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从火种到群星
2019-06-11张丹丹姚海军
张丹丹 姚海军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20年前的高考作文题。假如把那年的记忆移植到今天,我们会看见成都青城山上有一群人整夜整夜地聊科幻,其中有刘慈欣;会看到山东济宁的教室里坐着一个想成为科幻片导演的少年,那是郭帆。今天,他们的碰撞爆发出强大动能,让人们看到科幻的种子已拱出地面,有这么多中国人爱上了仰望星空。
这是一条怎样的来路?《环球人物》记者试图回溯源头,从《流浪地球》首映现场往回找到科幻世界杂志社。春节前夕,四川成都,《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和我们聊起中国科幻最近40年——这一段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孤岛上汇聚星光、最终拥有“破壁人”的路。
他向黑暗中投下一道光
1月28日,距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还有一周,一些媒体人看了提前点映场。郭帆、吴京、刘慈欣等主创也在影院里,忐忑又期待。那一天,各家媒体的提问已经显露出《流浪地球》有可能火爆春节档的气质。
“为什么会在万千的科幻小说中选择《流浪地球》改编?”这是《环球人物》记者向郭帆提的问题。
“我是科幻迷,很早以前就看过大刘老师的《流浪地球》,推动整个地球去流浪,任何时候都带上我们的家,这个故事很中国,很有特点。”所以,当郭帆面前摆着刘慈欣3部小说的改编权时,他选择了《流浪地球》。
科幻迷郭帆第一次看到《流浪地球》的故事,是在《科幻世界》上。这份被誉为中国科幻“火种计划”的杂志,将科幻的种子种进了难以计数的人心中。
科幻世界杂志社在四川省科协办公楼的6层。穿过一条既有年代感又有未来感的环形通道,就是杂志社。姚海军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密密麻麻的科幻书,他上下翻找,抽出两本薄薄的册子——1999年第3期和2000年第2期的《星云》杂志。《星云》,是姚海军在1986年以科幻迷身份创办的杂志。如今所有我们叫得出名字的科幻作者,都对这本杂志念念不忘。那是姚海军在中国科幻文学最低迷时,努力向黑暗中投下的一道光。
时间回到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随之到来,科幻文学也迎来了春天。“文革”前活跃的科幻作者重新执笔,一批新作者也被吸引进来,中国科幻文学陡然出现高潮。一两年间,科普杂志遍地开花,各省科协都创办刊物,大量刊登科幻小说;《十月》《人民文学》等主流文学杂志上也时常能看到科幻小说,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等经典作品涌现;《科幻世界》的前身《科学文艺》也在1979年诞生。
当时十几岁的姚海军看到了科幻小说《奇异的机器狗》,从此人生与科幻密不可分。尽管现已年过半百,但说起《奇异的机器狗》,他仍眉飞色舞,记得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然而好景不长,1983年,由于一场到底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科幻小说被打上“伪科学”“思想性问题”等标签,受到质疑。很多杂志不再发表科幻作品,相关作者纷纷停笔。正在东北伊春林场读书的姚海军看不到新的小说了,很是苦闷。3年后,他决定自办《星云》,希望集结科幻爱好者的力量,给科幻作者一点支持。
“在东北的那些山里,能确定外界有和您一样喜爱科幻的人吗?”《环球人物》记者问。
“这是确定的。那时也看《科学文艺》,很自然地就会感受到很多同好的存在。”
现在看来,1986年是个有趣的时间点。科幻迷姚海军用《星云》寻找同好,《科学文艺》和《智慧树》两家科普杂志共同发起了第一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评选。
“这一年,很多科幻人有了一些新想法,所以有些事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姚海军给一些出版单位写信,索取科幻作者、编辑的联系方式,询问新的出版信息,总是很快就收到答复,“大家有一種迫切的分享感,有巨大的热情。”
《星云》就像一道光,吸引了一些同样苦闷的科幻作者、读者寻光而至。《星云》办了20年,分享写作心得、出版信息、国外的最新技术等,不做广告、不对外发行,只在科幻爱好者中传阅。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科幻,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依旧努力生长。
复苏中渐次亮起星光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仍然刊发科幻小说的杂志仅剩《科学文艺》一家。姚海军仍然是它的忠实读者,而写信希望邮购《星云》的科幻迷也越来越多。
1991年,《科学文艺》毅然更名为《科幻世界》,并争取到世界科幻协会年会的举办权。姚海军没能参加,只在科幻作者吴岩的信中得知年会办得很成功。这是《科幻世界》的一次试验,结果收获远比预期高,《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中国科学报》等主流文学杂志和科学界报纸都发来贺信,科幻文学重新获得了生长的土壤。
这一年的1月,我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运载火箭“织女三号”在海南探空发射场首发成功;5月,世界第一只试管冷冻保存移植的试管绵羊在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诞生;6月,世界上第二座脉冲反应堆在四川投入运行;10月,我国数据通信研究网开通。这些科技的进步滋养着科幻人的想象力,新作者和好作品不断涌现。
2019年1月,姚海军在成都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张丹丹 / 摄)
2019年1月12日,郭帆在南京出席电影《流浪地球》宣传活动。
今天被外界称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的作家中,何夕正是在这一年开始创作的,他的作品关注科学对人性的影响,1992年发表的《光恋》获得银河奖二等奖,一举成为中国软科幻的代表人物;王晋康很快也一鸣惊人,他1993年投给《科幻世界》的第一篇小说《亚当回归》就获得银河奖一等奖,是刘慈欣出现之前最具购买号召力的科幻作家;较为活跃的韩松创作不断,1995年凭借《没有答案的航程》再获银河奖;而山西阳泉的刘慈欣,尽管投稿屡屡不中,却停不下敲击键盘的手指,源源不断地写出一部又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
除了“四大天王”,在科幻爱好者心目中,吴岩、杨平、星河、凌晨、赵海虹等一大批科幻作者的名字也是熠熠生辉。就在记者前去采访姚海军的途中,还有一位深圳的读者发来信息:“请代问星河好。”
远在东北的姚海军,比大多数科幻迷幸运一些。他和这些作者常常通信,能明显感觉到1991年之后新的氛围:“开始融冰了。”不再只有《科幻世界》刊登科幻小说,偶尔也会有出版社出版科幻作品。到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后,科幻发展的土壤变得更为厚实。
宇航员来了,高考也来了
1997年,作家阿来还是《科幻世界》的编辑,离他凭借《尘埃落定》斩获茅盾文学奖还有3年。他见证了中国科幻承前启后的转折事件——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召开。这场由中国科协和科幻世界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大会,被姚海军反复提及,“非常重要”。
当时的杂志社社长杨潇遍邀国际科幻名家、科学家和宇航员前来北京,参加国际科幻大会。这不仅是中国科幻迷期待已久的盛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刚刚两年的中国而言,崇尚科学、向往科学的氛围日渐浓厚,宇航员将现身大会的消息引起全民关注。
仍是林场工人的姚海军却有些踌躇。每个月工资才90块钱,日子过得紧巴巴,去趟北京花费不菲,但又按捺不住心动。纠结中,星河的一番话打动了他:“我们现在有新局面了,你还在那个小山沟里怎么行?应该走出来,感受科幻的气场。”
星河的预言是准确的,科幻文学在这一年彻底正名。阿来在记录大会的特稿中写道:“就是在这个时刻,一直在沉默中积蓄着发展力量的中国科幻,一直在孤独中寻求理解和支持的中国科幻,终于昂首挺胸,登上了中国最高的科学殿堂,站在了整个世界的面前。”大会主席台上,坐的是科学泰斗周光召、宇航员香农·露西德、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诺夫。姚海军和其他科幻爱好者住在中国科技会堂附近一家旅馆的地下室里,享受属于他们的狂欢——白天去会场见作家、科学家、宇航员,晚上在广场上喝着啤酒仰望星空,天南地北的人们聊着科幻话题直到东方升起启明星。
王晋康,1948年出生,代表作有《亚当回归》《水星播种》等。
韩松,1965年出生,代表作有《地铁》《红色海洋》等。
何夕,1971年出生,代表作有《六道众生》《伤心者》等。
那就是科幻的气场!每一个中国科幻人都无比兴奋,想象力的天空如此辽阔,那些千奇百怪的设想将创造多少奇迹?他们想起了阿瑟·克拉克,想起了艾萨克·阿西莫夫,想起了罗伯特·海因莱因,这些西方科幻文学黄金年代的“三巨头”预言了科技发展,启迪了多少创意。那以后,《科幻世界》《奥秘》等杂志成为教室里可以传阅的课外读物。一年后,科幻世界杂志社的代表被邀请坐在第56届世界科幻大会主席台上,大会宣布发行量超过40万份的《科幻世界》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
更大的驚喜在1999年。
已经是《科幻世界》主编的阿来万万没想到,7月号的杂志竟押中了高考作文题。这一期杂志,彩页是阿来写的有关记忆移植的硬科幻,银河之星专栏则是一篇歌星记忆移植的软科幻。几天后的全国高考语文卷里,作文题正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山东济宁的一间考场里,19岁的郭帆奋笔疾书。他是《科幻世界》的忠实读者,即便没有看到最新一期的杂志,他对这道命题作文也是信手拈来。果然,他的高考作文只扣了两分。
就在同一年,多次给《科幻世界》投稿却未能刊发的刘慈欣,把几部小说又改了改,一股脑地再次寄到读者俱乐部。这时的《科幻世界》读者俱乐部由姚海军打理,他每天要处理好几箱信件。在海量的信件里,山西阳泉娘子关电厂的来信被他一口气读完,并且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大家。那正是刘慈欣的小说。姚海军把信拿到编辑部,阿来当场签发。这一年,刘慈欣在《科幻世界》发表了4篇小说,其中《带上她的眼睛》获得当年银河奖一等奖。第二年,他就发表了《流浪地球》。
1997年7月29日,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上,美国宇航员香农·露西德(前右三)、俄罗斯宇航员列昂诺夫(后右三)等人在中国科技馆与科幻爱好者见面。
抬升到世界水平的中国科幻
刘慈欣的时代就这样开启。他在《科幻世界》的亮相就像《三体》在大众面前的亮相一样惊艳。
第一次见到刘慈欣,姚海军觉得“本人和作品反差很大”。他翻出照片给《环球人物》记者看,是刘慈欣1999年7月参加《科幻世界》笔会时拍的,“有点青涩,照片拍得很随意”。
《科幻世界》每年都会举办笔会,这一年由阿来主持,王晋康、何夕、杨平等十余位科幻作者在成都聚了一周。这是刘慈欣在科幻作者圈第一次露面,他穿一件短袖POLO衫,架着黑框眼镜,朴实而温和的样子。刘慈欣在一篇随笔中描写这次笔会:“在青城山上的一个夜晚,我第一次倾听中国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们谈他们的科幻思想。有许多高大的柱子围绕着我们,柱子上有繁星般的点点灯光,使人如同置身外星世界。”他被其他作家、编辑评价“很不一样”。《小说选刊》的编辑冯敏给科幻作者们上了一堂文学课,听完课,刘慈欣跟编辑说:“把我的小说还给我,我要拿回去改。”后来他还问编辑:“怎么把我作品中那些比较差的都先发出来了?”
这也是王晋康第一次见到刘慈欣。他对这个年轻人不吝赞美,在《星云》上撰文称:“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能在中国科幻文坛叱咤风云的,很可能是这位慈欣老弟了。”2006年,刘慈欣小说《三体》在《科幻世界》连载。几年后,这部小说走出科幻圈,为大众所熟知,更在2015年获得国际科幻文学界最高奖——雨果奖。
那次笔会上,大家给这位新作者提了很多意见,包括文字特点不强、人物刻画单薄等。但从此后20年间发表的作品来看,刘慈欣坚持了自己的风格。在1999年写给《星云》的第一篇稿子里,他就说“科幻的灵魂不是人物”“也不是幻想”“科幻的灵魂是科学”。
因此,《带上她的眼睛》获奖后,刘慈欣感到不可思议。他应姚海军约稿而写的一篇获奖感想中说,自己“思考远多于喜悦”。这种思考集中在他对自己小说风格的把握上:“我发现自己完全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科幻读者的价值取向,他们想看的不是我热爱的那种科幻。而我最擅长的方面根本吸引不了读者,这摧毁了我以前坚定的自信。原来选择《鲸歌》和《带上她的眼睛》这样的写法是为了作品能发出去,但现在发现,如果在科幻領域存在下去,这是一条不归路。如果我接着写《宇宙坍缩》和《微观尽头》之类,先是没人读,接着没人发了。我将沿着这条不归路走下去,其目标之一,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那出发的地方。那地方不大,人也不多,但那是我这样的科幻迷的家。”
看过《带上她的眼睛》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刘慈欣这段话。这篇小说里,科学原理性的内容并不多,笔墨着重于故事情节与人物情绪,偏软科幻。而刘慈欣是典型的硬科幻代表,热爱描写技术发展后的未来世界,小说中总能找到很多科学原理作为支撑,连接起一个宏大的、有技术之美的宇宙。他的偶像是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而克拉克小说中的很多场景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有着严密的科学逻辑。《带上她的眼睛》获奖,多少说明当时的读者仍然对追求科学原理、技术描写的硬科幻热情不高。
刘慈欣坚持回到他的硬科幻道路上。始料不及的是,他的《流浪地球》《球状闪电》等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
“破壁人”打开边界
2015年,《三体》斩获雨果奖后,一夜间洛阳纸贵。姚海军是《三体》主编,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套书截至目前已经销售了600多万套。
《三体》的畅销证明读者喜好发生了变化,小说中的科学原理与技术问题甚至被大学教授拿上课堂,小说中的词汇“破壁人”“黑暗森林”“降维打击”等成为热门词,一些概念甚至被运用到企业管理等现实领域。“这个‘破壁人是必然会出现的。”在姚海军看来,时机成熟,科幻的边界就会被打开。
如果说1999年中国科幻蓬勃的发展时机算是初显露,那到如今已经成熟。这个过程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幻“视野工程”。
2003年,在阿来的支持和姚海军的主导下,科幻世界杂志社启动了“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世界奇幻大师丛书”四大书系的编辑出版,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科幻作者。姚海军回忆初衷,是因为在书店里观察科幻小说的销售时颇感悲凉,“我发现家长总给孩子买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月球探险记》尽管经典,但书中描写的技术早已过时,我们的孩子怎么能还看着100多年前的想象来进行启蒙呢?”这就有了至今仍在一本接一本出版的四大书系,《三体》正是“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中的一部。姚海军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的约翰·坎贝尔——那位发掘了西方科幻文学“三巨头”的传奇编辑。
科幻文学的滋养也能反哺科学,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对科幻的兴趣而关注科学。过去20年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尚未载人;2019年,中国人发射的探测器已经降落在月球背面。
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把想象力看作天时,把科技发展看作地利,那么《科幻世界》播撒的“科幻种子”也终于收获了人和。
2016年,郭帆开始执导《流浪地球》,与他搭档的制片人叫龚格尔,从七八岁起就看科幻小说;主持人谢楠在初中时收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来自《科幻世界》,她的丈夫吴京参演《流浪地球》,并出资支持影片拍摄;在电影上映前,一些城市有提前点映场,电影主创人员和观影人见面时,很多人说起自己的科幻情结热泪盈眶。
“科幻的种子种在心里,被带到不同的领域生根发芽,中国科幻的环境是这样一点一点改变的。”采访中姚海军的话被这些场景印证。当时机成熟,刘慈欣就变成“破壁人”,打开了科幻的边界,让科幻精神辐射到更宏大的领域。我们身处科技勃兴的大时代,《流浪地球》的火爆虽然还不足以判断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是否已到来,但可以断言的是,这件事值得期待。
姚海军1966年生于黑龙江,中国当代科幻出版领军人物,现任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科幻世界》主编。曾获首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编辑金奖、新中国成立60年“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荣誉称号。
郭帆1980年生于山东,导演、编剧。曾执导《同桌的你》《流浪地球》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