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T与校企合作: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焦点

2019-06-11李佳宇

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东非校企非洲

李佳宇

摘   要:ICT与校企合作作为提升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熟知并充分利用。第八届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论坛以“ICT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其可获得性:提升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为主题,围绕如何利用ICT与校企合作促进东非高等教育发展,加强质量保障的有效性,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文章通过对该论坛学术研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提出中国可与东非国家从签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备忘录、构建高校自评与互评交流模式、举办“丝绸之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人员培训班、开展高校质量保障信息化试点工程四方面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

关键词: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ICT;校企合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2018年5月7-10日,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East Africa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Network,EAQAN)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举行了第八届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论坛,论坛的主题为“ICT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其可获得性:提升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本次论坛由EAQAN主办,卢旺达高等教育部承办,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Inter-University Council for East Africa,IUCEA)、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eutscher Akademischer Agustauschdienst,DAAD)以及卢旺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4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协办。来自东非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5国,DAAD、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莫桑比克、南非、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25篇,涉及ICT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教与学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水平、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经验、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等议题,与会者通过主题报告、培训坊、分组报告和海报报告四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除此之外,本次论坛还组织召开了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2018年年会和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端对话,同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

一、ICT在提高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中的角色

ICT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可获得性及其传播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放学习(open learning)、混合学习(bundling learning)、慕课(MOOCs)等学习形态发展迅速,网上学习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1]。然而,在线学习在非洲的使用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在线学习基础设施,另外,网络安全及隐私问题、在线学习反馈延迟、缺乏清晰有效的在线学习指导也是阻碍非洲使用在线学习的重要因素。

在线学习应通过学习管理系统重点关注和监控学习者所面临的挑战,整理分析系统搜集到的数据,协助学习者有效地克服挑战,满足不同教育利益者的需求,达到学习目标。乌干达坎帕拉国际大学(Kampal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KIU)通过Moodle开源学习管理系统开发了在线学习系统,并通过系统自动形成的日志報告监控和测评用户的学习情况。但是,KIU在线学习系统既没有用户使用情况评估,无法提供日志下载、数据分析功能,也不支持实时生成报告。KIU认为自身亟需针对现有学习系统缺陷,提升在线学习评估过程及形式,能以图表等形式分析并呈现结果;提升对在线学习使用分析标准或框架的研究能力;使用开放式学习模式,为师生获得在线学习经验提供有效途径,提升高校师生利用ICT获得学习经验的直观感受。

肯尼亚荣格大学(Rongo University)则比较关注肯尼亚高校云计算服务的发展情况。尽管云计算服务系统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目标,促进跨境教育服务、劳动力、生产力等的发展。但目前在肯尼亚建立云计算服务系统面临许多问题。对肯尼亚高校信息技术相关部门主管及员工的调查研究发现,16%的受访对象不认同云计算服务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源于云计算投资带来的资源管理、数据访问管理、风险管理、云服务行为准则、安全管理、用户审计、身份验证、云服务监控、云服务变更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方面的风险。与此同时,大多数肯尼亚高校并没有对其信息技术治理实践进行评估,并不能及时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因此,若利用云计算服务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肯尼亚亟需制定明确的云计算服务治理战略和管理计划。

与此同时,东非学者也意识到ICT是一把双刃剑,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充分利用ICT提升质量的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质量问题。因此,东非学者认为如何善用ICT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知识生产尤为重要。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应通力合作,促进知识建构,并以解决东非高等教育实际问题为根本,坚持自我管理,加强沟通交流,运用ICT促进教学工作。

二、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性:东非高校的经验与问题

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质量的提升对提高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以及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高等教育在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SDGs)更发挥着能力建设和专业培训的重要作用。同时,发展高等教育能促进技术更新,最大限度地提升国家经济生产力。因此,提升教育质量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

高校为其学术标准、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质量负责,以便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如何通过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及程序持续保证其服务质量和毕业生的竞争力成为高校的关注点。近些年,东非地区高等院校数量增长迅速,高等教育迅速扩张而引发的教育质量问题也颇多。

坦桑尼亚高校目前正在积极促进学生参与高校质量保障活动,主要包括鼓励学生参与质量保障问卷调查、加入质量委员会、进行课程评价与反馈、准备自评报告等方式。然而,根据坦桑尼亚学者的调查研究,以上方式虽表明学生参与了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活动,但是参与的有效性很低。具体表现为:92%的学生能参与课程评价,但仅有10%的学生仔细回答,且没有任何学生对课程评价问卷结果进行后续关注;77%的学生虽有机会加入学校质量保障委员会或理事会,但这些学生多因各种原因很少参加会议或活动;关于自我评价,仅有2.5%的学生有机会参与。

除此之外,东非地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还面临许多挑战:高校教师资历低、科研与教学能力差,高校缺乏对内部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教育质量不满意,课程评价更多的是评估教师而非课程,反馈建议执行滞后,质量保障报告递交和发布迟缓,质量保障协调人员与教职员工缺乏沟通。为解决诸多内部质量问题,东非高校正努力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采取措施。例如,坦桑尼亚一方面组织高校进行教师培训,增强教师推动学生参与质量保障活动的意识;另一方面对学生参与质量保障活动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质量保障实践的积极性。

三、校企合作提升高校可持续发展及其毕业生质量

校企合作有助于推进前沿知识发展,因而也成为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校企合作已有近百年历史,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校企合作远不止于传统的投资高校的研究项目,更需要战略伙伴。科技创新更新换代频繁,改变了行业模式,突出了高校的作用。简而言之,合作伙伴关系改变了21世纪以来大学的角色,使其成为应对社会挑战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重视高校、企业与政府间的伙伴关系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乌干达2040愿景》表明了乌干达培养掌握熟练技术的人力资源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乌干达亟需高校、企业和政府强强联合的现状。乌干达坚信实现人力资源储备的唯一途径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指导实践,通过充分结合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和学生特点,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然而,过去十年间乌干达高校与企业、政府间的伙伴关系虽逐渐开展,但在缺少协调一致的政府政策的情况下,各高校虽然在协调伙伴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但大多数校企伙伴关系还是由教授个人建立的。这一问题也广泛存在于东非其他国家。

与此同时,已有的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模式也存在许多问题。以坦桑尼亚为例,达累萨拉姆大学与金矿公司Acacia矿业的合作以往主要是为工程技术学院的化学与采矿工程系学生提供工作经验、实验消耗品和参观机会。原有合作中,高校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水平和技术员工不足、缺乏实验设备、教辅材料不足、实践机会较少、培养方案实践环节设计不合理以及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符;Acacia矿业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过度依赖外籍人员、费用昂贵、缺乏合格的本土员工、缺乏技术熟练的当地毕业生和矿业操作实践问题。为此,双方高层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为大二和大三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开设毕业班工作项目,提供实地参观机会,设立奖学金,补充实验设备,向高校教职工提供学位进修、课程发展、参加研讨会的机会。研究者表示,达累萨拉姆大学与Acacia矿业的合作为校企合作树立了榜样——合作必须由双方高层达成共识,合作伙伴也需依据环境和需求做好随时调整合作方案的准备,以便达成双赢局面。

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端对话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发展是实现非洲高等教育复兴,促进非洲一体化、繁荣与和平发展愿景的重要内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导致非洲缺乏对质量保障与认证的互认,从而限制了整个非洲大陆学生的学术交流与融合。于非洲而言,一体化是为寻求質量标准和关于标准的共同意识以及评估质量的有效方式。为此,非盟出台了《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其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促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非盟认为在非洲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背景下,建立非洲大陆的质量保障框架尤为重要。为此,非盟委员会发布了《泛非质量保障与认证框架》,并推出了“非洲质量等级机制”。

《泛非质量保障与认证框架》由非盟议会提出,非洲国家教育部门签署,非洲国家和非洲次区域质量保障组织认定,主要目的是促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实践。该框架以《非洲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导原则》《亚的斯宣言》“非洲质量等级机制”“非洲学分累积与转换系统”“非洲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注册系统”为工具,通过泛非质量保障与认证机构实施。目前,非洲54个国家中已有28个国家成立了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其余26个国家中有一半正在筹划成立质量保障机构。

“非洲质量等级机制”用以改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以普适的标准衡量高等教育机构的表现。非盟强调该机制并非排名工具,而是一种质量提升工具,是落实泛非质量保障与认证框架的工具之一。该等级机制包括高校和项目两个层次,通过自我评估和外部审查,把教育质量分为差、不足、满意、良好、优秀五个等级。高校层次包括治理和管理、基础设施、财政、教与学、科研、出版物与创新、社会参与等49个指标;项目层次包括项目计划与管理、课程开发、教与学、测评、项目结果等35个指标。

然而,目前非洲大陆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质量保障体系,非盟致力于推动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面临诸多问题。当前,非盟组织技术组①制定的《非洲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导原则》(ASG-QA)虽已成形,但质量标准是否合理、独立施行还是联合开展、ASG-QA的多语种译本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五、“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非国家教育合作的启示

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导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加强教育政策沟通,为沿线各国高校和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提供政策咨询,积极签署多边、双边和次区域教育合作框架协议的背景下[2],中国可与非洲国家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中非教育合作新景象。

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分层分类培养多样化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3]。作为高等教育大国,中国在本专科教育阶段推行“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将院校评估、自我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常态监测相结合,强调多元化标准和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累了丰富的质量保障经验。而非洲大陆50余国因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不同,高等教育体制各不相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也参差不齐。本次论坛对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讨论,为中国与东非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签署中国-东非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备忘录,深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意识与实践。中非教育合作少有关于质量保障或评估方面的项目。因此,中国有必要开拓与非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具体可选取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成员单位如乌干达、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与中国的省级教育评估院结对,签署中国-东非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备忘录。双方就如何开展和推进高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评估培训等内容进行磋商研讨,自上而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意识。

其次,构建中国-东非国家高校自评与互评交流模式,为东非高校评估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五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而东非国家在质量保障一体化建设中虽使用统一的自评指导手册,但成员高校在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国可综合高校评估结果,选取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中国高校供东非高校实行自评与互评参观学习。自评与互评应包括分享院校自我评估原则、操作程序、自评报告、问题反馈与改进措施,院校间相互派遣评估专家进行互评,模拟外部评估,在实践中交流评估问题,积累经验,及时改进。

再次,举办“丝绸之路”中国-东非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人员培训班,推广质量评估人员培养经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开展“丝绸之路”教师培训,加强先进教育经验交流,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为此,我国可针对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人员缺乏专业性、高校教师质量意识薄弱、学生参与质量保障活动不积极等问题,组织开展对东非高校质量保障领导者、工作人员、评估专家等的培训工作。这些培训应遵循高等教育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把培训工作落实到事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各利益群体上,公平地惠及学生、教师、质量保障工作人员、用人单位等主体;培训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原则,充分介绍中国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东非高等教育体制背景和所面临的教育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课程;培训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侧重对产学研模式经验的分享和实践考察学习。

最后,开展东非高校质量保障信息化试点工程,发挥信息化校园示范效应。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信息化发展有助于搜集、分析和发布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有助于提升高校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教育质量监控。我国可与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及各国高教部门的ICT中心合作,在东非选取3~5所基础设施相对健全的高校作为试点,开展全方位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具体包括投资建设校园信息化设备,教职员工信息化培训,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建设与维护,教务系统建设与维护,教务系统使用指导,学生入学信息化培训,教学数据库的建立、管理、运行和维护,毕业生跟踪问卷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教学数据分析与使用,云服务,在线课程开发与使用等。通过试点院校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实事求是地以当地高校基础设施和师资现状与信息化需求为出发点,激励其他高校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在这一试点工程中,要尽可能排除困难,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监管与反馈机制,明确奖惩制度。

注释:

①技术组(The Technical Working Group)指非盟为起草、制定《非洲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导原则》成立的技术团队,主要负责制定该框架、开发非洲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模式,成员包括来自非洲本土的7名技术专家和2名欧盟专家。

参考文献:

[1]黄丹凤,冯晖,胡恺真.“多元化”与“国际化”:高等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新进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4):2.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2016-07-15.

[3]何芳,杜瑞军,等.坚持制度自信,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8(1):77.

猜你喜欢

东非校企非洲
需求导向下于东非国家国际产教融合对策研究
An Uncommon Trip
在东非,中国人不是外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与斯瓦希里语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