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愕[1]绿华诗》小解
2019-06-11钱雨梅
摘 要:《真诰》作为上清派典籍,具有十分高的文学价值,开篇的《愕绿华诗》,将古典诗歌的传统与道教意味融合,勾勒出了一幅女仙才子的美好画面,以引人向道。诗中“招隐”之意也很明显,最后一句更是《真诰》直面人生命之衰落的体现。
关键词:《愕绿华诗》;羊权;愕绿华
作者简介:钱雨梅(1995-),女,汉族,四川雅安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2
上真派的《真诰》在道教诗文中一向属艺术性较强的,研究成果也稍多,但具体作品的解释却不多,难解与道教文学未受足够重视都是原因。作为完全的道教作品,以下将试着对《真诰》开篇的《愕绿华诗》作解,从中可见古典诗歌传统与道教思想的结合,且不管其对后世诗歌产生的影响,本文更想探究其与“招隐”作品的正反呼应,最后两句的内涵更是值得探究。
现将整首诗录下:
神岳排霄起,飞峰郁千寻。寥笼灵谷虚,琼林蔚萧森。丨[2]生摽美秀,弱冠流清音。栖情庄慧津,超形象魏林。扬彩朱门中,内有迈俗心。我与夫子族,源胄同渊池,宏宗分上业,于今各异枝。兰金因好着,三益方觉弥。静寻欣斯会,雅综弥龄祀。谁云幽鑒难,得之方寸里。翘想笼樊外,俱为山岩士。无令腾虚翰,中随惊风起。迁化虽由人,蕃羊未易拟。所期岂朝华,岁暮于吾子。[3]
关于诗题中“愕绿华”女仙,该诗之后,《真诰》紧接的两条是其介绍[4],此处重点关注诗,不再多着墨。以下将就三方面来试析该诗。
一、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
上清派多文人,《愕绿华诗》中蕴藏着不少古典文学传统,体现在典故、意象等词汇之上,整诗文学氛围浓厚。这使该诗与其他道教文字相异,而暂不论艺术高低,也使该诗乍一看与文人诗歌差别不大。换句话说,道教氛围已全融入古典诗歌的形式之中。也能看出作者所受之文化,实不局限于道教。
分析先从词汇入手。如“美秀”一词,可上溯至《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大叔美秀而文”[5],该词用于此,想必不仅是说羊生长得好。又“弱冠”更是明证,《礼记·曲礼上》谓“二十曰弱,冠”[6],这是儒家的文化礼仪,也被糅合进诗中。下文与“庄慧”这一道家意味浓厚的词相对的“象魏”同样,《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贾公彦疏:“郑司农云‘象魏,阙也者,周公谓之象魏,雉门之外,两观阙高魏魏然,孔子谓之观。”[7]
类似的,“朱门”、“兰金”、“三益”,诗中许多词汇能上溯源头,与其他文化联系非常大。
而“清音”一词,则不仅前人诗歌常用,如左思《招隐诗》中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8]之句,也是道教思想尚自然的表现之一。借着该词,下面来探究一下诗中的道教思想。
二、道教思想与招隐之意
承接上文,诗中道教思想不仅体现在相关词汇上,也体现在整诗的意境中,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表现。
还是先从词汇出发,除“清音”外,上一条说到的“庄慧津”与“象魏林”也是如此,二词一代山林,一指朝堂。“栖情庄慧津,超形象魏林”,将此句与整诗一连便是情寄于自然而超脱世俗之外,与下文“翘想笼樊外,俱为山岩士”相呼应,召唤羊权归自然之意立现。此处“慧”或为“惠”,暂未找到否定证据,便由此深发一句,此当是用了濠梁之辩[9]之典,十分有深意,也与诗意有联系,许是在暗喻在朝之人,不知隐逸之乐。
说到隐逸,可看到此诗与变化过一次的“寻隐”[10]类招隐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细读也能发现,该诗隐含对劝人入世的《招隐士》[11]的反驳,算是对现世观念的呼应。
朱熹说:“淮南小山作《招隐》,极道山中穷苦之状,以风切遁世之士使无暇心,其旨深矣。”[12]与之相反,《愕绿华诗》则致力于描述仙境之美,这在《真诰》中很常见,于道教人士来说,“神岳”、“飞峰”、“灵谷”、“琼林”是自然真实的,用在诗文中以引人向道也是正常的。又《招隐士》重点落在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上,《愕绿华诗》却是在说“俱为山岩士”,将招人入山林写在女仙与羊权的约定之中。
又上所提“灵谷”、“琼林”等,都是能与世俗拉开距离的。接下来看句与整体。“谁云幽鉴难,得之方寸里”值得注意,个人觉得该诗暂不论艺术水平,其在招隐思想上略胜过其他招隐诗,便是就此句看出。作为第二变之后更进一步的王康琚《反招隐诗》[13]道“小隐隐于薮,大隐隐于市”,谓大隐当是隐心。而该诗此句则在说阐幽的道义可从“方寸”中得到,这已是在说道义可从心而求,且这与整诗所表现的回归山林并不矛盾。
之所以将该诗与《招隐士》对比,主要是看最后一句。《招隐士》有句“岁暮兮不自聊”,该句与前“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成比,春草已生而隐居之人不归,后则是写至一年将终之时,山中险恶又无聊。此处我更倾向于将这两句解释为:在大好年华隐逸,到了暮年便会面临凄惨局面,因而当及时回归世间之意顿显。而《愕绿华诗》最后“所期岂朝华,岁暮于吾子”,是对《招隐士》的反驳:山中并不孤寂,有“我”同你一起归隐。这一句还有值得分析之处,下面将以此句为重点。
三、“岁暮于吾子”
上已说到,此句是说归隐之时有愕绿华陪伴,但在此有一个新问题。照上述所论,我将该句不仅理解为好的时辰,即与《招隐士》中“春草”生相对应的好季节,也将其解为人的大好年华,又“岁暮”不仅是年尾,也是人之暮年。该句意思便变成了:你(羊生)此时正是大好年华,“我”(愕绿华)不仅会在此时与你同在,你老了之后也会伴你左右。
又涉及的问题是,道教讲究长生,愕绿华也是始终不老的,那么此处为何不说是一起朝华永驻,而要提到岁暮呢?我作出一大胆推测,亦可印证先前说法。人生命的衰落无法避免,如许多“尸解”成仙之事,皆在宣道同时对人之衰老作出解释。此处提到“朝华”与“岁暮”,也是在大胆直面生命之衰落。
《真诰》乃真人降诰,本就是面向人的话语,整书可说重在写仙人形象及与仙人一起生活的场景,以期达到招人慕道之目的,即如诗言:“来寻冥中友,相携侍帝晨。王子协明德,齐首招玉贤。”[14]。作為整个《真诰》的开端,《愕绿华诗》昭示了人与仙间的往来,而人之衰老不可避免。当然,可能“朝华”与“岁暮”仅是说季节变迁,而仙境之中时空永恒,即愕绿华与羊权之相伴永恒。两种解释并不冲突,皆旨在显示,仙山中从始至终不孤寂。这与仙传中直接以成仙长生作为说服依据是有差别的。
要之,《愕绿华诗》作为《真诰》开篇,肩负着引人向道的重任。该诗在用文人之笔,以古典诗歌传统写道的同时,将男女之情融合其中,且直面了生命之衰落,显出了与《招隐士》不同甚至相反的招隐之意来,这也是《真诰》之宣教意味的体现。
注释:
[1]后多作“萼”。(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页。
[2]此字下注云:“此一字被墨浓黵,不复可识。正中抽一脚出下,似是‘羊字。其人名权。”
[3]《真诰》卷一,第3页。也有人将其分作三首诗,如清邓显鹤的《沅湘耆旧集前编》卷十五所载。
[4]《真诰》卷一,第3-4页。
[5](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15页。
[6](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32页。
[7](唐)孔颖达《周礼正义》卷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8-649页。
[8](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28页。
[9](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06-607页。
[10]可参看刘莎莎《招隐诗与反招隐诗的主题剖析——以魏晋隐逸诗为中心》(发表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5卷第2期)。具体诗歌见《文选》卷二十二。
[11]《文选》卷三十三,第1555页-1557页。作者题为「刘安」
[12](宋)阮阅编,《诗话总龟》后集卷十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
[13]《文选》卷二十二,第1030-1031页。以下所引同诗句子皆同此。
[14]《真诰》卷二,第36页。
参考文献:
[1][梁]陶弘景.真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日]小林正美撰,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6]刘莎莎.招隐诗与反招隐诗的主题剖析——以魏晋隐逸诗为中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2):8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