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节市八个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2019-06-11樊艳王显立高英王伟龙静蒋燕翟玉玲

南方农业·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比较试验新品种小麦

樊艳 王显立 高英 王伟 龙静 蒋燕 翟玉玲

摘   要   2016—2017年,毕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黔西县永燊乡,开展了8个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以筛选出适宜毕节市海拔1 000~1 300 m生态区域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小麦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各参试品种的特征特性表现较好,品种间产量F值为20.760 9>F0.01=7.00,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特别是黔麦18,各个性状都表现良好,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余7个品种,可考虑在毕节市相似生态区域大范围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009

黔西县永燊乡是贵州省毕节市小麦生产大镇之一,也是黔西县近年来小麦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乡镇,小麦生产至关重要。为鉴定几个小麦新品种在永燊乡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抗逆性,为小麦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16—2017年毕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8个小麦新品种的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系)

8个供试品种:贵州省农科院旱粮所提供的黔麦18(CK)、黔麦19、黔麦20、黔0504(黔麦21)、黔0507(黔麦22)等5个,贵州省毕节市农科所提供的川育27、A7、蜀麦126等3个。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黔西县永燊乡甘沟村箐上组何某的承包地内实施。试验地海拔1 150 m,年均降水量1 009 mm,平均气温14 ℃左右,无霜期275 d。土壤属黄壤类型的大灰黄坭土,土壤肥力中等,耕层深厚,地势平坦向阳,保水保肥性好。前作为玉米,农户耕作技术水平较高,栽培管理精细。

1.3 试验设计

试验有8个品种(处理),设2次重复,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6.67 m2。小区间不留走道,重复间走道0.5 m。小区长方形,统一为1.67 m开厢,实行麦-玉分带,种植7个复合带,收中间5个带统计小麦产量。每带小麦播幅为0.5 m,预留行(1.27 m)种植2行玉米,玉米小行距0.4~0.5 m。播种小麦时,按照每667 m2保证基本苗8万,结合各品种的千粒重、发芽率,以出苗率95%的标准计算播种量,称量,均匀撒播,再用细土浅盖。按照每667 m2施有机肥1 000 kg、磷肥100 kg的基肥标准,折算各小区施肥量,均匀施作底肥。

1.4 性状调查

调查记载各品种的物候期、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等,收获后进行实收测产。物候期在每小区正中间选取2 m段定点观察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从表1看出,除黔麦19、黔麦21与对照品种黔麦18的全生育期同为197 d外,其余品种(系)的生育期均比对照短,黔麦20、黔麦22、A7、蜀麦126同为195 d,比对照短2 d;川育27为190 d,比对照短7 d。

2.2 形态特征

由表2可见,幼苗习性除黔麦20为3级半匍匐外,其余品种(系)均为5级直立;株高在72.8~84.0 cm,除川育27比黔麦18(CK)矮1.7 cm外,其余品种(系)均比黔麦18高;8个品种(系)的芒均为5級长芒;黔麦18、黔麦19、黔麦22、川育27、蜀麦126等5个品种的穗型为1级纺锤形,黔麦20、黔麦21、A7等3个品种(系)为3级长方形;8个品种(系)的壳色均为1级白色;粒色除黔麦18为1级白色外,其余品种(系)均为5级红色。

2.3 生育动态

各品种生育动态调查统计结果(见表3):667 m2的基本苗在7.42万~8.53万,黔麦22最高,蜀麦126最低;最高总茎蘖数12.74万~28.29万,黔麦18最高,A7最低;有效穗10.23万~18.15万穗,黔麦18最高,A7最低;分蘖数5.21万~19.88万,黔麦18最多,A7最少;分蘖率69.19%~236.39%,黔麦18最高,A7最低;有效分蘖率在17.35%~75.83%,川育27最高,黔麦22最低。

2.4 抗逆性

从表4可以看出,8个参试品种(系)均比较耐寒,冬春都未发生冻害,耐寒性为1级;所有品种的耐旱性均为2级,耐湿性均为1级,耐青干能力均为1级,抗倒伏性均为1级,落粒性均为3级,均无穗发芽现象。

2.5 抗病虫性

由表5看出,黔麦18、黔麦19的锈病反应型为3级,黔麦20、黔麦21、黔麦22、川育27、蜀麦126为4级,A7为5级;各参试品种的赤霉病病穗率均为0%,高抗赤霉病;黔麦18、黔麦19、黔麦20、蜀麦126的白粉病病级为2级,黔麦21、黔麦22、川育27为3级,A7为4级;各参试品种的叶腐病和根腐病均同为1级。

2.6 产量性状(见表6)

2.6.1 穗长

黔麦18(CK)的穗长为4.4 cm,其余所有品种的穗长都比黔麦18长。最长的是黔麦20,为5.2 cm;黔麦19、蜀麦126同为5.0 cm,居第二;黔麦21、川育27同为4.9 cm,居第三;黔麦22、A7同为4.8 cm,居第四。

2.6.2 饱满度

黔麦22最饱满,饱满度为4级;黔麦18(CK)、黔麦20、川育27和A7的饱满度同为3级;黔麦19、黔麦21、蜀麦27的饱满度为2级。

2.6.3 粒质

所有品种的粒质均为3级半硬质。

2.6.4 有效穗

667 m2有效穗最高的是黔麦18(CK),为18.15万穗;其次是黔麦19,14.05万穗;第三是川育27,12.39万穗;第四是黔麦20,11.56万穗;第五是黔麦21,11.46万穗;第六是蜀麦126为11.21万穗;第七是黔麦22,11.06万穗;第八是A7,10.23万穗。

2.6.5 穗粒数

8个品种的穗粒数在43.5~56.7粒,其中穗粒数最高为A7,56.7粒;其次是黔麦18(CK),为53.2粒;其余所有品种的穗粒数都低于黔麦18,比黔麦18少0.8~9.7粒。

2.6.6 千粒重

千粒重最高的是黔麦19,为40.2 g;第二是蜀麦126,为40.1 g;第三是黔麦21,为38.5 g;第四是A7,为36.4 g;第五是对照品种黔麦18,为33.7 g;第六是黔麦20,为32.1 g,比黔麦18少1.6 g;第七是川育27,为31.6 g,比黔麦18少2.1 g;第八是黔麦22,为28.5 g,比黔麦18少5.2g。

2.6.7 理论产量

667 m2理论产量最高为对照品种黔麦18,325.4 kg,其余品种均比对照品种低;第二是黔麦19,为272.8 kg;第三是蜀麦126,为235.5 kg;第四是A7,为211.1 kg;第五是黔麦21,为191.9 kg;第六是川育27,为179.3 kg;第七是黔麦20,为168.1 kg;第八是黔麦22,为151.0 kg。

2.7 实际产量

从表7可知,折667 m2产量最高的是黔麦18(CK),为298.7 kg,其余品种的产量均比对照品种低;第二是黔麦19,为252.9 kg;第三是蜀麦126,为213.0 kg;第四是A7,为199.1 kg;第五是黔麦21,为179.2 kg;第六是川育27,为167.2 kg;第七是黔麦20,为157.3 kg;第八是黔麦22,为143.2 kg。

2.7.1 产量结果方差分析

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8),區组间的F值为1.043 5F0.01=7.00,品种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2.7.2 产量差异显著性比较

采用LSD法对各品种产量差异进行比较(见表9),黔麦18(CK)的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第二的黔麦19极显著高于其余6个品种;蜀麦126的产量与 A7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黔麦21、川育27、黔麦20、黔麦22;A7的产量与黔麦21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川育27、黔麦20、黔麦22;黔麦21与川育27、黔麦20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黔麦22;川育27、黔麦20、黔麦22这3个品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特征特性表现较好,特别是黔麦18,各个性状都表现良好,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余7个品种,可在毕节市相似生态区域大范围推广应用。部分品种产量较低,可能是由于不良气候导致了这些品种的优良特性没有充分表现。整个试验过程中,发生了2次不利品种表现的灾害,1次是播种后,一直处于半旱状态,导致出苗期延长,出苗后长期水分不足,前期麦苗长势差;1次是发生了小麦锈病,造成各品种不同程度的损失。建议后续继续开展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猜你喜欢

比较试验新品种小麦
看禾选种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宣城市2016年早籼品种比较试验分析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九)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
新品种信息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七)