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探析
2019-06-11喻蕾
喻蕾
摘要: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工作坊与创意产业发展在理论依据、发展趋势、现实背景上都高度契合。创意产业的工作坊发展模式将成为“双创”时代的一种重要产业发展模式。在结构框架上,创意产业的工作坊模式包括创意模块、工作坊模块、资源模块和产出模块等四个模块;在主体结构上,创意产业的工作坊模式是由创意人群、创意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传播媒体、社会团体、协会与中介机构以及政府构成的网络关系;在运行过程上,创意产业的工作坊模式主要通过创意产业化和产业创意化来实现。
关键词:工作坊;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9)01-0114-11
在理论界定上,目前学界并未就“工作坊”达成共识。尼尔森(Nielsen)和汉森(Hansen)指出,工作坊可以说是一种达成愿景的途径,指的是地方共同体中的政府官员、专家、利益集团以及公民作为共同参与者集聚一堂,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来确定行动方向,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1]。国内有学者认为,工作坊是一种强调参与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学习模式,一般由10-20名成员组成小团体,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主持人为核心,团体成员在主持人的指导下围绕某个共同话题开展多种方式的活动、讨论、演讲等的组织模式[2]。我们认为,工作坊可被界定为一种学习型组织,是指由数量不等的人组成的团队在专业组织者的指导下,以共同参与、对话协商的方式,为达成某一共同愿景而开展的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与创意产业发展有较高的契合度,可以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种参考模式。
一、创意产业发展与工作坊的契合
当前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世界各国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创意经济的崛起,并使创意社会应运而生。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工业化的产物,但其在发展模式上却和传统工业产业相去甚远。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在教育教学、规划、设计等领域应用广泛的工作坊模式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可以走工作坊发展模式之路。
(一)理论依据的契合
工作坊模式得以广泛应用,和“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团体动力学”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的移民问题、种族歧视问题、青少年犯罪以及儿童教育问题,社会团体被认为是调节冲突、复兴社会的必要手段。团体动力学是这样一种研究理论,它专注于对促进团体行为变化以及阻碍团体行为变化的各种“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团体内聚力、团体生产力、团体目标与行为动机、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力等。勒温在其心理学理论中,借鉴了物理学的场论,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在心理场或生活空间发生的。勒温假定在个人和他的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引起紧张,从而导致力图恢复平衡的移动,这种“紧张-移动-平衡”的秩序类似于“需要-活动-缓和”[3]。
团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也具有相似性,也是在一定的场中发生的。正像个体与他的环境形成心理场一样,团体和它的环境则会形成社会场,团体行为也就决定于特定时间内现存的整个场的情境。而且,勒温还指出,团体成员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因而团体也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表现为:团体行动需要成员相互配合的去具体执行,且又可以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团体的一种重要特征就是变化,在勒温看来变化有“解冻-流动-重冻”三个步骤。解冻意味着团体成员与以往团体标准的联系的脱离;流动就是新标准的引入;重冻则是新标准的稳固过程。应用到工作坊中,解冻指的是参与者通过分享信息,营造一个平等沟通、讨论和交换意见的环境,形成共同愿景,增加工作坊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和凝聚力;流动指的是通过讨论或参与性实践,对组织者提出的主题进行探讨,并在交流中建立起新标准;重冻则是指根据参与者不同的立场、价值观阐述探讨的成果,形成一致的行动方案。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还涉及一项社会心理学中经典的试验,即关于民主领导和独裁领域及其对男孩团体的创造性与一般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这个试验是在1939年进行的,由勒温和拉尔夫·怀特(Ralph White)以及罗纳德·李皮特(Ronald Lippitt)共同完成。他们将3个由10岁男孩组成的5人小组分别置于独裁型(Authoritarian)、民主型(Democratic)以及放任型(Laisser-faire)领导方式之下,观察这几种领导方式对男孩行为的影响[4]。在独裁型领导方式下,男孩会变得顺从,缺乏做事积极性和兴趣,而且在领导离开时还会表现出相互攻击倾向;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下,男孩们变得合作、任务明确,且任务完成质量更高;在放任型領导方式下,团体基本处于“无秩序的混乱状态”,工作效率极低。因此,民主型领导方式是团体行动的动力。工作坊模式需要的就是一种民主型领导方式,解冻需要在民主的、温暖融洽的氛围中发生。工作坊模式肯定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注重民主式参与,由参与者共同讨论制定目标和决策。组织者并非独裁者,而是客观的、温和的、中立的引导者、分析者、催化者,为工作坊的讨论提供信息、发起议题、营造氛围。工作坊也需要开放式分享,鼓励参与者进行意见分享、思想交流,也即尊重每个参与者的独特性和个性,这为团体冲突的化解和团体聚合力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广义上,创意产业就是在国民经济中那些和创意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相关的所有企业与组织的集合。就目前创意产业的主体来看,跨国公司与大型创意企业是创意生产行业的核心部分;从生产环节来看,创意产业包括个人、企业或组织对创意产品的创作和制作[5]。也就是说,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企业和社会组织在起着主导作用,尽管有时候创意可能来自于个人,但创意的产业化仍然离不开团体。在这个意义上,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将团体动力学作为指导理论。而且,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不管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在产业领域,团队创新已成为成果产出、企业发展的决胜法宝。有学者指出,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只有实行团队创新,才能变挑战为机遇[6]。也有研究指出,变革型领导、民主互信的团队氛围以及团队的知识共享都和团队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7]。而这几种要素正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团体动力学理论可以说是创意产业发展与工作坊模式的理论交集。
(二)发展趋势的契合
虽然说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从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说,创意产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组织出现集群化、网络化的特征,而企业组织则呈现出小型化、扁平化、灵活化的特点。这和创意产业本身的属性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创意产业是由创意天才、艺术家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创建,因而其企业的组织规模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甚至是以小微企业为主。而且,在这样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变革时代,创意产业单靠个体灵感突发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识与社会文化传播构成、产业发展形态、产业组织运作方式的创新;产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单个企业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团体的互动以及产业企业的集聚,形成集群化的环境。
简单来说,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创意产业的企业主体向小型化、扁平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少量的大企业,大量的小企业”已经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业态。在那些小微创意企业中,虽然整个企业的人员只有几个人、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但创意人员占据核心地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二是创意企业之间又呈现集群化、网络化的特点,它们通过企业间的外部经济来弥补企业内部经济规模不足的缺陷,用灵活多样的网络性市场交易合约、知识的累积性增长以及信息的节约形成巨大的发展优势。或者说,在创意企业内部,小规模团队依靠创意创新而发展;而在创意企业之间,不同的创意企业的网络化联合推动着产业创新。就第一种趋势而言,创意产业发展与工作坊模式可以说如出一辙。一般来说,工作坊模式的人数也是在10-40人左右不等,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存在上百人的工作坊。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工作坊模式都需要极高的灵活性,这种特性正是小型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才能提供的。这种灵活性表现为:时间上的灵活性,活动持续的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几天甚至数月;场域上的灵活性,可以在企业固定的经营场所,也可以在临时的会议室、工作室,甚至可以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可以由一名或一名以上固定的专家或导师主持,也可以由其他参加者轮流主持。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创意产业的企业主体在组织结构、组织形式上都有与工作坊模式趋同的态势。
(三)现实背景的契合
创意产业发展实际上代表着全社会创新发展的大背景。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党就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之作为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紧迫且重大的战略任务。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报告中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培育与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来又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发展放在首位,认为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些战略与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对创新的重视,更看到了创新在全世界已经是一种发展的潮流。全球经济危机的持续发酵也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创意产业依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在总体经济形势放缓的形势中逆势上扬。以国内的电影产业为例,这个充满创意的产业并未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12年-2015年连续增长,年均票房增长率将近55%。创意产业的这种发展态势和两个这样的事实分不开:一是创新创业(双创)已经在国内流行起来。一方面国家层面出台了双创的重大支持政策,各级地方政府2015年出台了2000多项配套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务院也设立了600亿元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热潮兴起,仅2015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增市场主体的数量达到1065.5万户,新增市场主体的注册资本超过20万亿元,发明专利申请相比去年同期的58.3万件增至70.9万件,商标注册申请量也相比去年同期的154.8万件增至211.5万件[8]。二是双创主体向“众”发展的趋势开始显露。大众是创业的主体,万众是创新的主体。在年轻人中,通过创新发展、创业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可以说,创新创业的那种“选运动员”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通过高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则是大势所趋。经济学家罗默认为,知识具有组织创造无限财富的潜力,而创意会衍生出众多的新产品、新市场以及获取财富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国家经济成长的原动力[9]。而初创企业对产出创意、推动创新是功不可没的,历史上很多重要技术与发明的商业化都是由这些企业完成的。初创企业是增加就业的引擎,它們在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再有,在大企业创新创业的同时,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创新创业培养、孵化作用也正在发挥,如腾讯、达安基因等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创办孵化器,又如海尔将员工变为创业者、合伙人,推动企业内部的“自创业”,实现企业从生产产品到生产创客的蜕变。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各种创意工作坊在全国各地应运而生,将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实践,让有创意、懂技术、敢创新的人实现创业梦想。
对于国家层面“双创”的战略意图以及社会层面创新创业的总体形势,如果要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这反映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向高端位置转变的必然。工作坊模式推崇的就是创新性、创意性,就是让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因此,创意工作坊才如此受到众多迫切需要创新、需要转型的中小企业甚至是大企业的青睐。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工作坊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将更加灵活,创意工作坊就有希望将企业的生产、渠道、服务、资源等都融入到创新环节来,通过多角度、多元主体的互动合作,共同创造出与市场需求一致的有创意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舒适的产品与服务。在创意产业化的强大需求中,创意工作坊在未来将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网络中无数的创意通过一套完整的产业化流程变成创业实践。全球产业转型的变革正在进行,创意工作坊将在创意产业化的过程中大放异彩。
二、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的框架设计
不管是哪种发展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部分,即将创意转化为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工作坊模式的应用主要就是集中在这一转化过程。设计创意产业的工作坊发展模式应考虑工作坊活动的特点,并遵守四个基本原则。第一,参与激励原则。该模式应吸纳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学术和产业背景的人参与工作坊,跨界交流和讨论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碰撞出更多优质创意,产出更为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第二,资源整合原则。第一个层面是工作坊内部创意团队的整合;第二个层面是工作坊与外部资源的整合。第三,洞察需求。创意产业的工作坊发展模式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通过工作坊团队的思想碰撞,能使团队对需求保持較高的敏感性。这里的需求包括产业需求、政策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技术需求等。洞察需求的原则就是要在确定创意实施方案之前,对相关需求保持较高的洞察力与深度思考力。第四,创意表达。创意表达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工作坊团队内新思想、新观点、新建议的自由表达,不论是创意引导者,还是工作坊活动参加都应能就创意主题进行意见表达,正是这些意见聚集整合成了最后的实施方案;二是创意方案原型的表达,创意团队应将注重整体方案与细节内容平衡的原型方案进行汇报、演示,或者利用辅助设备进行沙盘推演。根据参与激励、资源整合、洞察需求以及创意表达的设计原则,我们提出创意产业的工作坊发展模式(如图1,下称工作坊模式)。在工作坊模式中,有四个主要的模块:创意模块、工作坊模块、资源模块和产出模块。
工作坊模块是整个创意产业的工作坊发展模式的核心,它将优秀创意变为创意成果,形成创意产品或服务的原型。在工作坊的组织模式上,我们采用的是团队制组织模式。团队我们认为就是执行相互依存的任务以达成共同愿景的群体,它可以是临时性团队,也可以是常设性的或永久性的团队。永久性工作坊团队更多的是存在于创意企业之中,作为企业的常设组织结构专门进行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临时性工作坊团队则更多的存在于创业关联项目、创意产业公共支撑平台项目中,为特定的创意项目而临时组建的工作坊团队。不管是哪种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工作坊团队的开放性,它必须能及时、充分地吸纳专家、业界人士、创意人才。在图1的工作坊模块,小黑点代表的就是创意工作坊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之间是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并不存在等级隶属关系。在创意工作坊团队自身运行上,它具有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特点。专业化不仅代表创意工作坊团队的专业能力,也意味着工作坊就成为创意产业中的一种专业性组织结构;网络化代表的是创意工作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根本属性,工作坊的全程活动都将依赖于新兴网络媒介、智能辅助设备,形成开放透明的时代特点;集成化首先表现为资源的集成,工作坊就是要以创意中心将分散的人、财、物加以集成形成产业动能,也表现为产业环节的集成,即将创意构思、技术选择、产品或服务开发、市场实验、商品化、营销设计等环节都纳入工作坊活动的关注范畴。从工作坊模块的运行过程来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过程实施阶段、后期推进阶段,其中过程实施阶段是指工作坊团队聚集探讨的阶段,具体又可以分成信息收集阶段、讨论和设计阶段以及成果演示阶段。
资源模块可以说是推动创意工作坊有效运转以及产品和服务原型商品化、市场化的有力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项创意设计方案的产品化过程,都离不开多种社会资源的支持[10]。因此,创意工作坊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持续整合多渠道的社会资源,包括学术资源、产业资源、企业资源、商界资源和政策资源等。有了充分的资源保障,工作坊才能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创意方案并打造品牌化的创意工作坊团队,将创意汇聚、转化为产业动能和经济新增长点。
产出模块是工作坊模式的最终指向,它代表着创意已经变为产业。产出模块和工作坊模块之间也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工作坊模块输出创意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产出模块向工作坊模块提供市场反馈与需求信息。创意工作坊的产出并不仅仅是某种产品或服务,而是完整的创意产业业态,包括直接的创意产业、相关的创意产业链和创意社会。有学者指出,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这样三个阶段: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社会,其中创意产业是指培养创意源头,推进创意产出;创意经济代表扩大创意投入,不断将创意成果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将之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意社会则是指通过创意资本累积和创意人才培养,提升创意溢出效应,实现创意园区和社区的互动,推进创意诚实建设[11]。在产出模块中,核心层代表的是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产业,以电影产业为例,主要就包括剧本创作、电影制作、影片发行等。支撑层包括了从创意素材成形、创意产品和服务及其传播载体、创意展现的技术手段等,其作用在于为创意产品的制作提供素材与设备支持,为创意产品的市场化提供渠道,如电影取材的小说、漫画、传说,电影设备如摄影器材、计算机、录制与剪辑软件,市场化渠道如影院、电视、游戏等。关联层则是指没有被纳入核心层的与创意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其他产业(部分也受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如服装、建筑、玩具、珠宝等。关联层的特点在于关联层的创意活动本身并不产生价值,而需要依附于创意载体,如服装设计创意需要通过服装来实现其价值,创意广告设计需要通过投放广告的产品来实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关联层也包括创意产品监督管理机构(包括行政监督、技术监督、协会等)、创意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负责为创意产业培养创作人才、技术人才、创意管理人才)。产出模块中的价值池则代表创意工作坊的创意成果通过核心层、支撑层和关联层所表现出来的创意价值。高品质的创意产品原型应该蕴含用户价值、设计价值、商业价值、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由核心层、支撑层和关联层构成的创意产业生态只有建构于五维价值池上,才能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形成创意经济生态和创意社会生态。
三、创意产业工作坊模式的主体特征与构成
创意产业工作坊的主体指的是在创意工作坊运行过程中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表达、自我约束的当事人或实体。这里要讨论的是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中工作坊模块的主体,而不是创意产业化的全部主体,因而就不包括创意产品销售者和消费者。
创意产业工作坊的主体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主体的本质是创意资本人。经济学一般认为,人力是资本,而人就成为了资本人。在创意产业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创意亦是资本,人可称为创意资本人,创意能力高的人所表现出的创意资本作用也越大[12]。二是主体应具有特殊的人才素质。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依托其实就是创意人才,他们是知识、技术、创造力、想象力的集合体。三是主体具有较高的市场敏感度。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市场化过程,即需要通过市场占有率、用户黏性来衡量,这需要创意人才要保持较高的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感知能力。四是主體与研究机构之间存在交集。研究机构包括专业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中的研究部门,它可谓是创意人才的摇篮,通过创新性工作不断向产业、向社会输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方法,而这些正是创意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也是新创意的培养基。五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创意产业战略联盟。也就是说,工作坊模式的主体是由创意人才、创意企业、科研机构、学院、政府等组织机构的相关人员结成的联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将创意变成产业。
因此,创意产业工作坊的主体应该包括来自这样几个方面的人员,就是他们构成了创意工作坊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一是创意人群。理查德·佛罗里达用“创意阶层”的概念来表示创意人群,他们的核心成员是科技、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行业的工作者,也包括创造性专业人员,如商业、金融、法律和卫生保健行业的人员,其职能在于创造新理念、新技术与新的创意内容[13]。二是创意企业。企业可以说是主体战略联盟的主导性力量,也是创意产业、创业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三是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从目前创意产业的人才结构来看,他们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说,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不仅是为创意产业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方法,也通过专门设置的提升创意才能的专业培养创意人才。四是传播媒体。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为创意和创意产业的传播,以及参与式工作坊模式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动力支撑。五是社会团体、协会与中介机构。从创意到产品原型,再到可以市场化的创意产品,创意工作坊需要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金融、咨询、沟通、管理、监督、协调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团体、协会与中介机构可以保障这些服务的攻击。六是政府。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可以开展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财税政策优惠、创意产业信息服务系统以及创意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为创意的产业化提供制度保障。
四、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机制一般是指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则是指以创意工作坊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过程与方式。我们认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这样两条基本路径:一是创意的产业化路径,即把优秀的创意变成创意产品,围绕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二是产业的创意化路径,即将创意产业的高渗透性、高附加值性来对传统产业进行创意元素提升,让传统产业成为创意产业的延伸。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包括主体、任务、投入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间的关系是:创意产业化的主体创意者、生产商、经纪人、运营商、策划人以及消费者等,通过创意的提供与生成、创意的投资与开发、创意的推广与传播、创意的服务与营销、创意产品的消费以及关联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等运行环节,投入需求、创意、作品、产品、商品和衍生品等产业化要素,在“创意-生产-市场”和“市场-创意-市场”两种运行过程中,完成创意的产业化和产业的创意化。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依托创意工作坊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创意产业乃至创意经济发展的系统机制。
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创意产业化运行机制总的运行过程是,创意→生产→市场。产业化主体则包括:创意者,即佛罗里达所说的创意阶层,是创意内容的提供者,负责对原创性产品和服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进行创造性思考;生产商,根据创意工作坊形成的创意产品原型进行投资、开发与生产,通常就是创意企业;经纪人,主要负责创意的推广、交易与传播,即将创意作品产业化与市场化;运营商,通常是在工作坊活动的后期推进阶段进行有计划的营销活动,深挖创意产品的观念价值,保证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实现;消费者,即创意产品的终端用户,从各种渠道体验并消费创意产品,创意的成功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消费者的认同与购买;策划人,以创意产品为基点,重新策划新的创意,通过对现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创意产品附加值、创造新价值,将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中的产业链由核心层延伸到关联层。创意者、生产商、经纪人和运营商等产业化主体也是创意产业工作坊的主要参与者。
创意产业化的运行环节及其主要任务包括:
第一,创意的提供与生成。提供和生成创意是创意产业化运行环节中价值量增至较高的上游环节,也是创意工作坊活动首当其冲的任务。对于创意者来说,可以通过适时关注市场需求、与消费者沟通消费体验、发散性思维以及逆向思维等方式来生成创意。
第二,创意的投资与开发。投资与开发的主体是创意企业,但有时候也可以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尤其是在区域性创意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环节的任务简单来说,就是在顺利的投融资的基础上,实现创意的产品化,形成创意产业的价值载体。
第三,创意的推广与传播。创意的产品化、市场化以及创意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效的前期筹划,这一环节的任务是通过思维性、观念化的策划过程以及文字化的策划方案,进行创意的推广和传播。
第四,创意的服务与营销。有研究指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商品形象和商品无关,而变成了一种人为的、虚拟的意义陈述编码。换言之,消费模式由以往的“消费者-商品”变成了“消费者-符号-商品”。服务与营销的目的就是建立起商品的符号价值,将身份、地位、品味等意义凝固在商品,牢牢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保持高用户黏性。
第五,创意产品的消费。消费是创意产业化的最关键环节,没有消费其他环节可以说都毫无价值。就创意产品本身来说,其价值包括了用户价值、设计价值、商业价值、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但并不一定能全部实现这些价值;但就创意产业来说,这五个方面的价值必须要全部实现,尤其是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消费就是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实现的关键。
第六,关联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关联产品代表着创意产业链的延伸,成熟创意产业必定会伴随有完整的衍生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的健康生态不会像传统产业一样由上游产品、中游产品以及下游产品构成,而是有创意产品、关联衍生品以及再衍生品构成。以国产创意产品品牌《武林外传》为例,它已衍生出电影、网络游戏、图书、川剧、话剧、动漫等20多种产品,是创意产业链得到了充分的延伸[14]。这其中,前四个环节可以由工作坊团队完成。
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产业创意化运行机制总的运行过程是,市场→创意→市场。这一运行机制和创意产业化运行机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已存在完整的产业链,需要通过创意工作坊去做的就是产业链的延伸与附加值的提升。而且,运行过程的起点不是创意的提供与生成,而是产品的消费。也就是说,产业的创意化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对当前产品的消费体验;然后在进行创意工作坊运行环节,在充分尊重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信息的基础上,在已有产业中融入创意元素,从而将传统产业改造为具有差异性、竞争力的创意产业。运行过程中的创意工作坊四个环节的主体、任务与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创意产业化运行机制是基本一致的。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产业创意化运行机制的特点在于,以市场(消费者)为运行起点,又以市场(消费者)为运行终点,创意工作坊成了传统产业向创意产业过渡的桥梁,实现了以旧换新。创意产业工作坊发展模式创意产业化运行机制则以创意为运行起点,以市场(消费者)为运行终点,将观念化的创意经由创意产品,变成了现实的创意产业链,实现了从无到有。
参考文献:
[1] L. D. Nielsen, L. G. Hansen,“Involving Citizen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enario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Mobility”[J].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1997(31):159-170.
[2] 王雪华.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1(8):29-30.
[3] [美]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杨立能,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14.
[4] C·詹姆斯·古德温.现代心理学史[M].郭本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31.
[5] 董红杰.创意产业“五位一体”的成长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28.
[6] 汪上,鲍步云.团队创新: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点[J].经济管理,2005(9):56-58.
[7] 朱少英,齐二石,徐渝.变革型领导、团队氛围、知识共享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J].软科学,2008(11):1-5.
[8] 冯蕾.汇聚创造力打造新引擎——2015“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年度报告[N].光明日报,2015-12-28(16).
[9] Paul M.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5): 1002-1037.
[10] 南开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创新机制和创新的制度保障[R].天津:2014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议题研究报告,2014:1-17.
[11] 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6.
[12] 江奔东.文化产业创意学[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9:36.
[13] [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愛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
[14] 陈少峰,张立波.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2)[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186.
责任编辑:杨 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