,再到理性地思考辨析,最后做出正确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过程。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之一。批判性思维始于合理质疑、提出问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怀疑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也有蕴含着怀疑精神的思想。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强调怀疑在学习和思考中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认为君子有九件事必须要思考,其中之一就是“意思问”;宋代朱熹提出“精思归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以此说明“疑”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陆九渊也提倡“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批判性思维强调合理质疑和理性求证,批判的过程就是一个理性分析、理性探索的过程,逻辑论证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思维工具。《墨经》中对很多逻辑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如“通意后对。说在不知其谁谓也”,强调在交流、论辩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概念的准确性,充分理解对方的言辞的含义后再做回答。孔子也提出“正名”的观点,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强调要准确表达概念,表达概念的词语要和概念的内涵外延相应。在《荀子·正名》中,荀子认为“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他主张“正名”“辩要尽故”,否则就会导致谬误和诡辩。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重视合理分析论证的思想,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有相通之处。
批判性思维不仅要求人们对获取的信息加以理性分析判断,还强调对自身的思考,所以说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反省性思维”。而中国的古圣先贤同样也注重反省、反思。孔子强调“克己内省”,这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克己”即严格要求自己,“内省”指自我反思,孔子曾说过“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他认为要时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才不会内疚和畏惧;他认为人应该每天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朱熹十分赞同孔子“内省”的观点,他认为“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所以,为了使“心不亡”,“不陷于恶”,就是经常“省察”自己,即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孔子还十分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强调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思并重”;“启发式教学”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而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指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教师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启发,这与批判性思维教学理念相契合。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批判性思维思想,但这一思想并未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发扬光大,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政权稳定,极力打压批判性精神和思想。自汉代推行“罢住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其在发展过程中演变成了“经学”。经学独断论逐渐成为封建时期思想文化中的主导思想,从而抑制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研究基础上的,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学者的理论,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国情,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批判性思维加以研究,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批判性思维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晓芒.正确思维的基本要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08-218.
[2]陈骏宇.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3]王琪,眭国荣.批判性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双重作用空间[J].文化学刊,2016(0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