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和莫言的创作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化路径
2019-06-11肖肖
摘 要:中国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大家,丰厚的历史和历史变化让文学大放光彩。乱世出英雄,正是因为动荡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让文学作品大放异彩,让文学大家层出不穷。鲁迅和莫言都是我国现代当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家,本文从鲁迅和莫言的创作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化途径,做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關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化路径;鲁迅;莫言
作者简介:肖肖(1983.11-),女,汉族,河南永城人,硕士,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2
引言:
在近当代文学作品中,像鲁迅、莫言这样的文学大家,大多数的创作观点和创作理念都在偏向民族化、走向民族化,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这样的特点使他们创作出了更多具备鲜明民族感和民族化的作品,以民族化客观理性的观点看待一些西方文学影响,致力于将民族化创作与西方文学进行交融。他们的作品大多数视角和观点都是立足于中国的乡土乡情,用民族特色的视角去和世界的变化和世界的文学进行融合,一方面揭示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人情风土,另外一方面还让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与世界的不同情况进行接轨。
一、鲁迅和莫言创作观点的民族化
创作观点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创作内容和创作的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化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民族化到底是应该保留民族所有,还是带着民族化的变迁继续创作。从整体角度而言,创作具备着民族特色的,就应该是民族化的创作。民族化的定义一般来说都是指极具民族鲜明特点的艺术创作,需要给予正确的眼光进行看待。总的来说,要正确看待中国民族化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还需要正确评估中国民族化文学作品与世界文学平等互换的能力[1]。从实际角度而言,鲁迅和莫言作为我国两个文学大家,代表的却是我国两个文学创作的高峰,他们是两个高峰中的代表人物,从他们的写作特点、创作理念中,也可以进一步分析其创作观点的民族化。
总的来说,鲁迅作品创作观点一般相对比较写实,从他所处的动荡时代的角度出发,以当时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点为主线,而其创作观点一定是离不开民族化的。这样的特点往往是围绕着一定的主题的,相关创作观点也有一定的主线。当时的国家情况、民族情况让鲁迅深感“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我们的文化十分落后”。落后没关系,但是如果落后还不思进取,不知前进,那就会贻害万千。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这样,他面对当时中国的落后又没办法及时效法于外国深感无奈。同时在这基础上,鲁迅以这样民族化的创作理念融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大千世界的众生相,以众生相不同的表现,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一系列极具民族化的表现。例如《狂人日记》《药》这类作品就是受到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而表现出了中国的民族化。从整体角度来看,鲁迅创作观点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于对民族和国家落后且没办法及时效法外国的无奈,另外一方面还体现在于鲁迅对于效法外国的理念,即不可以全盘就搬于外国的方式方法,需要从中国民族化特色和中国现如今时代情况,取其精华弃其糟糠。
在莫言的创作理念中与鲁迅也是有着共通之处的,只是莫言面对的仅仅是中国文学方面的“落后”。在整体观念方面,莫言和鲁迅是有着共同之处的[2]。鲁迅的年代,是一个极其落后的年代,而莫言身处的时代,则认为西方作家在文学角度上超过中国作家很多,大部分中国作家是故步自封的。因此莫言早期很多作品都是不断在借鉴和学习西方文学作品,例如早期的中篇作品《金发婴儿》《球状闪电》等,这些作品极具科幻现实主义色彩。然而西方文学固然是有着西方文学的特点,他自然不是中国民族化的作品,不可能让西方文学的特点完全取代现今中国文学的特点。一味学习西方文学的创作是不可行的,需要从中国民间角度,从中国民族角度进行入手,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学,借鉴西方作品,从而创作出具备着中国民族化特点的作品。一方面要借鉴西方文学,一方面还不能被这类文学完全笼罩。正因为这样的特点,一方面要对西方文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对中国文学进行全面的熟知。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的借鉴该类文学,创造出属于中国民族化的文学作品。
二、鲁迅和莫言创作的民族化路径分析
创作中的民族化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文风到剧情再到暗寓,创作中的每一处和每一个细节都会体现到民族化的特点。想具备鲜明的民族化特色,就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从民族特色和民族乡土乡情的角度出发。从整体角度来说,两位大家的文学作品创作大多数都是围着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内容出发的,对于乡土乡情的描写和表达更是十分灵活。这样的作品来自于平常人们的生活,来自于平凡人,然而越是平凡的人物和平凡的背景越能代表着民族,代表着一方水土,民族精神。越是乡土的,越是接地气的,越是能体现民族特征的,便越是民族的[3]。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说,我国的社会基础就是离不开乡土气息的,从而致力于乡土乡情的创作,就是致力于民族化的创作。
从鲁迅的作品角度而言,他的作品就像是从乡土中走出来的一样,极具真实性和讽刺性,在这基础上的艺术表现及艺术表达十分写实,且十分有讽刺的内涵。这样的特点让鲁迅的作品在中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可以说一方面是因为鲁迅创作民族化贴近中国时代特色,另外一方面也是更具备着较强的文学艺术意义。乡土文学自成一派,正是鲁迅的作为,极具地方色彩和民族化特点,是鲁迅作品的重要体现和特征。他的小说中,大多数都是以自己身边的事情和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极具真实性和讽刺性。新年死去的祥林嫂、守寡丧子的四嫂子、驼背的五少爷这些人物特点和人物描写都极具民族化的特点,反映着民族在某个时代的特征。一方面可以说是绘声绘色的真实,而另外一方面则是极具讽刺和实际意义的综合特点。
而相比之下,莫言的文学作品更具备着较强的乡土气息,其民族化表现更为“接地气”一些,具体表现方式和表达内容让其地方色彩和乡土色彩进一步凸显在作品中,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文学的创作离不开一系列的渲染和描绘,在不断的描绘和勾勒中,莫言的文学作品更像是一幅具备着较强乡土气息的民族化。不管是从《丑兵》、《白狗秋千架》等一系列作品中,都在不断展现着这样的特点。莫言原本就是一个农民,在农村生活了20余年,更为懂得和熟悉农民的生活,所以其作品带着浓浓的乡村气息也是十分情理之中的事情。从实际角度而言。对于民族化和乡土气息的描写和表达,莫言要比鲁迅更胜一筹,创作方面会更为得心应手[4]。他的创作有所继承于鲁迅,而且在这样的实际基础上又有所超越于鲁迅,更具备着较强的民族化和乡村化色彩特点。透过他的文笔,看到的是真实的乡村,真实的民族化特点,贴近人们的生活,出自人们的生活,而暗喻却是高于人们的生活的。
三、结束语
作品的创作是离不开生活经历和时代影响的,正因为这样的特点,同样出自于民族化的表达和描写,现当代文学大家也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表达和描写。鲁迅和莫言对于民族化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不尽相同,然而对于表现精神等方面的成就却是造诣非凡的。
参考文献:
[1]贾丽萍.对话经典与梳理历史——“经典作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17(5):92-96.
[2]王洪岳.从讽刺到反讽——莫言对鲁迅创作手法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2(3):36-43.
[3]谭鼎莎.从《檀香刑》的看客形象探析莫言对鲁迅的继承和超越[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1).
[4]王学谦.摩罗二重唱——莫言的《铸剑》阅读及其与鲁迅的家族性相似[J].求是学刊,201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