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手机成为“助学”与“助教”的工具
2019-06-11陈芬
陈芬
摘 要:学校和家长都努力控制学生使用手机,然而结果却远不如人意。若能使手机的正面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它的负面影响就能被大大削弱。我们可以让手机成为助学与助教的工具,如:用手机记录学生的课外实验、用手机录制不便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用手机记录课堂中学生的精彩表现等等。
关键词:手机;获取;展示;沟通;助学;助教
说到学生使用手机很多家长及老师都觉得头疼,学生们用手机聊天、看视频、玩游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尽管学校和家长都在努力地控制学生使用手机,结果却远不如人意。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既然不可控制,我们能否充分挖掘出其有利因素?若能使手机的正面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它的负面影响就能被大大削弱。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指出应“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1 ]。对于核心素养,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应有相应的职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包含科学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 2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以实验为切入点,尝试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用手机助学与助教,收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今在此分享,愿能给同行一点借鉴或启发。
1 用学生的手机助学与助教
1.1 让手机成为落实学生课外实验的工具
初中物理有很多的实验,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论证、合作交流等过程中能逐步形成科学观念,培养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然而课堂上的时间却常令老师感觉不够用,于是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完成的实验或是在课堂上不便完成的实验,以及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而设计的小实验,老师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事实上,布置的家庭实验往往是落空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检查落实措施。怎样才能使学生回去后认真地做实验并有所收获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把他们做实验的重要过程或证据用手机(极少数学生没有手机的,可借用家长的)录制视频或拍照发给我,我会选择优秀的或可能引起争议的以及特别有创意的内容在课堂上分享。对每次的课外实验均评分,并在下一次的阶段考成绩中加上相应的分数。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动手的兴趣却很浓,动手能力也较强,我就抓住这样的机会加以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当然,有些课外实验的成果如自制小孔成像仪、自制密度计等,则可直接带到学校来参加展示。
1.2 让手机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
让学生用手机收集实验证据和学习资源,在动手实践中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进行“质量和密度”知识的教学时,我布置过这样的小实验:在一个矿泉水瓶中装满水,旋紧瓶盖后,用手机拍照;让这瓶水结冰,再次用手机拍照。家里有灵敏电子秤的同学,还可在这瓶水结冰前后进行称量对比,用手机拍照留下证据。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水结冰后瓶子鼓起来了。学生提交实验作业,并思考:装在瓶子里的水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又如这道经典的浮力综合题:杯中装有适量水,水面浮着一块冰,待冰熔化后,请判断水面是“上升”“下降”还是“不变”。如果纸上谈兵地进行分析,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而且会感觉难度很大。于是,我让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用手机记录冰熔化前、后水面的位置。大部分学生猜测是“上升”,然而实验的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也有学生怀疑自己操作误差较大并改善实验条件多次实验(此过程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把他们的求知欲充分地激发起来了。每当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并组织讨论时,他们总是兴致勃勃,积极和主动。
1.3 让手机成为展示学生智慧的工具
让学生用手机展示实验方法和探究成果,在自主探究中启迪思维、增长智慧,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上述冰的熔化实验中,从学生提交的照片可看到,学生使用的容器都是透明的塑料杯或玻璃杯,常用的笔是无法在杯上划出痕迹的。于是有的学生用记号笔在杯壁上划线记录水面位置(记号笔线条较粗);有的学生在杯壁贴小片纸,在纸片上用细的水笔划线记录;有的学生在杯壁贴纸,直接让纸的上边缘与水面对齐等等。从作记号这个环节就可看出不少学生充分开动了脑筋,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划线有粗有细,选择的容器横截面积有大有小,还有部分思维缜密的学生在容器上加盖以减少水的蒸发等,这都是学生亲自去实验才会生成的资源,可借此契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提高核心素养。每当学生的成果在课堂中分享时,想出“高招”的学生都很有成就感,而原先思虑不周的学生也能因此受到启发,并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又如“用纸杯烧水”的实验,为了让杯子能够平稳地放在火上加热,学生们积极动脑想出了各种方法,有用支架撑住的,有用细线吊住的,有用夹子夹住的……。我问学生:当你成功地解决了实验中出现的困难时,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我很开心,觉得自己很厉害!”“我很有成就感,发现自己还是很聪明的,嘿嘿。”是的,当我看到他们的各种巧妙设计时,我也叹服!很多事,在没有真正动手去做时,是不会知道将遇到什么困难的,而在排除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不让他们动起来,你真不知道这些孩子有多聪明!
2 用教师的手机助学与助教
2.1 让手机成为获取教学素材的工具
我们不可能总把相机带在身边,却总会把手机带在身边。有的物理场景在课堂中无法呈现或不便呈现,哪怕网上能搜到许多现成的视频或照片,我却更愿意自己录制,让我或我的学生进入画面,当学生看到视频中是自己的老师或同学,他们会感觉更亲切,更真实可靠。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由于厦门极少有真正寒冷的天气,当地学生几乎没有机会看到自然界中形成的“霜”。于是我用手机录制了“霜”形成的整个过程:画面中,我从冰箱里取出冰冻的红薯,将它架放在杯口上。接着镜头持续地对着红薯,镜头下红薯的周围出现了淡淡的缓缓下沉的水雾,红薯的表面渐渐地出现一层白白的霜,霜较厚时,我用干燥的手指在红薯表面抹过,镜头下,手指很快就变湿了,而红薯上被抹过的部分露出了鲜艳的本色。细心的学生不仅从视频上观察到了凝华现象,还观察到了液化、熔化现象。整个过程很生动,教学效果很好。更重要的是,老师在做这类实验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只要肯动手,哪里都是实验室;只要善观察,生活处处有物理。
2.2 让手机成为记录课堂中学生精彩表现的工具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充满知识、趣味和智慧的舞台,学生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我们可以用手机记录课堂中学生的一些精彩表现。例如,我曾布置这样一道题:给你两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和若干个开关以及导线,请设计一个具有“快速煮饭”“煮饭”“炖汤”“保温”四个功能档的电饭煲的电路图。任务是在上课的前一天给出的,课堂中学生非常活跃,每个班都有十几个学生争着上台画出他们的设计图。我们一起分析每个设计的优点或不足,为他们的设计进行“估价”,以学生的姓名为他们设计的“电饭煲”命名,最后,我用手机为每个设计者与他黑板上的作品合影(我经常把手机带入课堂,事先调成静音或飞行模式)。又如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分析讲解、展示小制作等一些精彩的过程都可以用手机记录下来。
2.3 让手机成为延伸课堂的工具
有时,学生回家后会通过手机QQ跟我探讨一些在课堂上没想明白的问题,或请教一些课后作业的问题。因为师生不是面对面的,學生能更从容地组织他们的语言,也能更大胆地提出他们的问题,讨论往往更深入,效果更好。有时由于课堂时间不够宽裕,有些问题无法充分地在课堂上讨论,我也会把我对一些问题的见解和分析写出,用手机拍照后让学生发到班级的QQ群中,供学生下载查阅。
3 让手机记录实验的过程成为促进家长与孩子交流的过程
不少家长对于孩子过问较多的只是学习成绩,而对于孩子的思想动态及学习经历关心得较少。有些课外实验的操作和录制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孩子就必须请家长协助。如,我曾让学生回家用纸杯和细线做“土电话”并用它进行通话,要求拍下通话的照片。于是照片中“土电话”的一端是学生,另一端是家长。又比如,我让学生课外完成“用纸杯烧水”的实验,并提醒学生在用火时要有家长配合。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不相信纸杯能把水烧开,有好几个家长打电话来问是否孩子听错了要求。实验的事实让家长和孩子都惊叹,部分孩子和家长自发地展开了讨论。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往往都很开心,孩子也因此意识到,学习可以是一家人共同的事情,是可以一家人共同探讨的。无疑这样的过程能让孩子与家长增加沟通,加深感情,加强合作。这些物理实验让学生与家长都行动起来并产生了兴趣,自发地探讨,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啊!
4 让手机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有一些令人惊喜的表现,我总愿意把这样的瞬间或过程与家长们分享。例如我常用手机记录课堂中学生的精彩表现,之后将照片或录像发给学生本人或学生家长,让家长为孩子骄傲,也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鼓励,而那些得到课堂记录的学生回家时更像是戴着勋章凯旋而归的战士,无比自豪感!这使一些学生学习物理的劲头更足,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更关心了。当然,手机可“报喜”也可“报忧”,有时我也会把一些特别不认真的作业拍下来,及时与家长沟通。
如此,手机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通信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得力工具。手机的正面功能因此得到了充分发挥,它的负面影响被大大削弱。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当老师,就能找到很多有利于教与学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胡卫平. 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学业质量测评[J]. 中国考试, 2016(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