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中社戏——《看秧歌》音乐分析

2019-06-11施咏

音乐生活 2019年1期
关键词:秧歌乐句民歌

施咏

秧歌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之一,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代表性种类有东北秧歌、陕北秧歌、胶州秧歌、冀东地秧歌等。其中,流传于山西中部的祁太秧歌是汉族秧歌中较具特色的一支。

祁太秧歌因产生于晋中地区的祁县、太谷而得名,故也称晋中秧歌。祁太秧歌最初为载歌载舞的过街秧歌,清代中叶起逐渐发展为地方小戏,成为集小调、杂说、歌舞、戏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所用曲调十分丰富,约有三百多种,其中许多来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这首《看秧歌》即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代表曲目之一,而在全国得到广泛的传唱。 一、歌词分析 祁太秧歌的表现题材多来源于当地的社会生活,唱词常以“家住……”开篇,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如“家住山西太谷城”(《绣花灯》)、“家住祁县在城南”(《偷南瓜》)、“家住太谷住城西”(《送樱桃》)等,而成为祁太秧歌中人物出场后进行自我介绍的常用“程式性语句”①。这首《看秧歌》则以“家住太谷住沙河”起唱,表现了一对姐妹心情激动、冒雨看秧歌的日常生活事件。

1.表现题材

《看秧歌》的歌词中主要描绘了姐妹两人从在家中先“梳头、抹粉、画眉”,再“穿新鞋、换花衣”打扮齐备,虽遇“打雷、刮风、下雨”有所担心,仍毫不迟疑动身出门,经历了“过河、上山”,直至听到隔山传来锣鼓响,更是迫不及待“赶路忙”要去看秧歌的兴奋激动心情。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每逢节日、庙会或喜庆之时,便有自己搭班或请城里剧团演戏的习俗,民间称为‘社戏”。”②这类活动对于常年足不出村、埋头忙于田间农事的庄户人家犹如过大年,人们都会穿戴一新、精心打扮以示重视。而与此相关的诸如“看秧歌”、“看戏”、“观灯”等民间游艺习俗也都成为中国民歌十分常见的重要表现题材之一。如山西民歌《大观灯》、湖北民歌《看花鼓》、东北民歌《小看戏》、《姑嫂看戏》等,都是其中的较具代表者。

而且,此类题材在戏曲、说唱等其它民间音乐中也不乏出现,如“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还是“满村听说蔡中郎”、“锣鼓声中来听戏”等,亦无不都反映了乡土社会的人民对民歌、说唱、戏曲等民间艺术的热爱。如在同样来自民间小调的黄梅戏中的《夫妻观灯》,则是表现正月十五王小六夫妻上街看花灯,观人山人海,花灯各异,热闹非凡,以及在看灯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有趣的小插曲。在该题材的民歌(戏曲)中多以年轻的大姑娘、姑嫂间、新媳妇、小两口为描写对象,通过对她们装扮过程的细致描绘,或是对看戏、观灯等活动中有趣事件的描绘,多以诙谐逗趣见长,以表现其喜悦、激动的心情。而成为中国民间音乐中饶有特色的表现题材之一。

2.历史渊源

在这一表现题材的诸多作品中,这首《看秧歌》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独秀一枝的佼佼者,除了这首民歌本身的艺术性较高以外,还与祁太地区、乃至山西地区由来已久的民间歌舞、戏曲盛行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秧歌在山西流传的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太谷民间就有“正月十五军民乐,唐朝兴起唱秧歌。庄王耍丑耍得好,正官娘娘把头包。真龙天子唱秧歌,满朝文武把锣敲”的传说。这里的“庄王”即在山西居住的晋王、后唐唐庄宗李存勖,亦可见后唐时期“秧歌”在山西的盛行情况。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且歌且舞的“闹秧歌”。明代后,秧歌又分化为以舞蹈为主的“过街秧歌”和以说唱为主的“地秧歌”。

在山西,还有着“太行山上听民歌,晋商故里看秧歌”的俗语,所谓“晋商故里”指的便是以祁县、太谷为中心的山西晋中地区。横谷众多的地形地貌,使其成为典型的农业区,世代相传的社火传统,加之农商结合的生产方式和开放通达的地理优势,都成为秧歌艺术发展的良好条件。

尤其时至近代,随着晋商的兴起,太谷商帮商业贸易活动范围的扩大,祁太地区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票号昌盛,金融汇通全国。太谷也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金融中心。每逢外地客商云集太谷购货结算,各家商号则张灯结彩并以秧歌等社火表演助兴。

从这个角度来说,晋商为太谷秧歌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而太谷秧歌也成为太谷商业发展的助推力。太谷的富商巨贾不仅把太谷秧歌作为娱乐的艺术,还把它作为招待客商、酬谢宾朋、繁荣贸易的手段。在伴随着商业流通中所进行的广泛的艺术交流融合中,也大大地促进了祁太秧歌的发展与传播。

3.语音修辞

所谓“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语音修辞要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匀称协调,富有整齐美;二是有变化,不呆板。具体说来,调配语音的主要手段有对偶、连绵词、叠音词、平仄声调的变化等。

《看秧歌》的歌词虽偏于生活化、口语化,但通过叠音、衬词这两种语音修辞手法的运用,配合富有特色的晋中方言,更为生动鲜活第展现了祁太地区的民俗风貌。

(1)叠音

叠音即同一音节的重叠,是增强语音韵律功能的重要手段。由于山西方言中单音节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大都可以重叠,因此在山西民歌中大量存在叠音词的现象,如“门搭搭开花呀不来来”(《会哥哥)》、“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想亲亲》)、“满天天的星星一颗颗明”(《圪梁梁》)等,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

《看秧歌》所使用的雙音叠词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别。第一类为AA式叠音名词,如“北村搭起了台台唱秧歌”中的“台台”意指戏台,重叠后偏于表达喜爱的感情色彩;第二类为AAB式的叠音形容词,如:“呼呼雷、桃桃粉、花花衣”等,增强了描绘的形象性,色彩更为鲜明;第三类叠音词为ABB式:如“青丝丝、早些些”等,则暗含细小、可爱之意。正是由于这些叠音词的穿插运用,增强了歌词语音的韵律美与节奏感,使民歌更富艺术感染力。

(2)衬词

民歌中的衬词虽无实意,却可起到协调语音音节的修辞作用。在《看秧歌》中除了指示代词的“那”、口语色彩浓厚的“就”、“来”等常见衬字外,还运用了山西方言“啁”,凸显了歌曲鲜明的地域色彩。此外,“儿”韵在祁太秧歌的衬词中也颇为常见,如《看秧歌》的首句“家住(儿在)太谷住沙(儿啁)河”,也与当地方言的儿化习惯有着一定的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及的叠音现象在衬词中也有所体现,出现了如“一道(道道)眉”“云儿(儿儿)堆”“赶路(路路)忙”“花花(花花)衣”“桃桃(桃儿)粉”等叠音衬词,既体现了祁太地区方言“重叠”的艺术特征,又巧妙地将语音音韵与曲调发展相结合,通过“字同曲异”的腔词关系,使得整首民歌的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变化。

此外,在第一段歌词中“又怕老天爷不顶对”还出现了山西的方言“不顶对”,即为“不对劲,怕要下雨”的意思,也增加了晋中的风情。

二、曲调分析

《看秧歌》曲调跌宕起伏,四度、五度、八度、十二度等大跳音程的频繁穿插,使得音乐情绪欢快热烈,适于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调式为间插微升徵音(#5)的七声羽调式,颇具地域音乐色彩。此类调式虽在祁太秧歌中较为常见,却与周边地区音乐的调式色彩有着明显的差异,而成为一种特殊的调式现象,因此亦有“旋律飞地”③之称。这与历史上外未民族、人种的迁徙和外未文化的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元时期,太谷从商之风渐兴,并逢几次民族大融合,被商人带出的太谷民间小调与北方匈奴游牧民族的音乐结合,使秧歌的小调更为丰富,以及当地方言“音调婉转,音高变化细腻而柔和,且句末尾音上扬接近歌唱性”④等因素亦有所关联。

1.曲体结构

《看秧歌》的结构为一段体式,可划分为非方整性的五个乐句,为复对应式的的变化形态。

A B ABB

3 3 5 3 5

上下上下下

如图所示:前四句为两对上下句,其中第一、二乐句为对应性上下句结构,是全曲的基本曲调构成。上句落于3,下句从全曲最高音3起始,一路环绕下行落于全曲最低音(主音)6,并形成上下句的“属一主”呼应。第三、四乐句亦为一对上下句,其音调框架与第一、二乐句基本相同,为一、二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五乐句则以换头合尾的方式重复了第四乐句的音乐材料,亦可视为为全曲的补充句。

该复对应式的结构可视为与一般的四句体相同,旨在第三句通过不同于前后乐句的弱起,而以正拍起唱打破平衡,加以变化重复。

值得一提的是,乔建中在其相关著述中将《看秧歌》分为六句,即将上图中的第三句拆分为2+3的两句,这一划分则更多出于节拍的变化,以及歌词与曲调对应的考虑出发,“其中一、二、五、六句从后半拍起,三、四句为正拍乐句,使旋律的进行具有一种推动力。”⑤这一思路亦不无道理。

2.音调框架

《看秧歌》全曲以“6-3-1-7”四音为骨干,两个核心音调“6-3-1-7”“3-2-7-6”贯穿于各乐句之中。其中高音区以“6-3-1-7”的锥型音型为主,通过连续的重复使用推动了旋律“波浪线式”的发展轨迹,同时强化了曲调的内在统一性;低音区则以“3-2-7-6”的下行音型为主,且都出现在乐句的终止处,形成曲调稳定的合拢感。

而这种以“3-2-7-6”的级进下行为框架的固定终止式,在祁太秧歌中亦十分常见,如《写状》、《哭五更》、《偷南瓜》等曲中都运用了相同的终止音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尚值得一提的是,《看秧歌》全曲的音乐材料虽十分精简凝练,但却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与其极富动力且不乏变化的节奏型的运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承前文乔建中从节拍因素出发对其乐句划分的思路:该曲将第三乐句(或“乔文”的三、四句)变化为正拍起唱,与前后的弱起节奏对比运用。体现了在相同或相近的旋律框架下,通过运用具有较大差异性的节奏型,有效地避免了音乐进行的重复感,在增强曲调动力性的同时,也赋予了这首《看秧歌》较强的舞蹈性与律动感。

三、结语

《看秧歌》编创于上世纪30年代,1956年12月正式发表在《山西歌声》新专辑上,由山西省歌舞团李国保记谱,周振佳编词⑥。后经海政歌舞团于1958年的改编并灌制唱片,而广为流传。

作为祁太秧歌的代表曲目之一,《看秧歌》的主题音调还被广泛运用于当代的音乐创作中,如刘瑞琪的唢呐独奏曲《晋中秧歌联奏》、景建树的唢呐曲《看秧歌》、闰宗佰、樊银海的竹笛曲《看秧歌》、李恒的板胡曲《看秧歌》、金巍的混声合唱曲《看秧歌》等。其中,尤以鲍元恺作曲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影响最大,《看秧歌》出现在第六板块“太行春秋”的第四首,亦成为整部组曲的终曲压轴之作。此外,王西麟的《太谷秧歌交响组曲》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也取材于《看秧歌》,但并未原样运用民歌的旋律,而是将其提炼为主题旋律的核心音调并加以化用,赋予了原民歌别样的艺术表现力。1988年央视春晚上,山西省歌舞剧院表演了舞蹈《看秧歌》,而使得《看秧歌》成為山西民歌中流传全国的经典之作。

注释:

①黄旭涛:《民间小戏中的口头诗学——山西祁太秧歌的一种研究视角》,《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第95页。

②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③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④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⑤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⑥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瑞编:《太谷秧歌》,山西地方杂志编委会1987年版,第17页。

猜你喜欢

秧歌乐句民歌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