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畲族文化

2019-06-11郑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畲族民俗文化

摘  要: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东等地。本文主要介绍有关于畲族的民俗文化,从畲族的各个方面来展开对畲族的研究。

关键词:畲族;民俗文化;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郑潇(1994-),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学(民俗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2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畲族自称“山哈”,“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家人。

畲族人口主要以“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并且加上他们居住的地区山脉纵横交错、峰峦起伏、丘陵密布,从而形成了畲族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一、畲族节日

畲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六月六”、中元节、仲秋节、重阳节、冬至节、“招兵节”等。

(一)“二月二”会亲节

“二月二”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会亲”是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各地的畲族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它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节日这一天,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从双华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会亲。人群络绎不绝,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聊天,使整个山村充满着欢声笑语,顿时成欢乐的海洋。尤其到了傍晚,夜幕降临,篝火照亮整个山村,人们引吭高歌,让节日的气氛变得更加浓烈。在赖艳华的《闽东畲族“二月二”会亲节由来及节俗文化探析》[1]中,详细地讲述了这个节日,文中写道:“闽东畲族二月二节俗文化与汉族相比较而言,既有共性的一面,也体现了闽东区域和畲族传统的文化特色。”并提到“二月二”所具有的文化特征:“1.祈求春福企盼太平的求生心理。反映了闽东畲族先民与恶劣自然环境搏斗的生生不息的求生主题,其心理还是祈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之意。2.体现畲族团结友善和不忘根祖的文化品格。这种会亲情结强化了畲族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温馨。3.浪漫的狂欢中传承民族精神内核。能在对歌的潜移默化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使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二)“三月三”乌饭节

再说畲族的“三月三”,又称做“乌饭节”,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节日。是各地畲民为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乌米饭,合家共餐,馈赠亲友。举办舞会,集体对歌,欢度节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各地欢度这个古老的节日更加热烈和丰富多彩。很多学者对“三月三”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在马威的《嵌入理论视野下的民俗节庆变迁———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国畲乡三月三”为例》[2]中,围绕着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创建文化品牌这一举措,描述了普通存在于南方诸多少数民族中间的“三月三”节日如何被打造成为推动县域经济成长的文化品牌的过程。通过对这一民俗变迁的剖析,阐释现代化进程中,畲族民族文化事项被拆解、转借、拼接以及再生产的过程。本文运用‘文化嵌入理论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别讨论文化嵌入的经济路径、制度路径和文化路径。

(三)招兵节

招兵节是畲族纪念祖先的宗教性节日,现在只是流行于粤东、粤东北畲族地区。相传在远古时期,盘瓠去番邦取番王头时,被番兵追赶,来到海边,得到了神兵的帮助,才得以安然返国。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感谢神兵,每三五年会举行一次“招兵”,向他们献祭。在畲族众多的节日中,招兵节是畲族独有的节日,它的举行让大家感受到了畲族人民对最先的敬畏和崇拜,体现出畲族人民不忘祖、不忘本的品格。

招兵节的仪式也是十分重要的。“招兵”仪式在公厅举行,请法师主持,祈求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石中坚在《凤凰山畲族“招兵节”之“上屋奏表”探析》[3]一文中,介绍了招兵节中“上屋奏表”这一仪式,作者表示:“‘上屋奏表是‘招兵节中特色最鲜明,内涵最丰富,寓意最深邃的仪式。”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个仪式不能“准时”地出现在“招兵节”上,特别“稀缺”。因此要呼吁大家多关注这个问题,努力保护与弘扬“上屋奏表”折射出来的畲族文化。

欢乐的节日,使得人们总是洋溢着笑脸,才可以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这些节日都体现着畲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对本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地向往。

二、畲族民歌与舞蹈

(一)畲族民歌

能歌善舞是少数民族的一大特征,畲族也不例外。畲族民歌多用畲语来歌唱,每到节日的时候歌声总是不断;田间劳作时,也会时不时地唱起来,从而缓解一下疲劳。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是无伴奏的山歌。“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它的代表作有:《高王歌》、《封金山》、《时辰歌》等。

很多学者对畲族民歌都有研究。丁缨的《畲族民歌生存现状发轫》[4]一文分析了畲族民歌的发展现状,用事实为依据来论证保护畲族民歌的重要性。丁缨强调:“把古老传统文化与现当代艺术进行对接,或融汇或化合或吸收,产生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富有时代气息、时代精神的新作品、新成果,甚至新文化形態。”

黄丽群《畲族民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微》[5]是从畲族民歌特点方面来分析,详细地展现了畲族民歌的特色以及其形成的原因。黄丽群将其特点总结为:丰富性、广泛性、特殊性、民族性这四个方面。并且告诉读者:“畲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其中以山歌、神话和传说最具特色。”

不仅是学术研究,国家也非常重视畲族民歌的生存和发展,并且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畲族民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畲族民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需要认真地保护好它。

(二)畲族舞蹈

有歌唱的地方少不了舞蹈,同样地畲族舞蹈也是十分具有特色的。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有祭祀、丧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反映着日常生活。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伤”、“打癀”、祭祖等活动。它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舞蹈形式有独人、双人、四人或集体舞,舞姿舞步多为狩猎动作。

对于畲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吳晓娜在《浅谈畲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6]中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作者分析,畲族的舞蹈是受到了畲族人民宗教习俗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它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并指出早期的畲族舞更像是一种用来祭祀的礼仪。畲族舞蹈以多样性的形势发展着,吴晓娜最后提出:“畲族舞蹈要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发光,同样需要畲族的艺术家和十佳潮流艺术家将其两者完美融合,这样才能有所突破。融合之后,在增加一些特别的艺术创作和想象力,将题材设计的更加新颖,将生活够了的更加生动,展现畲族人民的良好精神面貌。”

不同的是,薛峰从畲族舞蹈的风格方面来研究,写出了《畲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功能与魅力价值》[7]一文。薛峰把研究重点放到畲族舞蹈自身所具有的艺术风格、文化功能与艺术魅力,并且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来揭示出畲族舞蹈艺术独特的发展之路。文章分别分析了畲族舞蹈中的祭祀类舞蹈、农事类舞蹈、交流类舞蹈它们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指出畲族舞蹈的社会功能与发展之路。告诉大家:“作为当今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畲族历史的源远流长、畲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能够在畲族舞蹈的保护推广工作上走得更远。”

民歌和舞蹈都与畲族人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着,是本民族重要的瑰宝。需要人们多重视、多保护。

三、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在畲族人口集中的地区较为突出,并且会因为地域、生活、婚姻状态等原因呈现多种多样的色彩。畲族服饰图案的创造作者大多数都是本民族土生土长的劳动妇女。她们制作服饰品不受畲族服饰商品需求的制约,她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制作。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的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们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缝在衣服上、裙子上。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艺术情感,使她们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凤冠、花边衫、彩带、花鞋等皆独具特色。

陈敬玉在《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畲族服饰调查研究》[8]中,通过田野调查,来描述当地畲族服饰的样式,提出问题,进行思考。陈敬玉在文中写道:“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演进的记载和社会价值观念的缩影,对畲族服饰的研究应该放置于畲族文化背景及民族发展的语境中予以解读和阐释,对其的保护欲传承也应置于畲族文化背景下方才能保持其本色。”畲族服饰的魅力我们都能深刻地体会,因此我们对它要保持一个珍惜、保护的态度。服饰上的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都有一个好的寓意。畲族服饰图案包含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艺术创造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值得人们永远珍爱。

四、结语

畲族文化有很多,以上只说了它的三个方面。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畲族这个少数民族,都有它的魅力所在。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的生活变迁,为中华文明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的事物。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很多原始、本土地事物都慢慢地被掩盖,人们不再关注这些属于本民族的灿烂辉煌,久而久之许多民族的风俗、手艺等等都被人们遗失,再也找不回来。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畲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努力地把本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发展起来,加大畲族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地人了解畲族民俗文化,从而更好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赖艳华. 闽东畲族“二月二”会亲节由来及节俗文化探析[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45-49.

[2]马威. 嵌入理论视野下的民俗节庆变迁——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国畲乡三月三”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2):38-43.

[3]石中坚. 凤凰山畲族“招兵节”之“上屋奏表”探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74-178.

[4]丁缨. 畲族民歌生存现状发轫[J]. 中国音乐,2005,(01):172-173+188.

[5]黄丽群. 畲族民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微[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9-30.

[6]吴晓娜. 浅谈畲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J]. 大众文艺,2011,(14):

[7]薛峰. 畲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功能与魅力价值[J]. 湖北科技学院报,2015,(12):159-161.

[8]陈敬玉.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畲族服饰调查研究[J]. 丝绸,2013,(02):63-67.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畲族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