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
2019-06-11夏元浩
放假前的最后一天,寒冷的海风夹杂着雨雪敲打着玻璃,冷气从缝隙间涌入,我缩了缩肩膀,把头埋到桌子上。语文考试又失败了,这是高一的期末考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两道文言文选择题,我都错了。
耳边是班主任不厌其烦的唠叨:“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文言文是拿分的关键。”即将面对的是妈妈一成不变的恨铁不成钢:“叫我怎么说你呀?又错了!出去别说你妈妈是老师,我可丢不起这个人。”
自小,我就讨厌语文,尤其是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是我最好的催眠曲。妈妈是老师,每天都逼着我写无聊寡淡的笔记,塞给我各种所谓的经典。每一个本该撒欢的周末,我都被妈妈的一堆作业包围。我常常盯着窗外那片天空,羡慕窗外叽喳的小鸟。从日渐西斜一直到暮色四合,才应付性地打开书本,迎接妈妈回家的脚步。
我有着间歇性自卑心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我觉得世界上很多事都很正常,因为它存在。就像语文,它给我了很多怀疑自我、否定自我的痛苦,也常常使我自卑甚至想要自弃。相对于语文的长期积累,数理化更给我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攻克一道难题时的成就感让我乐此不疲。这种成就感常使我自信满满,借此多少抵消了我语文学习的自卑。这让我成了一个学习上的瘸腿鸭,也让妈妈常常恨其不争。
下午的历史课百无聊赖,繁复冗杂,什么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什么焚书坑儒杯酒释兵权,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什么修昔底德陷阱,都是聒噪多遍的复习。秃顶的历史老师安眠药般平缓的语调让我的眼皮渐渐沉重……
我别离学校,别离那座城市,迎着风雪,渐行渐远。景象向前奔涌,越发陌生,越发古老起来。积雪的道路有些泥泞,路边景象明显萧瑟起来,村子渐渐稀少,房屋大都是半旧不新的茅屋。
天渐渐黑了,没有灯。我又冷又饿,前方有隐约的光亮,给我以希望。我循着那亮光,循着那暗夜的希望,奔去。
路边,两间错落的茅屋里闪着温暖的光,房顶上积雪已经很厚了。房前几株松柏披雪傲寒冬,四周用木栏杆围了一圈,靠近路的一边,一扇柴门虚掩,透漏出主人的热情。这景象让我温暖,不由自主就加快了腳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突然记起背过的为数不多的古诗词来。
轻叩柴门,茅屋内一只土狗象征性地叫了两声,更像是提醒主人。一个身材高大、粗布长衫的老人从屋内出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快请进。”我道了声谢,随老人进了屋。
屋内地面青石铺就,一盆火炉散发明亮温暖的光芒。中间一张硕大的书案占据了小半个屋子,案上足足堆积了几十个竹简,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我似乎都不认得。我有点惊异:“敢问老人家如何称呼?” “孔丘也。”我暗自讶异,老人和我学校门前那青灰色的孔子雕像几乎一模一样。逢此大儒,幸何如则,先生可教我否?解我惑否?“可。”
“文言文之于现代,学习意义何在?”我开门见山。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我沉默良久突然明白,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如一件持续雕琢的艺术珍品,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了开始,在我们之后也不会结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使者,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只有传承了先贤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登高望远,才能更好雕琢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珍品。我们的每一种努力,都为中华文明的昌盛涂抹或轻或重的一笔。文言文所担负的古代中国灿烂的中华文明使我们对于华夏大地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而文字最能引发这种温暖的情感。
“夫子,我学不好语文,常常有点自卑呢。”
夫子没有回答,背身吟咏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望着夫子高大的背影,茅塞顿开。
大人之学的法门,在于远大的理想,催发向上的动力。有了理想,有了动力,有了自信,哪还有学不会的东西、达不到的目标呢。作为青年学生,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修身、学习,成就更好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向新一点,就离自己的目标近了一点。
自信不是故步自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习上的进步,精神上的升华,革命道路上的改革,都需要不断革新,与时俱进。
破茧成蝶,一个人的成长常常是瞬间完成的。与智者的交谈,无需赘言。我感觉自己充满了新生的力量。
雪住了,我也该上路了。屋外大雪依旧纷飞,只是先前如墨一般浓稠的天空现在透出些熹微的光,刚好照亮回去的路。
“夏元浩,你来说说,孔子思想的核心?”历史老师的提问将我拉回了现实。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揉着惺忪的睡眼,莫名其妙地看着哄堂大笑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