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诗歌形式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2019-06-11梁载升
梁载升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
容。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基本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篇阅读课文反复阅读、讲解,会导致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越来越低。同时笔者注意到,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歌、古诗的兴趣明显大于对阅读课文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觉得可以借助这一途径来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 阅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也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了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简单来讲,就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让他们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而达到语文文字的训练。
故此,作为语文老师常常抓住每一篇精读课文,结合教师教学用书,精心地“耕耘”着每一篇的精读课文、每一节的阅读教学。
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特别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了让学生揣摩每一篇课文表达顺序常常“受阻”。许多课堂中,许多教师都是重复单调地引导学生,但是经常会出现问这个学生不会、问那个学生也不会的那种费时又费力的现象,同时学生的兴趣就越来越少,这一节阅读教学往往就得不到好的效果。
一、诗歌是学生的最爱
诗歌,特别是古诗,是我国灿烂的文化,一直深受众人的“宠爱”。无论是离开了校园的成年人还是正在学习的学生,都能随口背诵几首古诗。但是让他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某篇课文或某个片段,却“摇头冥思”。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古诗这一种文学形式是我们中国人最乐而接受的。
我永远都记得十多年前聆听著名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第一场雪》时的情景。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总结时,结合学生的词语板书,巧妙地连成一首简短的诗歌:“骤然寒风冽,雪寂山村夜。江山粉玉積,丰年及时雪。”当时诗歌一呈现,马上引起全场的轰动,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短短四句诗,既是对课文条理的梳理,也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令人折服。这样的形式,何尝不值得一学呢?9月一开学,我就在六年级的第一篇课文《山中访友》进行了简单尝试,借助自己所编的一首诗歌结合了教学:“独自空手访群山,古桥树林似旧友。山中尽数好风景,雨停归家怀友情。”当时我把诗歌呈现出来时,全班的学生大为惊奇,个个兴趣突起,而且在反馈练习中效果不错,第一节阅读课就令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在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借助诗歌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用于提高每一节阅读教学的效果。那这一种形式,效果如何呢?
二、借助诗歌形式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借助诗歌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指引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有利于大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
在教学《小英雄雨来》第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教师:“谁来告诉我这一节课文写了什么?”
学生:“这一节段写了雨来的家乡还乡河很美,雨来很喜欢游泳。”
教师:“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那这一节主要写了他的一个什么特点呢?”
学生:“是雨来。主要告诉我们雨来的喜欢游泳,而且本领很高。”
教师:“对,那么,你可以把你的这一句话浓缩成7个字吗?”
学生:“雨来游泳本领很高。”
教师:“7个字,能吗?”
学生:“雨来游泳本领高。”
教师:“对,就是这样……”
在我一步一步引导下,学生终于编成了以下一首小诗:
雨来游泳本领高,夜校学习因爱国。巧救大叔却被捕,
勇斗鬼子不屈服。有志少年误已死,河里冒头成英雄。
整节课,学生们都在兴奋中,都在思考中,都在理解中。当他们完整地读出他们所归纳的诗歌时,使得课程推向了高潮,就便是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借助诗歌形式,深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在执教阅读教学时,特别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师的语言引导,其实就是让学生“走进”每一篇课文,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总结时,我利用所创作的一首诗歌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情:
决心冒险取火种,宙斯得知气败坏。忍受痛苦不屈服,终获自由成英雄。
为什么普罗米修斯要冒险?
为什么普罗米修斯要忍受痛苦?
为什么普罗米修斯不屈服?
为什么普罗米修斯成了英雄?
在我利用诗歌连续不断地追问下,我班的学生被感染了,他们的感情被调动了,课堂一下就成了“高手林林”,他们结合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述说他们的体验。
然后,我接着追问:您能用您的感情去读一读这一首诗歌吗?于是全部学生都在尝试利用这一首独特的诗歌来表达他们阅读课文的感情与体验,就便是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诗歌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诗歌用简练的语言却能概括出体验和思想,语言精练、节奏鲜明、易于忆记。这刚好就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好“阵地”。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利用诗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除夕灯火亮通宵,鞭炮日月响不绝。
正月初一忙不停,庙会表演最有趣。
元宵夜灯是高潮,眨眼十九才结束。
教师:“你觉得这首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去读才好?”学生:“应该用高兴、喜悦的感情去读,才能表达出作者幸福的感觉。”教师:“那哪些词,最能表达这一感情?”学生:“亮、最……”教师:“那同学们,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首诗歌吧!”……
我这一首摘录课文词语编成的诗歌,富有一定的诗意,学生通过朗读这样的诗歌,课堂就会收到事半功倍、潜移默化的效果。因为诗歌的分行分节、断句换气,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更能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就便是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借助诗歌形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閱读教学,最大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全面性的,是综合性的,而借助诗歌的形式,就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在《巨人的花园》里:“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我问道:“巨人的花园美在哪?”学生答道:“春夏秋冬都美。”“那这时间,我们可以概括成什么?”“四季。”
于是就生成了:花园四季真漂亮,常年洋溢欢笑声。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我问道:“哪些词最能表现法庭上的父亲?”学生回:“镇定、沉着。”
我接着问:“这镇定、沉着靠的是什么?”学生:“是信心。”
“是怎样的信心?”“是忠于革命的信心。”
于是就生成了:镇定沉着靠信心,忠于革命最伟大。
这一个个的例子,其实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在和教师完成诗歌的时候,从易到难,既是理解,也是语言文字的表达,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时候,就便是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诗歌形式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实践告诉我,借助诗歌的形式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晓辉.古典诗歌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4).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