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叶赛宁诗歌中的俄罗斯性格
2019-06-11潘小冬
摘 要:叶赛宁是20世纪俄罗斯的重要诗人。他对祖国真挚而深沉的热爱贯穿在诗歌始终,以细腻精道的笔触展示着他纯粹的俄罗斯心灵。无论是绵延不尽的忧郁,是激情张扬的狂放,还是深入骨髓的宗教情怀,都体现了诗人对俄罗斯性格最深刻最独到的理解。
关键词:叶赛宁;诗歌;俄罗斯性格
作者简介:潘小冬(1993-),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1
叶赛宁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极富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是俄罗斯的歌手和代言人,诗人对祖国满怀深切真挚的情感,以变换的笔触细致描绘著富饶而又贫瘠的故土。诗人纯粹的俄罗斯心灵给他的诗作注入民族的灵魂,烙印下俄罗斯性格的痕迹。
一、神秘的矛盾性——忧郁中的狂放
俄罗斯民族性格表现着鲜明的矛盾性,高尚又粗鄙,驯服却狂躁。二律背反的特质嵌入诗人的血肉之中,使忧郁和狂放成为叶赛宁气质无法分割的两部分。
忧郁深深浸透在叶赛宁诗歌的字里行间,诗人说:“或许,我会永远带着俄罗斯心灵这种忧郁的温柔。”早期的作品中弥漫着散不尽的哀愁,诗人将万千情感寓于罗斯大地的凄美动人之中。忧郁成了叶赛宁田园诗的基调,它深深诱惑着诗人,哪怕爱情的欢欣和甜蜜也伴着雷鸟啼哭、黄鹂低泣,朝霞也含着哀伤。后来革命的大潮轰轰烈烈,诗人“希望看到贫穷落后的罗斯,能变成钢铁的强国。”动荡不安的俄罗斯却在变革中沾染上血污,愤怒、苦闷和不解冲击着叶赛宁的诗情,早期的诗歌中明丽清新的意象变得灰暗迷朦,清澈真挚的忧郁变得复杂深沉起来。追赶着列车的红鬃马驹令人哀叹,罗斯必然要拖着羸弱的身躯追赶现代化的列车。作为乡村的最后一位诗人,叶赛宁的心中是无尽的迷惘和深切的悲哀,诗人深陷精神危机,坠入抑郁的泥潭中,在无望中拥抱着死神:“死亡不算新鲜事,活着也不更新鲜”,以决绝又平淡的姿态祈求死亡的救赎。
可夫说,狂放作为叶赛宁生命本能的强大内驱力,同他天性的忧郁相互激应。[1]梁赞勇士誓死不屈,中世纪农民英雄的冒险,女英雄反抗强权,普加乔夫英勇起义的故事被传唱和歌颂,展现着诗人热爱自由,追求真理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昭示了叶赛宁潜在意识的另一面:古老的民族英雄让诗人更接近俄罗斯的灵魂——狂暴的激情和力量,英勇不屈的坚强意志,独立不羁的自由精神和广阔的人民胸怀。十月革命彻底燃烧起了诗人的激情,诗人满怀激动地迎接革命这位“尊贵的客人”,欢乐的情绪跃然纸上:“金色的俄罗斯,高唱吧,高唱,/急切的风不停地把歌声送往四面八方!/欢乐的人正浓蘸着喜悦,/书写你那牧人痛苦的篇章。”激昂的高呼中充满诗人对革命的信心:“相信吧,胜利属于我们!/崭新的彼岸已经不远。”
二、宗教的浸润——东正教文化的契合
宗教信仰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东正教是洞察俄罗斯灵魂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诗人说:“神灯照在我心上,基督活在我心田。”东正教的浸润让叶赛宁将诗作染上了宗教的色彩。
东正教徒认为,谁不崇拜圣母,他就不知道耶稣,对基督的信仰若不包含对圣母的崇拜,就不是真正的教诲基督教信仰。[2]诗人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圣母的形象重合,神性与人性相交相容,圣母与宠爱小儿子的农家母亲别无二致,她又是人类之母,向苦苦挣扎的世人播撒悲悯与怜惜。圣母的慈悲仁爱给人间母亲也增上一抹神性的光辉。
东正教基督徒眼中万物皆圣道,神之子基督的信对于东正教徒而言不是基督学学说,而是生命本身。诗人眼中的农舍就像“一尊尊披袈裟的圣像”,在碧空下一眼望不到尽头,而他是“一个远道的朝圣者”,尽情瞭望无边的原野。诗人心中的神不在天上,而在前方,罗斯大地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满怀崇敬,“上帝的天国就在人间”,正是他可爱迷人的祖国。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最突出的特质是弥赛亚精神。“俄罗斯民族在这个世界上的弥赛亚使命,就是使基督的真理成为现实,就是要让人类的灵魂高于所有的王国和所有的世界之上。”[3]诗人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超越了宗教意识,展现着改变世界精神文明的救世主义精神:罗斯是“第三约的制定者”,是北方的奇迹,只有俄罗斯能拯救陷入困境的西方。
从惆怅多情的年少岁月,到生命最后备受煎熬的时光,诗人珍惜着民族的根和在时代洪流中被人遗忘的民族精魂,用对祖国盲目执拗的热爱固守着俄罗斯性格的本真。
注释:
[1]可夫:《叶赛宁气质新论:忧郁与狂放》,载《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1期,第35页。
[2]C.H 布尔加科夫:《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徐凤林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年,第144页。
[3]赵海峰:《别尔嘉耶夫论俄罗斯民族性和民族主义》,载《理论探讨》,2014年,第2期,第65页。
参考文献:
[1]C.H 布尔加科夫,《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M].徐凤林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
[2]可夫,《叶赛宁气质新论:忧郁与狂放》[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1期。
[3]叶赛宁,《叶赛宁诗选》[M].兰曼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4]叶赛宁,《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5]叶赛宁,《叶赛宁抒情诗选》[M].刘湛秋,茹香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6]吴泽霖,《叶赛宁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
[7]赵东方,《论叶赛宁的意象艺术》[J].《国外文学》,1990年Z1期,1991。
[8]朱凌,《试论叶赛宁诗歌创作中的个性特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3卷第4期。
[9]赵海峰:《别尔嘉耶夫论俄罗斯民族性和民族主义》[J],《理论探讨》,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